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御题棉花图》的概况和时代背景的分析研究,论述《御题棉花图》刻石的绘画艺术价值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荣获“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之称的《耕织图》历经了浩浩历史长河,是迄今为止将中国绘画史、农业史与艺术史高度融合的文化瑰宝。《耕织图》将天子三推、皇后亲蚕以及男耕女织的小农情境描绘得栩栩如生,自然得到了古代君王的推崇与厚爱。《耕织图》通过描绘一幅幅美丽的小农耕作图景,在促进我国农耕技术传播的同时,农耕文化的精髓也得到了很好地宣传。  相似文献   

3.
张晓蕾 《文教资料》2014,(29):47-48
赵孟頫是元代的书画大家,其诗文也曾善绝一时,为当时人称道。其耕织图诗《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在耕织图诗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耕织图诗是农事诗与题画诗的结合,这种新形式诗歌过去一直被学者所忽视,而赵孟頫的耕织图诗虽然思想艺术价值较高,多为诗歌选本所选,但学者们仍然对其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语境下,存形宣物莫过于书画结合。方观承《御题棉花图》共十六幅,正是综合诗书绘画的审美形态,详尽地表现了清代棉作农事从选种栽培、收贩到纺织的全过程。其层面和逻辑关系呈现为:1.以图传经示技。以图像化方式将农业经济生产的科技观生动渗透到具体的棉作农事活动中;2.以图教化固治。以形象化途径营造男耕女织的盛世太平镜象,宣扬传统伦理价值;3.科技观与价值论的审美形态化。正是基于清代审美综合化、日常化和大众化,促成了艰深的农事科技和根深蒂固的伦理价值借由丰富介质成就多元审美形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民间得以广泛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17页的插图——《授时通考》里的织图,其右图是《授时通考》第五十三卷《劝课·耕织图》下"织"第十六"纬"的附图;其左图是第十九"经"的附图.《授时通考》是清朝鄂尔泰等人受乾隆皇帝命,从旧文献中辑录有关农业的资料,分类汇编而成的.成书时间是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书内分天时、地宜、谷种、功作、劝课、蓄聚、农余、蚕桑等门,共七十八卷,引书甚广,并附有图.《授时通考》里的织图,是从康熙三十五(公元1696年)编绘成的《御制耕织图》中"织"第十六  相似文献   

6.
正《平安春信图》,属于记录宫廷事件的纪实绘画,也是一幅描写皇宫内生活的场景图。图中,清代乾隆皇帝御题五言绝句一首:"写真世宁擅,缋我少年时。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谁?壬寅暮春御题。"据此可知,此作出自宫廷画家郎世宁之手,表现的是乾隆皇帝弘历年轻时的画像。"壬寅"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时年72岁。下钤"古稀天子"朱文方印、"犹日孜孜"白文方印。画面的上端骑缝处自右至左还钤有"太上皇帝  相似文献   

7.
正焦秉贞,生卒年不详,字尔正,清代宫廷画家。他于清代康熙年间官至钦天监五官正,供奉内廷。绘有《仕女图》《耕织图》等。焦秉贞是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的门徒,通天文,擅长画肖像。明末清初,西洋教士布道中国,每以宗教画为宣传工具,清朝画院供奉众多西洋教士,而钦天监中主其事者众,故焦氏日相濡染,遂习其法,亦一时之风尚使然。他的绘画,始终有一种中国化了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耕织图》二卷耕21图,织24图,各系一诗(即每图右边用篆字体写的那首诗;另有行书诗一首是清高宗加题的,内容恶劣,对画面起破坏作用),十二世纪中期楼(王寿)撰。原本和宋刻本今已不可见,这是元代程棨重摹本,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刻石。程本和石刻都藏在北京圆明园的多稼  相似文献   

9.
商鞅变法不仅是战国史教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点。应该说,依据《史记》《商君书》和《战国策》等文献资料,我们已经可以生动地给学生讲述这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改革了。但是,要让十二岁左右的初一学生真正掌握废除井田制、奖励军功和耕织等变法内容,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此,我和许多同行一样,一般都要利用图像使某些变法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在以往的教学中,使用最多的图像有两幅,一是《废井田开阡陌》(见图一),一是《奖励耕织》(见图二):讲述时,我首先告诉同学,这是两幅汉代画像砖上的图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废井田开阡陌》表现的是井田制废除后人们挖去井田上旧疆界的情景,而《奖励耕织》表现的是男子耕地、妇女织布(麻布)的情景。商鞅变法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要受到奖励,这就大大刺激了人们耕织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图像辅助教学,的确可以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石头记》第十六回的赵嬷嬷的讲话中,“修理海塘”与“预备接驾”是联系在一起的。赵嬷嬷的原型是傅恒的乳母,她能看到的南巡,只能是乾隆年间的乾隆帝南巡。在清代历史中,与“修理海塘”联系在一起的“接驾”专指接“南巡”之驾。甲戌本第十六回回前总批写道:“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红楼梦》的作者只能看到乾隆帝的南巡。乾隆二十七年三月乙未,乾隆帝首次“幸海宁阅海塘。”《石头记》至早定稿于乾隆二十七年以后。  相似文献   

