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文作为主流文学一直承担着助成教化之社会功能.更为历代文人学者所看重.而对传统戏曲这样的末流,是否也能“载道”?如何“载道”?“曲以载道”是否有别于“诗文”?前人论述语焉不详,吴梅在他的著作中明确提出“曲可载道”贵在“真”、“趣”.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吴梅的“曲以载道”进行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素来以“载道”为正统,“载道”成为传统文学的正声.所载之“道”无非是儒家思想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创造了宣扬人民革命创造历史的  相似文献   

3.
在时下的网络文学创作中,体现着浓郁的中产阶级文化趣味。这是由创作主体的中产阶级文化身份决定的,也是由于阅读主体的“中产崇拜”心理所致。网络文学在打造物质乌托邦盛世图景、为现代人提供情感庇护和为现存图景提供另类镜像方面,具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功能;但网络文学主体的“消费性”、网络文本的情色性以及网络文本的信息化语境也内在地消解着网络文学的文化功能。这使得网络文学的中产阶级文化趣味变得非常暧昧而又复杂。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中国文学都是载道的,它影响着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一直延伸到现当代的语文教育教学,也因此受到过激烈的批判.今天的语文教育教学是否该传承其载道功能,取决于语文教师对"道"的正确理解. 一、语文教育曾经的载道之路 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传承了传统文学的载道功能.建国初期,语文教育基本就是载道的工具,语文课几乎成了政治课.上世纪60年代初,各种政治运动不断涌起,语文的载道功能越来越明显.文革时期,语文教材完全被语录和社论所代替.  相似文献   

5.
网络和网络文学是伴随着西方“后现代化”而孕育、萌芽、成长、繁荣起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诸如认知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尽管学术界对网络文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网络文学大量客观存在着。网络文学具有以下特征:创作主体的网民化;创作动机的娱乐化;文本特征的立体化;作者读者的互动化;文本传播的快捷化:文本价值的多元化。网络写手大多年轻化、城市化、小资化,主要为白领阶层和大学生,往往从事网络、金融、法律、编辑、广告、艺术设计等工作,网络技术异常娴熟。网络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游戏的味道,不少网络写手就曾坦言,自己的创作就是为了自娱娱人。在创作主题和思想内容上,网络文学回避崇高,消解载道,拒绝代言,推卸责任,追求愉悦。在创作手段上,网络写手广泛运用“拼贴”、“意识流”、“蒙太奇”等艺术表现手法,使网络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特魅力和意蕴。网民的点击、评说以及网站的定期TOP排行榜大大激发了网络写手的创作热情,网民的参与不仅仅表现在阅读的选择和评点上,有时更直接地表现在参与创作上,即网民的回帖和评论,也成为网络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文本传播的快捷化表现在作品面世的快捷化、读者反馈的快捷化和文本更新的快捷化。网络文学活动的核心是网民的创作、阅读、评论几乎同时展开,同步进行,共同完成,所以它比以往任何传媒对文学的推动力、冲击力都大。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的悄然兴起,给传统文学所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新的挑战。游戏性消解“主旋律”,全民写作嘲笑“把关人”,语言狂欢戏说文学功能,“超文本化”突破传统观念等,是网络文学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要重构网络文学的意识形态,需要树立“寓教于乐”意识,提高写作水平,关注现实生活,同时还要积极实现网络文学的纸面化。  相似文献   

7.
日前,对网络文学进行影视化改编已经成为国内文化界的一股热潮,在影视剧改编领域,网络文学已经构成对传统文学的挑战,这与二者的创作动机、文本特质、功能价值以及版权自主性等因素息息相关。但是“文学性”的缺失也成为制约网络文学影视化发展的隐患。由此可以探讨提升其“文学性”的相关策略,包括坚守创作中的文学性和独特性立场、搭建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沟通平台和渠道、实行独立的版权经纪人制等。  相似文献   

8.
"挖坑"现象与网络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日益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挖坑”这一网络文学现象的出现从另一角度带给人们对网络文学的再次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挖坑”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可能给网络文学带来的影响。来透视网络文学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并对网络文学和传统出版业的“双赢”做一个大胆展望。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的出现和勃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具有自身的特质.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神性主导品格,网络文学更多地具有物性、世俗性的特征,显示出了空前的民主性;网络文学显示出了鲜明的“超文本性“;当前的网络文学在题材内容、物质载体、思维方式、创作态度和审美趣味等许多方面同传统文学有很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品的物化过程体现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的显著特征,有别于传统文学的诗性--仪式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能载道,数亦能载道。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有它的育人价值,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育人”是任何学科教学都应追求的共同目标。教学教学也要以完善人性为终极目标,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结合一定的情境教学,挖掘出数学的育人功能,让“情与知”在数学课堂上激情共舞。  相似文献   

