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学内容的形象美形象美是美的基本特点 ,无论是自然美、生活美、还是艺术美 ,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 ,没有形象就没有美 ,美的形象是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的 ,是经过学生的想象体现出来的。总之 ,没有美的形象 ,就无法使人产生感知 ,也无法给人以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tall,short,fat,thin时 ,除了可以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达以外 ,还可用哈哈镜让学生在一阵阵的欢笑声中学会这几个单词 ,给他们一种新、奇、趣的感觉 ,这样就可以一下子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另外就是在教学“Whatcan yousee?”“Wherearethey ?”“Ho…  相似文献   

2.
翟军 《农村教育》2006,(9):62-62
美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其中形象化是其最大特点。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而美育恰恰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感染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的。感悟美的形象所展示的内容,能给人以情绪情感的感染,使人通过自身的情感经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进而产生共鸣,受到熏陶,而这种熏陶又是在愉悦中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地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儿童具有纯真的天性,这种天性决定了儿童对于世界怀有一颗创造、真诚和博爱的心,也就是爱美的心.对儿童的审美教育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而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美”的形象来感染和教育人的.本文对最近热销的《开明国语课本》选文中的六类形象进行审美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形象的感性化、趣味化、儿童化、生活化的特征,给人以真、善、美的审美愉悦.为我们现在进一步科学地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提供一些启示,从而更好地对儿童实施真善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阅读形象”是指儿童在阅读活动中,通过再造想像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像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而儿童由于年龄的限制及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美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需要教师蹲下身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像力,从而使其充分感受到文字的魅力、阅读的愉悦。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鲁迅作品十余篇,大多反映儿童生活,篇幅有限,价值颇高,它们共同闪现出鲁迅一致的儿童教育思想——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冯雪峰曾说“:在旧时代,鲁迅是最关心儿童生活幸福的人。”此话一点也不过分。鲁迅严肃的外表下,有一颗对儿童强烈的爱心,这从其笔下生动的儿童形象可以见得。无论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还是《社戏》中双喜  相似文献   

6.
席勒曾说:“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①人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美的情感交流,它是人应具备的美德之一。人们在真诚的交往中,总能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悦感,这便是人情美的体验。生活中,总是需要人情,人情也总是到处闪现着它的身影:无论是依依惜别,还是阔别重逢;无论是一见钟情,还是旧友情深;无论是精神上的互相关心,还是物质上的互相帮助、互相照应,它总象一股和煦的春风,徐徐吹进人的心胸,使人慰藉,使人欣喜,也使人精神振奋。人情,凝结着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人得到别人的相…  相似文献   

7.
本次展示课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适合儿童!我们看到小朋友们小手如林,积极踊跃,这不仅是泡桐树小学长期教育的成果,也是22位老师课堂关照儿童的体现.课堂上“童言无忌”,甚至可以对老师的课堂说“不”. 尊重儿童,敬畏儿童,在这次活动中集中体现在解决“写什么”的处理上——话题从哪里来,材料从哪里来.无论是设计活动,还是通过视频、绘本和看图作文,都尊重了儿童的“游戏”精神,洞开了儿童习作的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8.
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审美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是不可思议的。”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 :语文教学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通过创设情境 ,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 ,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 ,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得到发展的同时 ,受到美的熏陶 ,提高审美能力。一、创设情境 ,感知美的形象要使儿童感受到美 ,就必须让儿童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审美对象 ,凭借这些审美对象 ,激发他们愉悦的心情来感知美的形象。比如 ,我在教看图学文《秋天》一课时 ,采用了图画再现美、音乐渲…  相似文献   

