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常红 《运城学院学报》2002,20(5):100-100,102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本文论述了语言符号的民族文化特性,分析了汉译英过程中由于词语文化信息符号的语言内部意义、语用意义、词汇所指内涵的不同所带来的文化障碍及其后果,旨在帮助汉译英中准确传递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本文以英、日两种语言的汉译为例,简略论述反译法在英、日语汉译过程中的具体运用,说明反译法在英、日语汉译过程中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精练而富于哲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英语谚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容易在汉译的过程中失真,致使翻译不能很好地表达原义。本文重点探讨了英谚翻译的有关技巧,以期能对英谚的汉译、汉用起到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文化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均会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从而促进或阻碍语言习得。在英汉语言的翻译过程中,这种情况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较好的语言习得效果与相关文化的学习相辅相成。文章以高等院校低年级学生具体的翻译练习为例,在文化层面对汉译英翻译中出现的句法错误进行剖析及阐释。  相似文献   

5.
在汉译英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不可译现象。本文在概括总结不可译性分类后,主要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阐述汉译英中不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语间负迁移指母语对第二语习得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汉英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反映在汉英语言结构上,表现为语言本身的不同以及语言使用的差别。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译英过程具有双语特征。他们在将中文文本转化为英文文本的过程中始终会收到语间负迁移的影响。本文拟从汉英民族思维模式差异入手,研究汉英语言的差别,分析这种差别所引起的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一般问题。从而探讨汉英语间负迁移对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的影响,并找出将这种影响最小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由于汉语本身的特点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典籍的与众不同。本文主要以《论语》的英译为例,讨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典籍汉译英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8.
万品刚  马守艳 《考试周刊》2010,(53):104-105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各自具有其特点,在汉译英过程中确定主语至关重要.本文从汉语表达内容和英语语言特点方面谈谈汉译英过程中常见的确定主语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汉译英的困难之一是如何选择确定英译的主语。文章分析了汉语无主语句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大量的实例,论述了汉译英过程中主语选择和确定的技巧,提出采取主语的挖掘、词性转换、增补、选择、套用英语特殊句型等手段来翻译汉语无主语句。  相似文献   

10.
英汉语语言在甸子层面存在着句法规则及句子结构的巨大差异。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灵活选择主语为句子翻译之关键。《彷徨》是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最好的译作之一,为翻译学者系统地研究汉译英中主语的选择方法,并探究其翻译规律提供了丰富的译例。  相似文献   

11.
Langacker在其认知语法理论中提出三种认知突显:侧面、射体及与“分析性”相伴而生的突显。通过对此三种突显的介绍及实际例子,尝试分析此三种突显对英汉同义句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汉语无主句的成因及其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是一种注重意合的语言,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完整,所以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无主句。在将汉语的无主句翻译成英语时,就要采用恰当的手段把英语的主语补出来,如使用增添法、转换法、倒装法等,因为英语注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标记性句式,英语前置句式在言语交际中并非常式句的简单语法替换形式,而是有着特定的语篇、语用及修辞用途。本文基于顺应论,着重分析语言使用中前置句的选择,研究其语言顺应性,阐释前置句具有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与意识程度四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吴克炎 《培训与研究》2005,22(4):118-120
英语的被动语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的一个盲点。为了消除这个盲点,深入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就显得尤其重要。提出英语有“暗被动”,事实上汉语有更多的“暗被动”。频繁多元地强调汉语“暗被动”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让学习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条件反射的地步,盲点自然能够消除。  相似文献   

15.
英语和汉语在句型与排列上各有特点。因此英译汉时,必须抓住原文全句的中心思想,区别主次。根据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重新按汉语习惯加以组合。一个英语句子可拆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为了修辞效果,文字搭配,英语短句有时还应该拆成更短的句子。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中有许多被动句,而在汉语中却不常见,因此,在进行被动句的英译汉时,要考虑汉语的表达习惯,不能把所有的英语被动句都译成带有“被”字的汉语句子。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在何处断句。由于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有所不同:汉语思维多采取线形结构,而英语思维多采取树型结构。汉语偏重综合思维,英语偏重分析思维。因此在翻泽过程中不能完全对译,而应采取相应的思维定式,在确定句界时,根据主语变换情况和意义层次确定句界,就会顺利得多。  相似文献   

18.
英语和汉语在语态上有明显差别,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比汉语高得多.汉语虽然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较窄.由于两种语言语态上的不同之处,对于被动语态的英译汉就应特别予以注意.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子,汉译时不一定都要译成被动句,要运用汉语中恰当的表现手法.本文从四个方面浅析了英语被动语态的译法:译成汉语的主动句,译成汉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判断句,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汉语与英语句子结构的特点分析入手,突出汉语的意合特点和英语的形合特点,指导英汉互译时长句的翻译方法,同时归纳了在汉译英时翻译方法和思路,翻译时不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翻译,而因分析原文的主要信息,重新调整结构,用符合汉语和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来传递原文的意思。通过归纳分析英汉互译时的不同方法和技巧,使我们在处理长句时更能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20.
廖扬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90-91
无灵句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典型句型,但由于其在汉语中及少出现,所以英语学习者不易掌握。就此探讨汉语有灵句向英语无灵句转换规律,并从英汉思维对比出发,探讨其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