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以茶待客,是悠久中华文明中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宾来客至,清茶一杯,可表敬意、洗风尘、叙友谊、示情爱、扬俭朴、弃虚华,茶之礼仪早已成为人们口常生活中的待客之道。这一传统也体现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之中。研究生奉茶,不需要好的茶叶,也许就是白水一杯,就可表敬意、求学问、探真知、去浮躁、示关心,叙师生之情,扬学校之礼。对在校研究生而言,通晓所谓的"奉茶礼仪",并运用于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尤为必要。研究生在接待来宾之时,只要是比自己年长的,  相似文献   

2.
何晨蕾 《大学生》2012,(12):42-43
每每暑假回家,被亲朋好友问及所学时,都会瞪大了眼睛问:茶专业?还有这个专业?这个专业都学什么啊?小专业,大家庭正像酒文化反映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一样,茶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面镜子,茶文化已经  相似文献   

3.
一、开发茶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的意义茶源于中国,始于神农氏,兴与唐,盛于宋,延续至今,被誉为我国的“国饮”。我国的茶文化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以茶文化教育为校本课程,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开展茶文化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认识茶道、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在中华文明面临数千年未有之挑战、传统应对方式失效的情况下应运而起的,确立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方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孔子与儒学的创立,以及秦始皇与大一统帝制国家形态的创建,构成了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三大瞩目现象。  相似文献   

5.
偶读《中国青年》所载《茶是木中大丈夫》一文,掩卷闭目,有所思悟。中国茶道源远流长,有容乃大,缘于文化背景不同,形成四大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相似文献   

6.
品诗如泡茶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滋味,重在意境。古人曰"草木中人,我心若茶。泱泱华夏古国,乃茶之故乡,茶之始壤,更乃诗之国度,诗之文明古邦。"可见茶与诗早有联系。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他以高度的概括力",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形成精彩的诗  相似文献   

7.
所谓近代蜀学,是指廖平及受他影响的蜀中学人之文化共同体,在清末至民国之文化转型期,对中西文明所作的深刻反思之学,以蒙文通、刘咸炘、唐君毅等为代表。萧萐父先生通过其父萧仲仑先生深受近代蜀学的影响。近代蜀学具有中西文化相资互补之属性,其特色在于:传统学术的根底厚实,特别是深通经史之学,而又堂庑宽广、心态开放、兼容并包、不囿成法,在表达上颇具诗性特质,做到哲诗互济,在人格上追求完美,仁智双彰。百多年来,学界多以欧洲文明作为唯一判准评论中华文明,有很多不相应的方面,亟需重识重估。中华文明源头孕育之中华各民族历史上的诸多属性仍未被我们所认识。萧先生的近代蜀学研究,启发我们发掘中华文明及其进程的独特性,不可本末倒置,丢掉中华文明之根。  相似文献   

8.
庞进撰文《龙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指出,中华文明就是一定意义上的龙道文明,而龙道信仰则是中华文明的中枢系统。龙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概括起来是6个词12个字:参与、见证、标志、整合、助推、引领。一、参与。中华文明起源的上限可以追溯至距今一万年到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从那时候开始直到今天,龙一直都是中华文明的参与者。龙参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强盛,也参与了中华文明的转折和再兴。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明之源在于传说中的远古女娲时代产生的后土文化。后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中华文明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后土文化产生和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这一点正在为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所证实。  相似文献   

10.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法则,反映了先哲们的睿智和豁达,主张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周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周以相辅相成。以“海纳百川”之胸襟,求“多样统一”之旨归,这显然是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可以解渴、休养身心、消除疲劳,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在茶亭、茶室、茶楼、茶馆和茶社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茶联、茶诗、茶谣。其中茶联堪称中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有古朴典雅之美,而且有妙不可言之趣。在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鸡公山下,有一家茶亭,它临河而居,装饰得古色古香,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文明国家”的崛起,更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崛起。中华文明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和不足,理性对待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冷静看待西方学者对中华文明的吹捧,是有助于中国之崛起的。  相似文献   

13.
<正>我喜欢茶,不过都喝得非常随意,直到从鲁迅先生的文字间获悉: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悠闲日子,认认真真地为自己沏上一盏茶,也学学文人雅士细细地品一回茶,去体味一下茶的另一种喝法。文人喝茶,盖碗是必不可少,这个看似常见的茶具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盖碗分为盖、碗、托三个部分,象征着天、地、人,而深谙茶文化的茶客都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  相似文献   

14.
具有“剑南之大镇”之称的古代遂宁地处巴蜀要冲,是茶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巴蜀之茶上贡朝廷,下卖边关,是重要的经济作物。遂宁先民亦曾努力尝试种茶,但规模始终不大,所饮之茶以“输入”为主。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在遂宁民间日渐兴盛,以茶为礼,以茶养性,以茶会友,以茶敬客,积久成俗,茶馆文化也日渐发达。  相似文献   

15.
中唐著名诗人顾况是湖州丘司议之婿,因此经常往来湖州。大历年间,顾况与陆羽、皎然等人交往于湖州,《茶赋》一文当作于此间。由于历代茶赋存世数量非常之少,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茶赋的研究不够重视,妨碍了对茶赋的正确评价。唐代茶赋,唯有顾况一篇。其《茶赋》可谓以孤篇横绝全唐者,是历代茶赋中的传世佳作。《茶赋》蕴含的茶文化元素与文化审美价值十分丰富,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晚唐五代时著名湘籍诗僧齐己禅师是湖南茶文化史上一位值得述及的人物。他撰写有茶诗21首。本文根据齐己所撰茶诗,对其从品味湘茶之中所获得的诸多茶禅感悟,以及与诸多禅友、茶友的交往情谊进行论述;并对产于湖湘的唐代名茶"岳茶"和"灉湖含膏"茶的历史沿革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7.
茶为民生,健康为本。茶为国饮,不玄不虚。茶之天性,清静雅和。茶之品格,精行俭德。茶之艺术,和合合美。我们应大力弘扬陆羽茶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享"绿色文明"。  相似文献   

18.
茶品     
王剑冰 《新读写》2013,(10):49-50
一 茶字的构造如此之美,看着这个字就让人生发想象。人和草和树在一起,就是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茶的国度,诗的海洋,孕育出茶诗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陆游一生嗜茶,精于茶艺,好赋茶诗,茶诗数量为历代诗人之冠。其茶诗并未辄止于高雅浪漫的品茗形式,而是寄托了诗人的人生感怀和哲学思考,以独特的艺术视角,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0.
喝茶品茗是不是为了去想象幽幽思古之情。“一杯永日醒双眼”,喝上一杯好茶,领略茶中的绿色和香气,端起茶杯时应该是一种期待。新沏的茶,只有趁热享用,才能品味出其中的丝丝缕缕,沁心透肺的独特芳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