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和处在一定生产方式中的人,是社会运动的物质主体。处在生产方式中的人不仅是社会运动的物质主体,还是具有真正主体意义的范畴。在生产关系中研究人是马克思实现超越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支点。反过来,唯物史现中的物,实质上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反映。对社会关系的研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人,为了便属人世界更符合人的需要。这正是唯物史观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教育必须按照人的内在规律.通过恰当的方式,促其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永恒追求应该是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彰显人的主体意识,解放人的主体力量,从而推动自身与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学生自能发展”这一课题是在分析了教育的最终诉求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的基础上才提出的,它着眼于激发人的主体性,进而形成积极健康、持久稳定的意向心态,培养出终生受用的能力素质,让人的一生永远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3.
大学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音乐鉴赏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判断力,而曼重要的是站在培养人和塑造人的高度,通过全面挖掘音乐的本体功能,促进学生人格品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围绕这一目的,课程教学的理念建构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音乐的审美特质,注重接受的特殊规律,强调作品的文化诠释,引导主体的认知重构。  相似文献   

4.
章图式是阅读主体在大量阅读言语作品的基础上,通过主体内在的情意化,将章表象“简化”后“定型”在主体心理世界中的关于“这一类”章的范式,也是作心目中对于“这一类”章的外在的稳定的心理态势。探讨章图式的心理实质及其获得规律,对于指导写作特别是体写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员主体性意指党员所具有的积极的、主动的力量性因素,与组织作用、行政作用显性化的非主体性相对应。党员主体性在静态上具有结构上的双层性,在动态上则具有功能的二重性。党员主体是党内个人主体和组织主体的统一,是党内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统一,是党内生活主体和发展主体的统一。党员主体性思想是党的自身建设理念转变的重要体现,是执政党建设规律探索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密围绕这个主体进行”的观点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同。那么,怎样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贯彻这一思想,更大限度地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来呢?笔者认为,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特别是认知规律,创造出适宜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是每个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感知规律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心理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知是人们认识过程的前导,是思维活动的源泉。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从感知开始而后转化成思维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感知是学习心理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生观、理想信念对人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础上,把人生观、理想信念作为精神领域的统一系统,不断探寻其在主体意识中的形成过程及规律,对思想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豪放与崇高分别是中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命题。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人的主体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和高扬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只不过这种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的体现形式不同而已。本文就从这一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文章较全面地回顾了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并概括指出了这两者相统一的表现、根据、基础、内在机制与特点.最后指出,认真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而且对于深入领会与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关于"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的重要论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中最根本的属性,发展人就是要发展人的本质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探讨和研究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相关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自主能动、能思能感、素质全面的主体人,课程的实施是完成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没有课程,所谓“主体人”也就成了没有手段的目的。但无论如何,课程也不能代替主体人的位置而成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在这一前提下,知识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它虽然也是成长本身的内容之一,但成长决非意味着使人成为承载知识的机器,它是促进入成长的条件而非成长本身。  相似文献   

12.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特征看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改不能囿于语言文字这个客体进行思考,还应该从“人”这个主体出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语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本质特征,人能够学会语言,用它来表达与交流,自有其生理的机能与心理活动过程,自有其学得与应用的心理规律。人在七岁入学以前,已学会了一般的生活语言;入学之后,为什么不按照孩子习得语言的规律,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呢?从“人”的心理特征出发,探索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找到语文教学的正确路子,这应是语文教改的一个方向。心理语言学认为,人学习语言,只能在社会实践与人际交流中学习;脱离了社会生…  相似文献   

13.
广崇武 《现代教育》2005,(11):106-107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加强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和最重要的因素。自考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和凝聚心向、焕发生机的重要阵地。以科学的自考教育发展观,构建和谐的自考教育环境,促进自考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又基础性的工作之一,更是广大自考工作者在新时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给人性不定义的人很多,我认为人性有一个重要的特质,那就是人能有意识地对“自由”进行无限的追求。这个“自由”是广义的,是指人对自然的束缚、社会的禁锢及人自身局限的超越意识。然而这一人性的重要特质必须是在人的主体意识自觉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程中,人性长期受到压抑、摧残。人的主体意识要么处于蒙昧状态,要么被扼杀在摇蓝中。明代中叶以后,随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人的主体意识,人的物质欲望才从冬眠状态下逐渐复苏。在那个新旧观念杂陈的世态之下,传统文化、封建…  相似文献   

15.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16.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冀望追求的此岸目标,劳动解放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手段。马克思通过揭露社会现实提出异化劳动理论,认为走出异化、走向自由发展的基础在于劳动解放、根本在于人的主体性的复归。马克思从异化的四个阶段阐释复归的四重要素,这不仅指向了人的主体性复归的"美的主体行动"方式,即立足劳动之基、把握美的行动规律、复现人的类本质,也为当代劳动者的美的主体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主体,现代企业管理应从人出发,在使用传统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的同时,注意科学运用伦理手段,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就象教师有教学参考书一样,学生也应当有学习参考书。因为: 一、参考书是将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主体内学习需要的媒介。 课堂学习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心理活动,它要受到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支配。这一规律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即“在儿童主体和各项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  相似文献   

19.
卢贵元 《甘肃教育》2003,(10):11-12
一、创造性思维的三个层面,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把握人的思维特征,突出人的主体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确立高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的教育规律的反映。在高职教育中,培养高职学生主体意识主要是培养高职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教育意识、学习意识、问题意识、参与和竞争及合作意识、期望与评价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