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呐喊》《彷徨》中,人们无声无息地生存与死亡着。自然环境的冷寂、人的缄默以及微弱的时间流动,构成了静寂的生存世界和悄无声息演变的历史。鲁迅所建构起来的静寂世界里的一个个空间,是对"铁屋子"意象的"分有"。这种铁屋子般的空间给人一种死寂、窒闷、逼仄的感觉。这种沉寂,正是鲁迅绝望、清醒、寂寞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在这绝望之下,蕴含了鲁迅希望众人都来开口发声的期盼。  相似文献   

2.
<正>1.永远不要绝望,如果你绝望了,也要在绝望中继续奋斗。——[英]埃德蒙·伯克[热思考]你在考试前、考试中有过紧张、犹豫吗?考试中面对无法下手的试题时,你惊慌、绝望过吗?而今回想起来,是否觉得没有必要犹豫、惊慌?人生值得追求的事情,只要还有一分希望,就应该成倍地努力。"高考"常常决定着我们自己未来的发展平台,是一件值得我们追求  相似文献   

3.
鲁迅充分发挥文学的批判价值和启迪的功能,他深入地分析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吃人的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鲁迅的文学作品独特、丰富的民族寓言是其文化政治革命的集中写照,在审美的基础承担着历史——文化政治使命。鲁迅作品中乌托邦结局的预设是其希望所在,同时也是一种暗示,它预示了在黑暗的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可塑的未来,在绝望中仍然渴望审美超越和救赎。  相似文献   

4.
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野草>记叙了鲁迅在绝望和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的哲学中,绝望的存在不容置疑.尽管作品纷繁多样,但都共同体现了一个"挣扎"的主题:"希望"的消逝与幻灭,以及"绝望"与"虚无"的真实存在.<复仇(其二)>和<铸剑>中充满了生与死、希望与绝望、沉默与开口、天上与深渊、爱者与不爱者……的本质性对立,但这种对立却依据一种独特的心灵逻辑,那就是"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反抗绝望"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希望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希望是冬日里燃烧着的火炉,给予我温暖与信心。希望是你,你就是希望,那一次,是你在我伤心绝望时,驱赶了寒冷和绝望,给了我光明与信心,你就是利老师。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的"恶动力说"受到了种种质疑,其中存在着诸多误解.原因是他们没有从历史的哲学的角度来认真考察这一理论其一,他们不能理解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具有无法摆脱的"动物性",从而否定了恶的起源及存在的合理性;其二,不能科学地考察"恶动力说"的理论来源及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其三,不能站在本体论的高度来认识恶这一历史发展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凯尔泰斯"无命运者三部曲"展现了集权压迫下的个体是如何生活和思考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个体生存哲学,对绝望的清楚认识使得凯尔泰斯直面所经历过的苦难。他在绝境中保存希望,试图进行自我清除以便截断黑色记忆的纽带,并用写作这种方式接近希望。他的"反抗绝望的文学"将个体生存与生命意义相联系,在一片绝望中觉醒并下定决心在这冰冷的世界中生活,用实际行动赋予这世界以意义,燃烧自己,吞噬绝望。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性总统,朴槿惠的传奇人生备受瞩目。近期,韩国作家金炳完的《绝望创造希望:朴槿惠的传奇人生》,由人民出版社推出中文版。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朴槿惠的真实心迹,感受她是怎样用坚韧的毅力征服了世界。这本书讲述了朴槿惠传奇色彩的人生。全书分为"在绝望中成长"、"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和未来"、"我想成为安静的革命家"三个部分,深入分析朴槿惠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言谈举止和处世态度,等等。重点剖析她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哲学。她是前总  相似文献   

10.
《荒原》里充斥着绝望,但绝望并不是死亡。它的魅力,即在看似已麻木的绝望里所流露出的对灵魂复苏的希望和对生命重生的渴盼。《荒原》里存在着一个给人厚重感的向心圆状网一一病态的荒凉是外圈,绝望的挣扎是内圆。由外到内,从历史到现实,从意象到象征,层层递进,步步清晰,而这些也正源于《荒原》里贯穿始终的“形而上激情”。  相似文献   

11.
正开栏语: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这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上,孕育着大批有历史底蕴的学校。2014年,本刊推出"名校寻踪"栏目,透过这些名校的历史承载及延续,希望从中寻找其蕴含的价值乃至现实意义。本期,记者走进有着107年历史的高安中学。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斜阳》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的"绝望"和"希望",并结合日本战后的时代背景,分别分析了太宰治"失望"和"希望"的原因。"太宰治在《斜阳》一文中,把绝望留给自己以及自己所代表的阶层,却把希望留给像和子一样敢于追求爱和理想的日本普通大众。  相似文献   

13.
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是影响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因素。这些事件无不集中反映了大国和大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这一历史时段的国际格局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变化的基本形态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冷战,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但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以"一超多强"的态势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河北省历史发展悠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河北的历史文化渊源和长久不息的发展。在河北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涌现出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燕赵儿女无穷尽的精神财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建设文化大省的必由之路,是构建"和谐河北"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野草》是鲁迅急需抛弃一切绝望,寻获新生而艰难探索的集中体现,而《过客》则又集中体现了《野草》对希望与绝望、历史与背景等悖论的拷问过程,是鲁迅开始走出"第二次绝望"的一个转折点。他试图通过忘却、疏离来摆脱"虚空中的暗夜",哪怕前路也是虚无,他只需要当下的"在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结合《野草》整体和鲁迅创作的时期特性的广阔背景上考察《过客》,我们才能理解鲁迅投射在《野草》里的基本面貌,才能使鲁迅研究"从独断型诠释学转换为探究型诠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师陀《结婚》主人公胡去恶的特殊"乡下人"以及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对乡下的冷漠、对城市满腔热情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在对城市身份追求的过程中,主人公屡屡受挫,与城市"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最终使他陷于绝望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近现代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分化发展的产物,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和孕育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在高等教育的历史源头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因,在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中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在萌生的种子。  相似文献   

18.
在 2 0世纪中国的历史语境中 ,启蒙注定了异常艰难。专制统治者与其制造的民众必然要抵抗和拒绝启蒙。鲁迅的小说不断展示着启蒙的困境 ,只是提醒人们丢掉浪漫的幻想 ,正视启蒙的艰难。鲁迅在参与启蒙化运动之时就对启蒙有所质疑 ,似乎对打破铁屋不抱希望 ,但事实证明 ,鲁迅并未绝望 ,而是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启蒙 ,在绝望的废墟上不懈地努力。在大众化与化大众的矛盾中 ,鲁迅始终坚守着化大众的启蒙立场 ,即使置身于主张大众化的阵营 ,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刘建军 《班主任》2006,(10):13-15
"希望是热情之母,它孕育着荣誉、孕育着力量、孕育着生命,一句话:理想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斯普朗格语)理想对人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理想对人生发挥作用是需要条件的.理想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青少年准备好这些条件,让理想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9,(22):81-82
高中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基础学科,同一个题目有多种解题方法,致使解题难,而命题更难。通过对本校模拟错题的分析,检验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解题能力,同时,还明白了人生哲理:要想在挑战和绝望中赢得转机,就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有信心去迎接挑战和绝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