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思维是创新力的核心 ,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为发散思维最集中地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本质和特征 ,它内在地包含了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求异思维等其它思维方式 ,同时它也是想象、联想、灵感等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要注重发散思维提问 ,提倡一题多解 ,鼓励质疑问难 ,引发形象思维及指导灵感捕捉。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应该培养其创新思维 ,使他们掌握创新学习的方法。一、学会系统思维 ,掌握由点到面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研究事物的方法 ,或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把对象放在系统之中加以研究的方法 ,它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让学生从问题的点滴入手 ,了解其全面 ,做到见微知著、窥斑见豹。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 ,都可以运用系统思维 ,促使学生学会由点到面分析问题的方法。例如学习思想政…  相似文献   

3.
试析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思维是创新力的核心,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为发散思维最集中地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本质和特征,它内在地包含了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求异思维等其它思维方式,同时它也是想象、联想、灵感等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注重发散思维提问,提倡一题多解,鼓励质疑问难,引发形象思维及指导灵感捕捉。  相似文献   

4.
李航航 《考试周刊》2010,(15):56-56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小学语文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课堂生成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非常规思维是课堂生成的核心,也是创新的起点,创新离不开课堂生成,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有效条件,促使生成走向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首先在教学方法中有所创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创造;激发学生不断生成的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高见的"平台"。课堂"生成"必然成就思维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其创新思维,使他们掌握创新学习的方法。 一、学会系统思维,掌握由点到面分析问题的方法 系统思维方法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研究事物的方法,或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的方法。它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让学生从问题的点滴入手,了解其全面,做到见微知著、窥  相似文献   

7.
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在某种事物中更深一步地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活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包括三种主要形式: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它是创新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能产生众多创新性设想,从某些信息和知识中得出众多答案。逆向性思维所谓逆向性思维,就是同传…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必须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入手,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培养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空间,通过多角度问题设置,改变学生思维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创新思维的竞争,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的竞争.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它与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形式密切相关,是多种思维的有机结合.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创新思维有关的各种思维形式的训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小玲 《教师》2014,(16):104-105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思维,但是妨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是普遍存在于人们思维活动中的"思维定势"。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多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入手。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目前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它的关键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改交传统思维和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从种种聚合思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去追求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给人带来的种种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应该培养其创新思维 ,使他们掌握创新学习方法。一、学会系统思维 ,掌握由点到面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研究事物的方法 ,或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的方法。它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让学生从问题的点滴入手 ,了解其全面的内容 ,做到见微知著 ,窥斑见豹。在各学科的学习中 ,都可以运用系统思维 ,学会由点到面分析问题的方法。例如学习思想政治课 ,由…  相似文献   

13.
在人的创新素质中,创新精神是一个敢于创新的问题,而善于创新或日是否能够创新则处决于人的思维、及思维指导下的创新技法。其中创新思维是起决定作用的核心要素,它决定人创新水平的高低、成就的大小、乃至品行的优劣。因而中科院院士、全国高校人文教育倡导者杨叔子教授认为,学生上大学就是要做三件事:一是学会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14.
创新思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现代化教学的标志,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服务于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在初中数学解题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不断地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和设计,拓宽学生解题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创新意识。本文围绕着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在中小学这一阶段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关键是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因为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如何通过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意志和创新思维品质,笔者归纳为以下三点:一、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发散性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形成创新思维品质。甚至可以说,发散性思维是形成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前提。发散性思维要求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层面、多角度求索答案,以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使思维不僵化。培养发散性思维品质,不但有利于学…  相似文献   

16.
唐立华 《现代教学》2008,(10):12-12
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与直觉思维,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不受某种固定逻辑模式的限制,要求思维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还要求思维具有鲜明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及以后的社会工作、生活中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倪杰 《考试周刊》2011,(62):172-173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创新人才需要创新素质。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强烈的创新意识仅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创造过程中思维在不断地进行着发散和辐合两种操作.对于创造性问题解决来讲两种思维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学会思维特别是学会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连动思维、学会批判思维、学会创新思维,往往使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会了思维,就拥有了打开教学有效性这扇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适时的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各种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以响应素质教育、时代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呼唤.一、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不可否认,对于处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中学生而言,思维定势有它积极的一面,但若受到定势思维趋向性和专注性的影响,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就会引起它消极的一面.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20.
毛大祥 《考试周刊》2014,(33):56-57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阶梯,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题,也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数学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最佳舞台,是孕育学生创新品质的最肥沃土壤,因此,数学教师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处理中培养创新意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思维孕育于问题之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促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