11.
弥勒形象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但长期以来其文学母题在文学研究上一直被忽略.弥勒母题一般来讲与佛教、农业思想等方面有密切联系.清代传奇《锡六环》中就继承了传统的弥勒母题,这不仅与弥勒化身信仰相关,并且呈现出更加世俗化、农业思想艺术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丛碧楼》、《再题枕碧楼》、《积翠亭》、《倚松吟》、《山中》、《敞晴斋》等山庄御诗六首,描绘了山庄覆盖在山峦峰岭上青翠的林木,体现了乾隆依绿建斋的品味及其追求鸟语兽鸣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文人王之绩的《铁立文起》,按照以文章功用为主、以语体、体式为辅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古代文章分为五大类、一百零九种。《铁立文起》这种分类方式及其文体排序情况表现了作者尊经重史的文章学观。这种文章学观既是清代学者的自觉,也来自统治者的提倡。同时,由于这是一部具有教学辅导书性质的著作,书中的种种观点也与当时科举制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战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次战争成了中国历史自古代转变到近代的一个分界线。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斗争高潮,它把历代农民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下面就这段历史中的重要问题,略作介绍和分析,供自学者参考。一、学习中的重要问题 1.关于清代的闭关政策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结构的反映。乾隆帝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它也表现出清朝统治者的夜郎自大和盲目排外的恶习。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以维护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5.
滁州自北宋后期祀立欧阳修像,辗转传承,几经出没。绍圣二年(1095)曾肇建二贤堂,所祀欧像为后世复制流传的欧公像之源头。明代欧公遗像从京师复回滁州重立,李应祯、李瑞卿等文宦雅士功不可没。清乾隆帝御题的滁州欧公画像,正是明代南京太仆寺人镌刻的宋代石像拓本。醉翁亭二贤堂虽然历经废兴,但滁州欧像从宋传承到清,历代不绝。在所有文献文物保留的欧像版本中,清代滁州知州王二南主持镌刻的石像最有价值。当代傅抱石所绘欧像,也许将来能失而复得。  相似文献   

16.
正绢本设色,24.4cm×25.8cm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刘松年,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入为御前画院学生,宋光宗绍熙年间(约1190-1194)为画院待诏,宋宁宗时(1195-1224)因进献《耕织图》,得到奖赏,赐予金带。他擅画人物、山水,师张训礼(本名张敦礼),而名声盖师,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刘松年画学李唐,画风笔精墨妙,山水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清丽严谨,着色妍丽典雅,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张丑诗云:"西湖风景松年写,秀色于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图醉叟,数峰眉黛落齐纨。"所作屋宇,界画工整。他兼精人物,所画人物神情生动,衣褶清劲,精妙入微。刘松年也是位爱国画家,拥护抗金,反对投降,曾苦心孤诣画《便桥会盟图》,希  相似文献   

17.
"题画",顾名思义,即"题写画作、为画而题字"。这是中国传统书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中国书法、绘画结合的重要形式。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云:"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  相似文献   

18.
新版《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一册(必修)》附录三《课外习题》第四章“电磁感应”第14题的答案我们认为是错误的.现抄录此题分析如下. [原题]14、在图  相似文献   

19.
清康熙帝曾作耕织图诗46首。这组诗中,《经》诗的首句是“织纴精勤有季兰”。“季兰”原义为小兰草,后用以指代从事蚕桑纺织的年轻女子。这种词义的形成是因为先秦时代的女子有佩戴兰草的风俗,而中国古代的蚕桑纺织又多由女子劳作。  相似文献   

20.
《两峰草亭图》是扬州画派殿军罗聘的中年兴到之作.通过翻检清代诗人费融的《红蕉山馆集》,梳理出罗聘《两峰草亭图》的创作背景及二人的交往始末,并纠正了《两峰革亭图》收藏单位著录的不准确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