9.
通过人的个性结构,认识美的本质是充分必要的。因为无论是研究社会美,还是研究艺术美、自然美,都既需要主体.又需要客体。离开了人,一切“美”也就无所谓美,而假如没有千千万万客观存在着的丰富多彩的客观“美”感染和影响人们,孤零零的人照样无法进行正常的审美活动。但是,从客体的美达到主体的美感,不是靠突变实现的,而要经历一个辩证过程。环境的因素,只有通过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而起作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十分注重形象美,在《山野掇拾》中他说: 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 可见他是多么重视形象诗意创造,要求一切都要通过形象思维酝酿成完美的艺术画面,融诗情于画笔之间,以形象诉之于人的灵魂。他还要求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从这里又可见他意在追求自我心得——“惊异之感”,即画中不但有情而且有意,而画意实乃意境美的重要标志。现仅以《荷塘月色》为例,看作者是怎样以“文字作画”来创造美的世界的。  相似文献   

11.
教育视野     
▲对“创造教育”的前提性反思 在儿童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一些人把“听话”、“守规矩”和“文静”作为儿童的美德,而把“好提问或好提不同意见”、“好动”和“顽皮”作为“坏儿童”的标准。这种倡导  相似文献   

12.
爱国是心灵美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在学生心灵里播下美的种子——爱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激励他们的报国之志,培育他们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一、教育学生要胸怀祖国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祖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地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我以为要播下美的种了,首先就是要教育学生胸怀祖国。爱祖国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的天空中,荆轲,是一个让独裁者、暴君难以人眠的人物,也是一个让无数“草根”眼睛发亮的形象。无论是《战国策·燕策三》中,还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都是一个“节侠”形象,他性格深沉、刚毅、慷慨,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每一人都可以有他心目中的荆轲,而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去了解真正的荆轲,  相似文献   

14.
第一册古诗中的《鹅》,配有两幅与诗句相吻合的具体形象的插图,由于低年级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加上首次接触古诗,理解有困难,教学时,可把课文插图放大制成彩色图,凭借形象的“鹅”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接受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分析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时,曾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我们认为,教育作为人类的自我建造活动,更应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如果说美的因素在教育中暂时还比在艺术中(文学、绘画、音乐等)所发挥的作用要小的话,其原因决不在于教育本身在审美方面有什么缺陷。这正如苏联美学家叶果洛夫所说的:“在人的任何活动中……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审美价值。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美在有些地方表现得多些,有些地方表现得少些,而是在于怎样为最充分地表现美创造条件,无论是在物质生产领域,还是在任何其它领域。”教育领域理应成为充分展示美的最重要的场所,教育美也理应成为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美中最杰出的美。这是因为,教育塑造的是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个性。车  相似文献   

16.
根据马克思揭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哲学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教育立美原则”———教学活渗透着教师爱美的感染力 ,充分挖掘并表现美的教学内容 ,选择美的教学艺术 ,运用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 ,表现教师美的仪表形象 ,在教师的乐教美和学生的乐学美中 ,实现德育美、智育美、体育美、劳技美 ,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实现全面素质美。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成员能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以全面发展,使其能真 正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并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审美教 育,就是要通过人的审美实践,“生产”出懂得美的规律,并能自由创造美的“主体” 以丰富人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不断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陶养人的情操,净化 人的心灵,使其成为会欣赏美、积极创造美的崭新主体。  相似文献   

18.
根据马克思揭示的“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哲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教育立美原则”-教学活动渗透着师爱美的感染力,充分挖掘并表现美的教学内容,选择美的教学艺术,运用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表现教师美的仪表形象,在教师的乐教美和学生的乐学美中,实现德育美、智育美、体育美、劳技美。  相似文献   

19.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相似文献   

20.
王凤娟 《天津教育》2023,(35):134-136
<正>美育作为美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不仅有着极强的理论性,还具备一定的实践性,是一种从情感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高效而科学的美育能够让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鉴赏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全面的审美素养。美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广义的美育指的是“所有培养人认识美、体验美、爱好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教育”;狭义的美育指的是“‘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或者‘审美观和美学素养’的教育”。而无论是从广义层面来看还是从狭义层面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