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奉柳  余涛 《学语文》2021,(1):17-18
《秋天的怀念》中的“怀念”有三个层次,即铭记母亲的爱、读懂母亲的难、汲取母亲的力量好好活。其中,如履薄冰、反常错位的母爱让“怀念”取得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母亲的艰难而早逝又为“怀念”增添了悲剧色彩,好好生活的力量感与持久性使怀念达到了最动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正>何谓"意脉"?"意"指文本所确定的主旨、情感,"脉"指内在的联系、条理。"意脉"就是文本意旨的脉络。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就整体看,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生动表达了季老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但在写作形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明当时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时,作者借助日记和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这是区别于其他同类文章的特征,是这篇文章的个性。这个性化的特征既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可以称之为文本隐藏的"意脉",一旦被解读出来,就无疑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在本文教学中,如能  相似文献   

3.
怀念童谣     
怀念童年,更怀念童年时那一首首童谣……小时侯,我家在农村。在那儿,男孩是受家长格外关照的,我也不例外,母亲特别疼爱我。她经常把我带在身边给我讲故事,讲“鹊桥送子”、“牛郎织女”、“西游记”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让母亲给我唱童谣。每当空闲的时候,我骑在母亲的膝盖上,她  相似文献   

4.
《秋天的怀念》蕴含着作者丰厚的情感体验与生命哲思,从“秋天”这一意象空间的角度切入,可以窥其“堂奥”。在悲痛与顿悟的融合体验、“不懂”与“懂”的双重变奏中,作者获致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奏响了自我救赎之歌。作者向死而生的精神突围展现了饱含意义的过程哲学,其生命之旅因此愈加绵长,创造出独特的生命经历之美。在“秋”人相融的感伤之思与母子相错的缺憾之思的交融下,作者的怀念之情亦越发醇厚。  相似文献   

5.
散文《秋天的怀念》讲述作者身患重病的母亲,用宽容和理解,细致入微地照顾身体残疾、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儿子,使儿子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作者用贴切、动听的语言刻画了一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文中的人物美和语言美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那句朴素至极却令人心头震颤的话语——“好好儿活”,是母亲对儿女无尽的牵念和叮嘱,意蕴绵长地刻进作者史铁生的灵魂,也滋养着每一位读者的生命。“好好儿活”,之于人生常态的我们,特别是生活优越的少年派,内心激不起半点涟-。每日平淡的好好活着,许是没人在乎,可经历过变故动荡,重新回归的好好儿活,意义非凡,弥足珍贵。“好好儿活”是母亲历经生活沉重的苦难,体悟到生命本真,凝炼的慧语箴言。  相似文献   

7.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秋天的怀念》是一篇以母爱为题材的常读常新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细腻、深情的笔触,通过回忆母亲在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是怎样忍着病痛小心翼翼、坚定乐观地支撑着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点点滴滴,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文章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生命哲思的感人作品,一个“情”字贯穿始终,文本的背后隐藏着作者无限深,“的心灵世界。优美静谧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哀愁,拨动着我们的心弦,牵动着我们的情思,触动着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我们能感受到这份母爱已经超越了生命的界限,阅读本篇,就是对“生命的解读”,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相似文献   

8.
怀念母亲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相似文献   

9.
郑丽清 《班主任》2010,(9):59-60
几十年前,在我们那个偏僻的小镇,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镇中学有一位极其严厉的“严”老师;而且知道,他的教学成绩特别棒。几十年后,我也一直记得我的班主任“严”老师,并且非常怀念“严”老师那次对我特殊的“体罚”。  相似文献   

10.
案头摆放了几本季老的散文集,其中一本的封面上,慈眉善目的季老坐在桌前微笑着。这微笑总是让我想起几天前的拜访。那个下午,季老也是这样坐在桌前,几缕斜阳洒在老人的肩头、桌上,老人轻轻打着手势娓娓而谈。我们的谈话内容离不开教材与教学,也谈到了季老新近入选教材的文章。季老的《怀念母亲》一文被选入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翻阅着教材,季老说教材编写者对入选文章进行修改是必要的。就《怀念母亲》,他只说了几句话,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相似文献   

11.
《怀念母亲》是“祖国在我心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笔耕一生、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以罕见的真诚,引用日记、散文中的语段.剖露自己的心路历程.抒发自己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没有赤子之心,无法写出这样披肝沥胆的文字。没有情感的投人,也无法真正领略文本的内涵。十二三岁的孩子.缺乏现实体验和背景认识,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当我学完《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这是一位多么无私的母亲啊!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了一篇课文——《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重病缠身的母亲总是不停地安慰“我”,从来不在“我”面前把自己的病痛显露出来,而“我”却从来都没有想到过母亲。后来,母亲执意要推“我”到北海看花,当“我”答应时,母亲却永远离去了,“我”知道了母亲有重病,非常后悔,让妹妹推“我”到北海看了花,完成了母亲的心愿。  相似文献   

14.
《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在双腿截瘫之初母亲的理解和守护,语言平淡,感情深刻,字里行间流露出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恩、愧疚与怀念。这篇文章在2013年入选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2017年入选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主要立足于文本内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进行语文教育解读。  相似文献   

15.
去年的深秋时节,曾在江苏教育学院听于永正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被于老师那催人泪下的范读深深地打动了,不仅是我,每一个孩子都感动着,每一位听课的老师都震撼着。读到儿子的喜怒无常,读到母亲对儿子的了解、呵护和包容,以及临死前对儿女的那份牵挂,感伤的情怀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后,于老师在谈到《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准备时,他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想到自己有一个幼小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更优秀,就要请他们到自己家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人中只能去一个。希望你考虑一下,再作选择。”母亲想了一会儿,决定把“爱”请回家。可奇怪的是,当“爱”进门时,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门。那位母亲惊讶地说:“不是说只能选一位吗?你们两位怎么也来了?”那两位笑着答道:“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我们‘智慧’和‘成功’!”看了这个故事,我受到很大的教育。我想:如果那位母亲请了“智慧”回家。那么孩子一定会得到很多知识…  相似文献   

17.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怀念母亲的文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它们都是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散文。季羡林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那么,本文作者是如何表达怀念之情,让人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共鸣的呢?  相似文献   

18.
《留学生》2012,(4):53-56
卡尔拉·塔科尼·布雅蒂(CarlaTacconiBUiatti)女士,一位两个女儿的意大利母亲。五十多年来,一群中国学子一直亲切地称呼着:“我们的意大利妈妈”。2009年10月22日,这位意大利妈妈在罗马郊区库拉镇的寓所中安祥地离开了人世,享年93岁。  相似文献   

19.
《荔枝》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由于作者描述生活情景的背景离现在久远,我们这些衣食无忧的小学生很难体会文中母子的深情。教学本课仅仅依靠老师生硬的说教,触动不了学生的心灵,效果不会好。经过认真钻研教材,我确定紧紧抓住“快”“慢”两个字,让学生体会母子情深。  相似文献   

20.
正我"不好好儿活"师:无论生活是贫穷还是富贵,无论身体是健康还是残疾,上帝创造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一句话告诉所有人应该这样生活——生:(齐答)"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师:母亲为什么要和自己的儿子说"要好好儿活"呢?生:(齐答)因为作者"不好好儿活"。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开头"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直接点出"我""不好好儿活"。对生活失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