11.
在“讲文”过程中,“载道”是极其重要的。要充分发挥“文道统一”的教育功能,既要精辟透彻地“讲文”,又要及时有效地启发学生“以文悟道”,换言之: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相似文献   

12.
艺术是科学家灵感的激发剂 ,同样 ,科学也是艺术家灵感的激发剂。科学技术和科技理性 ,对艺术的发展既有推动的一面 ,也有破坏的一面。“网络文学”很年轻 ,且雄心勃勃。但是 ,“网络文学”与摄影文学、影视文学一样 ,只是一种“嫁接”的不明确的说法。现在 ,“网络文学”还是文学的一种 ,只是所用工具和传播渠道不同而已 ,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本质的区别 ,还为时过早。目前 ,大批“网络文学”丛书、网络作品的问世预示着“网络文学”不仅从形式上 ,而且从内容上向传统文学靠拢 ,并同样日益商业化。实践一再证明 ,高科技进入文学 ,仍须服从文学规律的支配 ,否则 ,文学就会被科技异化 ,就会变质 ,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宣泄工具 ,大大降低文学的水准。倘若对所谓“网络文学”的认识离开对文学基本认识的规范 ,使文学失去自己的边界 ,甚或令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看“网络文学”变成一种痛苦 ,那是极有可能在无形中取消真正的文学创作的。研究“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应当会成为一个重点。“网络文学”对文学的影响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给予关注 ,但是 ,“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特别是文学基本理论的影响 ,研究得还不多。“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的主要载体 ,而网络文化又构成“文化工业”主宰一切的大语境?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学”是近年来出现的颇热门的概念,但究竟什么是网络文学,没有出现有说服力的看法。网络主要是从技术层面改变了文学的书写和传播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什么。所谓“网络文学”,充其量不过是一些网络写手和理论家们一厢情愿构筑的让他们能进能出的理想“小菜园”。  相似文献   

14.
已有观点认为,网络文学中凝聚着解不开的“后现代情结”,打有“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深刻烙印,包含着对传统和经典的反叛。然而,无论从网络文学作者还是作品来看,网络文学都和传统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中文网络文学已成为在全球化浪潮中弘扬中国传统丈化精神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学批评生产不仅促进了网络文学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当代文学的扩容提供了现实资源。网络民族志文学批评提高了批评的有效性,也逐步形成了网络文学独有的批评生态。幻想作为网络文学创作主要精神源头,有着文化人类学同样的心理结构,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始于幻想,终于人类的语言游戏,这种特性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基础。可以通过世界性的“共情”空间的建立,“互动—共享”模式的推进,建构三位一体的“大文化”语言情境的网络文学批评生态。  相似文献   

16.
“以载道”是中国古代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中国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传统的以载道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的发展。从格式塔整体观出发来解析以载道,就学的整体来说,学内部的诸因素的整体也必定大干它的部分之和,因而学能呈现出字以外的东西。“道”不是外在于学的东西,而是一个格式塔意象。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学陷入当代的尴尬境遇有其强烈的自身原因。本丈立足于上世纪末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当今网络文学发展的最新进展的表征,试图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入手,力图揭示网络文学在当代的文学境遇,“揭示痛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而为探讨使其成为真正“文学”的途径和方法找到能以疗救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文”与“道”的关系,是一个争论已久但至今仍然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多年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有时过于强调“道”,语文课便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此谓“载道说”;有时过于强调“文”,语文课又上成了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此谓“工具说”。“载道说”与“工具说”时而更迭、时而交汇,起起伏伏,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史、尤其是百年来的现代语文教育史。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体现出一种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色彩.这种意识形态色彩主要是由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的中产阶级文化趣味决定的,它具有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当代人现实生存的避难所,同时又为现存图景提供了另一幅镜像.但网络文学内部也存在着消解意识形态建构的因素,诸如网络主体的"消费性"、网络文学的情色性和网络文本的信患化环境等因素,这使网络文学的意识形态色彩体现出历史性的芜杂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学并非偶然的文学现象,也并非主观愿望可以任意取舍的文学形态。新媒体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学,而网络文学也必将随着新媒体——网络、手机、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网络文学从当初的“星星之火”演变为今天的“燎原大火”,以亿万读者争相阅读和互动参与的文学事实,堂而皇之地进入新世纪中国文学谱系,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一支强而有力的新军,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从网络文学创作的特点和规律入手,对网络文学的发展环境、发展轨迹作系统梳理和全面阐述,辨析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进一步明确网络文学健康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