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模式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知识体系的连续性。以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从学分分配、课程体系设置、课时分配和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的方向等方面分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模式,并就实践中一些体会进行了阐述。认为主干课程的衔接、(设计)研究方向的衔接、多样化选修课的开设和突出地方特色的教学和研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2.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微生物实验课程是微生物教学的重要途径。结合多年微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经验,作者提出我国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的新方案,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  相似文献   

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本科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评方法等角度就如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英国5所红砖大学课程型研究生教育(PGT)的考察发现,英国PGT已经形成了成熟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上,定位本科拓展,强化职业取向;招生制度上,录取条件多元,重视工作经验;学制安排上,修业年限灵活,学程设计合理;专业设置上,重视市场需求,专业特色鲜明;培养方式上,课程质量卓越,评价简约高效。借鉴英国PGT模式,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型研究生教育,有利于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创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有利于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有利于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5.
课程衔接是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贯通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研究坚持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递进培养的策略,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岗位群和能力要求为导向构建衔接式课程模块,并就实践环节的衔接、主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措施,对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课程衔接是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贯通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研究坚持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递进培养的策略,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岗位群和能力要求为导向构建衔接式课程模块,并就实践环节的衔接、主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措施,对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目前本科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环境/普通)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擘>/<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在教学内容和认知层次上的"生态系统→细胞与生物个体→生物大分子→分子"尺度的典型依变特征,提出本科环境工程专业生物科学类课程群的改造思路,服务于新形势下本科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谈研究生培养中的衔接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的研究中,做好大学生始业教育为重点的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教育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根据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提出研究本科与研究生阶段衔接教育的必要性。通过我们近几年在做好本科与研究生阶段衔接教育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展示出做好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教育是值得研究,效益客观和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9.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由于其知识性强、语言难度大,所以在教学中存在着课程难度较大,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从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高级英语教学中采用综合学习模式,有利于多种教育教学理论的融合,有利于教学方法体系的优化,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型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分析了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大数据的特征以及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过程融入大数据分析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将大数据分析融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实践表明,将大数据分析融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可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课程衔接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实现有效贯通的关键所在。文章就常州工学院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3+2"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衔接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立足实际培养实践过程进行教学改革,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用人单位就业市场需要的课程衔接建设思路,并就培养目标的定位、衔接式课程模块设计、主干核心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环节衔接等方面具体方案进行介绍。同时就各模块的衔接、主干课程建设、教师教学等方面提出继续改进与完善的措施,并对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提出策略和对策。通过分析讨论,对发展适应当前产业结构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的整合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经历了四次分类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目录经历了六次调整,学科门类的数目逐渐增加,一级学科(学科类)的数量逐渐增加,二级学科(专业)的数量逐渐减少。本文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学科专业分类调整的四条基本思路:建立研究生、本科学科专业目录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综合性程度;增加新兴学科,为交叉学科预留位置;注重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课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高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类课程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从本科生课程到研究生课程之间的课程连贯性,指出了在课程教学与考核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对该系列课程的衔接与连贯,从教学导入、展开和考核等多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初步设计,指出了系列课程教学连贯性的重要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读研过程中欠缺的本科知识,科学、有效地弥补不足,促进研究生专业知识与本科专业知识的衔接。基于专业教育的特点,本文分析了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由于本、硕知识脱节造成的读研过程中基础的认知结构和专业思维能力欠缺的情况,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读研与补本的冲突,指出应从核心课程的功能,本、硕课程的衔接,专业思维能力的养成等方面,设置跨专业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贯通本、硕核心课程,精准锁定跨专业研究生应补修的课程,实现跨专业研究生的精细化补缺,并进而提出了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高校在本科、硕士及博士各个培养阶段之间存在相互衔接不够的普遍问题,分析影响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课程设置联系不紧密、研究课题相关性不高、指导团队波动较大、培养体系不健全等突出因素,提出研究型人才分层次培养模式。提出加强专业基础建设、优化课程设置、重组知识结构、增设综合实践环节,衔接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及产学研基地建设,组建稳定的高水平指导团队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各个学位阶段的学业衔接和贯通,逐步实现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层次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项目背景下,研究了"3+4"培养模式中专业分段课程设置方面的主要内容,并以《工程图学》课程为例,详细阐述了中职升入本科后如何进行课程衔接等问题,为今后中职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衔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土木工程专业对江苏省"3+4"中职—本科衔接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职与本科衔接培养中在文化基础、课程衔接和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中职与本科的层次衔接为核心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的培养策略,真正把"3+4"衔接培养变成具有实际意义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主要措施之一,而课程衔接则是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核心,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是解决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问题的迫切需要。本文基于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纵向递进与横向拓展"的课程衔接思路,构建了"二层次、三类型、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在垂直(继续性)与水平(整合性)的衔接,以达到培养"应用特色+本科底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陈铭 《考试周刊》2010,(46):182-183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的特点,作者从教学内容与已授课程的衔接,与环境工程专业的衔接,以及理论课程与实验教学环节的衔接三个方面探讨教学体会,以帮助同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0.
课程衔接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贯通的关键所在。就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衔接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递进培养的策略并坚持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合理定位培养目标。针对各模块的衔接、主干课程建设、教师教学等方面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措施,并对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