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崔耀鹏 《文教资料》2011,(28):87-88
汪精卫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汪精卫一生政治思想复杂多变,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他对三民主义的认识上。本文主要探讨了汪精卫对三民主义认识的历史演变过程:辛亥革命时期对三民主义的大力宣传,国民党改组时期对三民主义从不理解到积极支持,"改组派"时期根据自身利益和汪蒋斗争的需要对三民主义的修正,抗战时期对三民主义的篡改。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它提出了关系中国发展的许多重大命题。共产党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勇敢的实践者。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有历史的继承关系,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三民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实现了对它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对三民主义的大力研究,站在抗日救亡现实斗争的高度上,根据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发展史和孙中山以后三民主义的认识史,构筑起了富有特色的认识体系,这一研究及其成果在中国思想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为后人树立了如何正确对待历史伟人及其理论遗产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大汉奸汪精卫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对日妥协。1938年12月,身为国民党副总裁、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离开重庆、逃到越南河内,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效忠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伪国民政府。成为可耻的头号汉奸卖国贼。著名画家张光宇创作了连环漫画《变了种了》讽刺了汪精卫蜕变的一生。画中的汪精卫被画成了一条蚕,正在蚕食“民族解放”这片桑叶,以此作为自己蜕变的资本,而最终的结果是蜕变成一只投敌卖国的小飞虫(注意其翅膀被画成了日本的太阳旗)。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其《同盟会宣言》、《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等文章里提出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与理论,尤其是其“民族主义”的阐述,竞把当时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割裂开来,只提“反满”,不提“反帝”,不能不说这存在着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但这是有其所处时代、阶级、本人认识偏差等多种历史原因的。后来孙中山发现了自己早期民族主义理论的局限,则坚决地予以纠正,并为后来新三民主义反帝纲领的提出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6.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个时期,这种转变和发展不是偶然的。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治国方案,反映了孙中山对“民治”、“民有”、“民享”的追求,是中国历史上较系统的,要求政治、经济上的民主的革命思潮。虽然存在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原因有三 :特定历史条件下与蒋介石的权力争夺和政见分歧是内因 ,日本的“扶汪弃蒋”诱降政策是外因 ,汪精卫特殊个性和其阶级基础是根本原因。三个原因的合力致使汪精卫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公开逃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率先接触、学习、宣传、提倡社会主义。他的“三民主义”正是他接触西方社会、研读社会主义之后所得出的改造中国的方案。探讨孙中山与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这一问题,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认识革命先驱为推动革命的探索与奋斗.从而认识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原因有三:特定历史条件下与蒋介石的权力争夺和政见分歧是内因,日本的“扶汪弃蒋“诱降政策是外因,汪精卫特殊个性和其阶级基础是根本原因.三个原因的合力致使汪精卫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公开逃叛.  相似文献   

10.
1938年12月出逃河内途经昆明的汪精卫,曾在昆明停留一晚,与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有过交谈,因其在中国历史上特殊而敏感的身份,使汪龙关系晦暗不清,至今仍属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没有完全明晰的一个"谜"。以汪精卫离滇前后的史料为基础进行分析,可见蒋介石对汪精卫出逃不明确的处置,以及汪精卫集团成员各个层面的宣传和拉拢,才使龙云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并一步步陷入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维科与王船山同为欧洲和中国的早期思想启蒙家,也是中西历史上最早的历史哲学家之一。他们的历史思维中不但拥有历史进化论的观点,而且还有着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闪光。比较他们的历史进步观,可以更好地对中西史学史以及史学思想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以寻找中西史学发展的共同轨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成功人士成千上万。但有一个人与众不同,他就是王阳明。他“在立德立言立功上皆居绝顶”,罕见具有“真三不朽”的头衔。王阳明对自己的成功学作了一些归纳,这就是认清发展的大趋势,即天理天道;“心即理”,高扬每个人的主体性和伟大的创造能力,确立广大民众开放的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心存高远,责善改过,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5000年,特别是从鸦片战争以来172年的中国史,佐证了王阳明的成功学,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的成功学和中华民族的成功学。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历史唯物主义叙事,首先,要在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与现实背景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生成与时代方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世界历史”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的理论视野;其次,要在现实的群众主体及其历史创造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体与价值旨向,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民群众”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依靠谁,又为了谁”的理论基础;再次,要在社会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类主体能动选择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与中国特色,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客观规律”与“能动选择”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正确,又有何特色”的理论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14.
重视史书叙事,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的优良传统。清代乾嘉考史学派的中坚人物王鸣盛,在其史学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衡评历代史书的叙事得失,阐述了他对史书叙事感染力的思考,品评了史书文字的繁简和叙事内容的详略之间的关系,还探讨了史书叙事中的用例、明晰和醒目的问题。这些评论,既呈现出王鸣盛个人关于历史叙事的见解和理论,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一次有意义的批判与总结。  相似文献   

15.
汪伪政权初期,李士群的特工势力,因应了日本侵略者“以特制汪”的需要,得以恶性膨胀。但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严重失利,日本侵略者被迫转变“对华政策”,以期充分利用汪伪政权解决“中国事变”。李士群的“特工政治”遂成为障碍,并最终成为日本“对华新政策”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6.
王船山学术研究已有300多年历史,对船山学术研究史进行回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刻不容缓的。这种回顾必须先对其历史分期进行科学的划分,应该根据历史分期、王船山学术研究的内容、著作的出版、流传以及研究者所处时代的要求等因素来划分,我们将王船山学术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旧学研究时期、政治学研究时期、哲学研究时期和文化研究时期,每一时期均有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时期,宁汉对峙局面给汪精卫提供了左右逢缘、钻营利用的机会,汪精卫也因此成为打破平衡并影响时局的砝码,这构成了罗易对基信任的基础,也是罗易泄密事件发生的客观环境。罗易本人对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认识,奠定了他向汪粗卫妥协退让的思想基础;罗易与鲍罗廷、唐生智等人间的矛盾又催化了他走向对汪消极让步的极端,以至于最终做出把紧急指示向汪精卫泄密的非理智选择,从而给汪精卫提供了公开反共的口实。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提出,既是近代中西学术激荡以及三大考古发现刺激的结果,同时也是传统金石证史在近代的延续和发展。王国维既不全然"信古",也不全然"疑古",在坚持"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的同时,广泛占有地上地下的资料,相互比勘,反复考证,从而得出结论,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释证文献,建立古史体系。"二重证据法"不是虚玄的历史哲学,而是切实可用的历史研究方法,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不能否定。当代简帛佚籍研究出现了盲信出土文献的现象,实乃未能很好地继承王国维的学术遗产。王氏强调"不屈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这正是当代学者正确认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价值,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家山水田园诗人,分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且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各放异彩。本文从生活地位、个性、对待玄理、诗的意境、语言、时代风尚等方面分析他们三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各自的创作特点,以期用比较的方法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家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王船山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中同样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一位世界级的思想家。船山学的研究,在海外及台港澳地区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在新时期,要以王船山研究为契机,促进海外及台港澳地区对王船山思想的研究,从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哲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中唯物主义成分的认同以及对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认同;在史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认同;在政治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的认同;在诗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诗学"兴观群怨"审美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