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积累之功     
就写作而言,积累很重要。名家名传、诗歌散文、当代小说,甚至同龄人的作品,尽量多看一些。不一定是为了生搬硬套去读,否则可读的书就很有限了。如果读书必须要有目的.那就是为一种感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笔的轻重、叙事的缓急、语言的柔韧、情绪的波澜会不自觉地蜕变得协调、自然。而只有掌握较为娴熟的写作技巧,才能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得足够酣畅。  相似文献   

2.
[小引]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是说我们在写文章时要把事件写得波澜起伏,要把事件的发展写得迂回曲折。如果一篇文章平铺直叙,读了开头就知道结尾,那么这样的文章是无法吸引读者的。能使文章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很多,我们先看看下面一篇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账本     
写作是对生活的再创造,好的作品无不在给人教益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如果能写得有波澜,行文起伏变化,有高有低,有张有弛,有抑有扬,有详有略,有离有合,有断有续,就能打破章法的平淡,增强叙述的生动性,使读者读起来身心愉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法,“突转法”就是一个比较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安调 《海南教育》2010,(6):115-115
细细回想我们听过的每一节优质课.学生是不是对课文必须要通读.细细品味每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是不是都以读这种方式引领着自己的课堂教学?没错,语文课堂教学是离不开读,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读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读就像一个驱动器,始终引领着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这个驱动器转起来。才能带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5.
细细回想我们听过的每一节优质课.学生是不是对课文必须要通读.细细品味每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是不是都以读这种方式引领着自己的课堂教学?没错,语文课堂教学是离不开读,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读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读就像一个驱动器,始终引领着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这个驱动器转起来。才能带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很注重在课堂上,依据教材的编排.逐个单元进行作文指导,但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老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叶圣陶曾说:“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了说话的欲望,这时我就要倾叶,那么一篇文章就产生了。”这说明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  相似文献   

7.
当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经典阅读也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在经典阅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之后.“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就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每个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经典阅读的益处固然很多.但如果不能解决好“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那么阅读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与人们的初衷南辕北辙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记叙文写作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才能引人入胜,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本文就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制造波澜.使行文曲折有致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记叙文为什么应该有“转折” 1.“转折”起波澜。文人画士有一种审梅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写记叙文和文人画士养梅一样,忌太笔直,忌太端正,有时也忌太稠密。总之,记叙文喜欢的是一种波澜,形成波澜最好的办法就是转折。这正如一张尺牍有限的山水画卷.如果里面只画着一座平顶山,山...  相似文献   

10.
古语说: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的确,读平铺直叙的呆板文章,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读来毫无情致可言;流水帐式的文章犹如一潭死水,不能生出起伏的波澜,甚至连一丝的涟漪都没有,读起来就肯定索然寡味,是很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只有波澜起伏、逶迤跌宕、扣人  相似文献   

11.
求学与求职不协调的软肋摆在眼前.出国读移民紧缺职业培训课程(TAFE),时间短.成本低,实为眼下留学最实惠的不二选择,出国留学选择读职业教育学校,省钱省时,费用低。如果从第二年就可以积累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的话.  相似文献   

12.
微澜     
<正>好莱坞的电影大师总结出了一条判定好电影的定律——五分钟有一个高潮,即每隔五分钟电影就该有个小波澜。人生这台大戏,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没有波澜,那么人生就如一潭死水。当然,滔天巨浪虽然惊心动魄,但弄不好还会翻船,难免令人心生恐惧,无法承受。所以,我更喜  相似文献   

13.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广阔。正因为广阔而繁杂.学生很难在广阔的生活中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和捕捉到有效的信息.所以动起笔来往往无话可说。叶圣陶先生说过:“如果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的影响。”如何善读.这就需要教师从阅读教学中挖掘教材自身资源.找准读写结合的对应点随机启发指导.使学生领悟和学会摄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为写好作文开掘出不尽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徐敏辉 《语文天地》2009,(11):23-24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谈起往事时.曾经说过,20世纪20年代,他在北大读书时,教莎士比亚戏剧的是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老师就让他们读莎翁作品.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了。  相似文献   

15.
谈文章波澜     
在读写实践中,人们有这样一个共识:文章过于平直,读起来淡而无味,如同嚼蜡;富于变化的文章,读起来却饶有兴味。于是人们把文章的起伏变化叫做“波澜。”  相似文献   

16.
书.是读不尽的,作为忙碌的教师,我们必须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读需读之书。这就需要认清当下的小目标.一个个去成就.慢慢感觉时间的成果。我通常这样处理手中的书籍.先浏览一下目录.觉得有读的欲望.我会快速阅读一遍。然后慢慢咀嚼喜欢的章节,并留下笔记。如果没有读的想法,则暂时放置一边,先读喜欢的那本;当手中无书可读、无事可做时.再来读搁浅的书籍。这时比较容易读进去。“因为你的生活在变,阅历在增加,你在用自己的心与作者进行对话”。这便是选择阅读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在进行基础复习时,要做到“薄书读厚”.在巩固加强和归纳总结的阶段,要“厚书读薄”.同样一本书,既要读厚,又要读薄,这便是一种复习方法.所谓要将薄书读厚,是因课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如果你仅仅记住了上面的公式,并会利用这些公式解答课后题,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复习的时候,你就需要立足于课本而超出课本,多想几个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认为.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多读多写,而且要“有分析地多读,多写”。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密切关联.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做有价值的阅读与思考,课文成为摆设,以致学生产生学课文没什么用的错误认识。那么,如何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在日常阅读教学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关键就在于如何发挥读对写的指导作用了。  相似文献   

19.
客观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人的内心情感更是变幻莫测,作为对现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的能支反映与表现的章,也应该是波澜起伏的。章只有具有了“波澜”,才能为读提供更多的审美信息和愉悦;反之,就缺乏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扇窗户。──—高尔基(苏)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俄)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黯,才能掩盖无知。──费·培根(英)不读坏书,是读好书的一个条件,因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