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  相似文献   

2.
"左右"一课内容相对复杂.是教学上的难点.学生经常弄错,有些教师也出现了混淆.下面这个案例就是笔者在常山县新课程研讨会上遇到的.  相似文献   

3.
1.在表演中领悟   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遇到“大摇大摆”这个词,我让学生上台表演大公鸡大摇大摆走路的样子,问学生他学得像不像,学生很自然地悟出了这个词的意思。   2.在观察中理解   例如,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第二自然段讲“小狮子懒洋洋的,什么也不干”,“懒洋洋”这个词单纯讲字面意思不好表达,因此,可以借助第一幅插图,通过观察懒狮子的动作、神态,使学生对“懒洋洋”这个词有较深的理解。   3.在朗读中体会   例如《蓝树叶》一课中有“吞吞吐吐”一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朗读林圆圆的话,体…  相似文献   

4.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朱楚妍同学"还有"这个词读得好,换气时,语气也调整得轻快了.有的说:老师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最后四个字一日气读出来,读得好.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掌.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语文教师让学生用"差"字组词.结果,有很多学生写出了"差生"这个词.翻阅汉语词典,也查不到这个词,这件事情让这位教师非常惊叹.这个故事说明:"后进生"的说法虽不符合教育理论,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确存在"后进生"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6.
教学三年级《找骆驼》一课,在学习句子"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后,笔者指导学生用"果然"造句。一个学生看了看窗外,举手说":今天果然下雨了。"这是个没有语境的句子,虽然用上了"果然"这个词,但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个词的意思。于是,笔者追问":哪些同学现在也有这样的感叹?"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师:谁来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今天要下雨的?也要用上"果然"这个词。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可能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有些介词的基本意思相近,为什么在一组意思相近的词中要选择这个词而不选择那个词?很多情况下,跟这两个词之间意义上的细微差别有关。本文主要从语义、语法和语用这三方面对汉语介词"向"和"往"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剑平 《现代语文》2004,(12):29-30
传统的语文教学经常运用"串问式"教学法--一节课漫无目标,问这问那,一问到底.其具体表现为:一问作者是谁,二问段落怎样划分,三问中心思想是什么,四问表现手法有哪些等等,问得茫无边际,问得无穷无尽.由于问题提得过于烦琐、零碎,湮没了主问题,把语文课上成了"满堂问"的课.曾听一位教师教朱自清的<春>,老师开始讲解课文了,问道:第一个"盼望着"是什么意思呢?那么第二个"盼望着"又是什么意思呢?"东风来了"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是什么意思?这样提问岂不是文章有多少句话就可以提多少个问题吗?而在这些问题中,有许多是明知故问,问倒了学生的学习胃口,问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罗焕 《海外英语》2020,(7):228-229
词类也叫词性,表示英语单词的类别.学生习得英语的词类非常重要,因为词类是学习英语单词和语法的基础,也是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英语中表示"可能"的词有形容词、副词、情态动词等不同的类别.要表达同一意思,不同词类之间可以进行转换.注意词的转化的英语构词法,这也是一种词类转换的特殊形式.建议学生遵循二语习得理论的"输入假设"理论来积累英语单词的词类,争取达到理解性的输入.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目语语法和句型时,随着动词推量形的学习,就会出现"と思ぅ"的句型,这个句型表示"我想……"的意思,即英语中"Ithink"的意思.接着又会学到"考ぇる"这个动词,也表示"think"的意思.这两个词在使用中的区别对于初学者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就"思ぅ"、"考ぇる"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如今的学生很会相机行事:他们上班主任的课是一种状态,上其他教师的课又是一种状态.如果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他们对某些学生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所以,这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以防止纪律的松弛从一两门"副课"开始.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语文教学的备课尤为重要,这是大家早已明了的道理.一般说来,"教学设计"通常被教师理解为"课前备课",是指课前教师的准备.我们知道,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但是,课前怎样备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前备好的课到了课堂上,不可能一成不变,往往会出现设计不恰当、不充分的现象,会发生意料不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语文教学的备课尤为重要,这是大家早已明了的道理.一般说来,"教学设计"通常被教师理解为"课前备课",是指课前教师的准备.我们知道,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但是,课前怎样备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前备好的课到了课堂上,不可能一成不变,往往会出现设计不恰当、不充分的现象,会发生意料不到的情况.这时,教师应怎么办?教学之后,教师回顾课堂教学,要不要反思、修改教案,以利再战呢?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我们应从教学全程来研究备课.我们认为,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应分三次完成,即"教学设计"三步曲:课前的预想设计--课中的现场设计--课后的反思设计.  相似文献   

14.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15.
<青玉案>,内容简短明了的一首短词,却在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异彩纷呈-学生活跃的思维、大胆的想象、对诗词的别样解读,让所有听课教师耳目一新、感叹不已. 说实话,作为执教教师同一教研组的同事,多多少少是有点带着任务性的心理,去听这节课的.一开始,课堂如一般的课堂一样,教师就教学内容对学生加以启发;发言的学生都是按照常规的鉴赏方法,课前作了认真的准备,鉴赏结果也符合这首词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6.
"魅力课堂"的意思就是充满吸引力的课堂.一个设计科学、符合授课对象年龄特征、动静结合、授之以渔的课堂教学,才能吸引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魅力课堂"的打造,要从课前的准备、课上的机智、课后的思考入手.还有各种理念的学习、教师的综合素质等,都对打造"魅力课堂"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师》2015,(Z1):181-182
<正>"创客"这个词是这两年从国外流行起来的,第一次听到是在北京市东城区三维设计教师培训班上,于是我也尝试在课上给学生介绍"创客精神",那时学生感觉既陌生又新鲜。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创客"一词,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了这一概念。"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是坚守创新,  相似文献   

18.
复习课对学生来说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更不像上新课时有一个基本的课堂结构模式.在日常的科学复习课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在整堂课中不是滔滔不绝地讲,就是放手由学生自己去做,使课堂显得较为沉闷.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复习课需要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的理解,忽视了复习课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一、词不离句深入讲:我们讲解英语单词时,切忌孤立地解释单词意思,这样同学不但难以掌握,而且容易遗忘。应结合课文句子讲解单词,使学生了解这个词怎样用,与其他同义词在用法上有何区别。如高中英语课本第五课有这样一句话:To do that it must find a place where it can keep fairly warm, and it must be a place where its enemies cannot find it. 第七课:Like many scientists, Einstein loved music, and he was a fairly good violinist.这两句里都有fairly这个词,它的中文意思是“相当”。我向学生讲解这个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苏教版)第十三课《早》里写道:“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文中还有多处出现“蜡梅”这个词。当我上这课时,在黑板上板书“腊梅”这个词时,学生们立即向我指出:“老师,您写错了,课本上是虫字旁的蜡。”于是,我向学生解释:“腊梅是一种植物,它冬季开花,腊指农历十二月,符合这个意思。而且文章开头交代去参观三味书屋的时间正是在酿雪的天气里,应该是腊梅。”课后,我把这一问题提出与其他老师探讨,有的老师与我的看法一致,而有的老师则认为应该以课本为准,理由是与教材配套的一些教案及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