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骑砉实在听厌了这样的语文课,由作者到背景的详析,从篇章到句段的切割,先语法后修辞的肢解。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痛快淋漓地展示着庖丁的绝活,刚才还是气韵生动的整体,几番游刃运斤,早让它“然已解,如土委地”;学生们只好日复一日地欣赏演出,并忙不迭地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记录到小本上,把“教参”对文本的解析、教师对“教参”解析的解析批注在课本边。学生远离了自主的阅读实践,失去了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课堂上听不到朗朗书声,找不到对话渠道,唯闻“砉然响然,奏刀然”。这的确是在暴殄天物!于是,“还我朗朗书声”如东风乍起,顿…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那种由作者到背景的详析,从篇章到句段的切割,实在让人窒息;教师占据着课堂,学生日复一日地欣赏着“演出”,并忙不迭地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记录到小本子上,把“教参”对文本的解析、教师对“教参”解析的诠释批注在课本边。学生远离了自主的阅读实践,失去了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课堂上听不到朗朗书声,找不到对话渠道,丧失了应有的生机活力。于是,“还我朗朗书声”如春风乍起,顿时给语文教学送来清新之气。毕竟,教师的中心地位被撼动了,学生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多少适应了新课程实施的气氛要求,也将阅读导向了学生个性化行…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那种由作者到背景的详析,从篇章到句段的切割,实在让人窒息;教师占据着课堂,学生日复一日地欣赏着"演出",并忙不迭地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记录到小本子上,把"教参"对文本的解析、教师对"教参"解析的诠释批注在课本边.学生远离了自主的阅读实践,失去了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课堂上听不到朗朗书声,找不到对话渠道,丧失了应有的生机活力.于是,"还我朗朗书声"如春风乍起,顿时给语文教学送来清新之气.毕竟,教师的中心地位被撼动了,学生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多少适应了新课程实施的气氛要求,也将阅读导向了学生个性化行为的轨道,应当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常规备课讲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主要针对的是某单元的某篇文章,重点在教师如何去“教”,体现的是“教师中心”;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点在教师要“变”——由教材的执行者变为教材的合作者,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参,从而有效地使用教材,提高师生的教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读罢仝建设《取消语文教参如何 ?》(见《语文教学通讯》2 0 0 0年第 1期 )一文 ,初觉耳目一新 ,拍案叫绝 ,但冷静思考之余 ,又颇有一些异议。尽管不少教育工作者对现行“教参”抱怨甚多 ,“教参”对广大语文教师的消极影响也显而易见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语文“教参”实在取消不得。理由有三。一、目前 ,中小学语文老师素质普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能娴熟地把握教材 ,演绎出丰富多彩的各具个性的语文教师毕竟是少数。在短时间内 ,我们无法对这些素质不高的教师大“换血” ,也不敢奢望在一段时期内通过行政和教研部门的“速成”培训 ,让…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无论听课还是与老师座谈,我们都会觉察出部分教师在使用“教参”中还存在着问题。有些教师的备课,基本就是在照抄“教参”的解题、作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有两套;课本(教科书)和“教参”(教学参考书)。但发到学生手里的只有课本,“教参”只能让教师独有,且一般对学生封锁着。近年来,我改革这种封闭式教学方式,把“教参”发到每个学生手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体会到,把“教参”交给学生至少有以下一些好处:  相似文献   

8.
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是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三件法宝,离开这三件宝去进行教学简直寸步难行。特别是“教参”,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进度、授课方法、重点难点的处理和安排,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参”的作用贵在一个“参”字,即“参考”之意。若偏离了这个准则,则“教参”未必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小学教师中级职务培训实践跟踪考核中,我们深入到学员任职校听课,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盘搬用“教参”上的教例,简直一字不差。试想这样照搬“教参”能给教学带来多少益处呢?虽然这是个别现…  相似文献   

9.
读罢仝建设《取消语文教参如何?》(见《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期)一文 ,初觉耳目一新 ,拍案叫绝 ,但冷静思考 ,我觉得我们一方面寄希望于“教参”的编写者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优秀语文教师建议的基础上 ,迅速编写出版理想中的“教参” ;另一方面 ,我们决不能坐等 ,要放开眼光 ,创造性地灵活运用。一、吸收。无论哪种“教参” ,毕竟都是由资历颇深的专家、学者、教师编写的 ,有很多东西值得借鉴、吸收 ,为我所用。如对教材重难点准确的把握与分析 ,对作家及作品写作背景的介绍 ,“教学建议”中对“教学设计”的建议 ,特别是优秀…  相似文献   

10.
与同事谈对教参的看法时,通常会听到这样 的议论:“教参没看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师没能从教参中找到他们想找的东西。事实上,教参编写者在编写教参时总是不自觉地将立足点放在“我们要告诉教师些什么”上,很少考虑“教师想从教参里得到些什么”。尽管教材换了一茬  相似文献   

11.
农村学校不少语文教师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学观念陈旧、封闭,突出表现在:一篇课文只有一个中心意思,不符合教参答案的就要判错,对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是很不适应新课标语文教学的。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非常开放的。课堂上是学生解读课文,而不是老师包办代替。教师不能再像传统教学那样,以教参为准绳,串讲课文,做统一的标准化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应让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课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只要是以课文内容出发,言之成理、有据,不是牵强附会,风马牛不相及,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小学,几乎每门学科都有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这些参考书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我用的这些语文教参中,“教”字体现得不好。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智慧和灵感,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经典性的名篇,许多老师呕心沥血对如何讲授进行了艰苦地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把这些成果选择部分精华加入到教参中去,让教师在教学中参考,其作用无疑是大的。那么,具体有那些内容可加入到语文教参中去呢?我认为如下几方面可以考虑。1.基本的教学思路如同建房、…  相似文献   

13.
与同事谈对教参的看法时,通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教参没看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师没能从教参中找到他们想找的东西。事实上,教参编写者在编写教参时总是不自觉地将立足点放在“我们要告诉教师些什么”上,很少考虑“教师想从教参里得到些什么”。尽管教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教参几十年来还是一副老面孔,它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的课程标准推出了大批新教材,而要用好这些教材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参考书。理想的教学参考书应包含“教材编写意图”、“可选教学活动”、“可选教学流程”、“教学活动开发指向”、“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4.
农村学校不少语文教师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学观念陈旧、封闭,突出表现在:一篇课文只有一个中心意思,不符合教参答案的就要判错,对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是很不适应新课标语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与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历来有些不平等,教师倚仗着从各种“教参”中获得的“先知先觉”,居高临下地从理论层面来“指导”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神气活现地从概念层面来  相似文献   

16.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中的课文解读,仍是困扰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以教学教材经典篇目《狼》为例指出,不能盲目教条地从“本本”出发,完全依照教参解析课文内容,用“人本位主义”的惯性思维,目的性地给狼冠以恶名,抹杀学生对事物本身真谛的探究,这样的教学缺乏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正在不断地渗入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学校的教学分工制度也必须改革。过去的应试教育要求学生考高分,一切为了保证升学率的不断提高。在此种观念引导下,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也都以保证学生考高分为轴心。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是“扶拉推拖”着他们走,“嚼烂喂饱”地教,不敢让学生独立思考,甚至不敢让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因为一切都要“依纲扣本”,都要符合“教参”的思想,否则就有可能在考试中丢分。影响了升学率可不是好玩的。学校对教师的分工也慎之又慎,谁有经验可以教初三、高三;谁…  相似文献   

18.
朱泰松 《教育文汇》2007,(10):43-44
不知不觉间,我已教了10年语文了。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和身边的同事们仿佛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教师教学用书》上关于文章的解析忠实且惟恐不能忠实地搬给我们的学生,有时甚至担心学生的理解与“教参”相悖了。可笑吗?不,可悲!阅读本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而这种以“教参”为准绳的思维模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多少有益的东西呢?  相似文献   

19.
初上《向往奥运》,我费尽心思让学生去接受教参上的“要求”,课堂上我拼命用自己对体育的“认识”,引导学生与教参对接,完成教学任务。但以失败告终。课后,我不停自问:哪儿出了问题?从备课到上课,我反思着,终于发现是我把学生、课程分割所致,长期以来课程是知识,统领着教师的备、讲、批、辅、访,教师成了课程实施的机械执行者,而学生则是被教师“诱”、“逼”进课程的,渐渐地,学生离课程越来越远,所以才有了今天这场面。新课程重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它告诉我们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一 鲁迅先生在抨击旧中国的教育方法时曾说过这样一段深刻的话:做父母的对于孩子“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 )我们现在上语文课,大多数教师当然不会去“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的。但是,不管学生的实际,只是按照教师自己看了“教参”之后得到的认识,要求学生的“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牵”着学生的鼻子,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