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是异于当时主流“大叙事”的一个“传奇”。在张爱玲小说中不仅展现着世界的荒诞性和生命的残酷性,也蕴藏着华丽而苍凉的时空意识,这与张爱玲审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独特视角有着密切关系,张爱玲小说也因此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具体到语文教育中,表现为语文教学人文性、实践性、情感性的缺失。语文学科与生命教育有着不解之缘。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社会现实的强烈呼唤,更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语序,是表达汉语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方言也不例外。西宁方言不仅表现出与共同语大相径庭的特殊语序,而其自身又杂而不乱,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其独特的表达习惯体现了语言发展中变异与稳固的运动过程,形成了语言家族中“母语”与“子语”的总体整合。  相似文献   

4.
李进京 《中学理科》2008,(10):68-72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遗传题的考查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对遗传规律性之外的“特例”的考查.不仅可以有效考查考生对遗传基本规律的掌握。而且由于学生需要从试题给予的信息中有效获取“例外”的信息能力,从而能有效地对学生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考查。本文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例外性进行例析。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不仅要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而且要有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这里所说的生命意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对自我人生价值意义的探寻和思考。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意识不仅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而且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期,这是一个充满青春和活力,梦想和激情的时期,也是一个有着最  相似文献   

6.
论生物学命题中的“例外性”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相比,生物学命题中存在较多的特例。这体现了生命世界的复杂性,也正是学习生命科学的魅力之所在。本文从基本概念的辨析入手,对生物学命题中的“例外性”现象进行专题论述。  相似文献   

7.
“新学堂”的教师教育不仅要加强技术层面的训练,更要切入生命层面,包括教学内容的生命、教育者的生命、受教育者的生命,正是这三种生命的不断交流、对话与融合,才能在转识成智中发展“新学堂”教师的优质生命.因此,在“新学堂”的师资建设中,我们不仅关注教师的自然存在,更关注教师的“精神存在”;既帮助教师在增长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成长,也引导教师成为“有思想、有方法、有幸福感”的生命力强的教师.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狗”意象在一些文本间重复出现着,人与狗的纠葛也普遍发生着。“狗”意象象征着忠诚、善良、勇敢;“狗”意象象征着生命的被压迫以及生命应有的反抗精神;“狗”意象象征着作者对人性之恶的否定与批判;“狗”意象还暗示了性的含义。具有如此象征意味的“狗”意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说明人与狗之间有着纠葛的现实物质关系,也说明人对狗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湘西作家、京派代表人物沈从文的小说具有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魅力.“蛮性”书写作为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道不可忽视的独特风景线,更是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有所体现.沈从文的“蛮性”书写内涵丰富,结构新颖,渊源深远,不仅是对湘西边城中野性、血性、烈性的生命强力的礼赞,也是对自然生态和人格灵性的彰显,更是作者自身关于人性与生命的深刻思考.作者于独特的湘西苗文化和湖湘楚文化的浸润下,抒写出了“蛮性”的湘西世界中自然原始生命的美好形态.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知识不仅具有严格性,规范性的一面,而且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的一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注意数学知识变通性的教学,恰当处理教材中的“一般”和特殊,“通常”和例外,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融会贯通,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试就如何进行数学知识变通性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看法。一、新授时为知识的变通性留出余地教学中,常有教师担心学生认知能力弱,把握不好知识的规律,习惯于过窄、过死地强调课本上的现  相似文献   

11.
大千世界,生物种类繁多,生命活动复杂多样。人们在探索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基本的普遍规律,但又发现在普遍规律之外有特殊性,即生物学的例外性。本文就中学生物学例外性的教学谈几点教学体会。一、分析生物学例外性形成的原因生物学存在着许多典型性和例外性现象,学生对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常常将数与形结合起来,通过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相互转化解决问题,使“数”的问题借助“形”去观察,去思考,即用“形”作为直观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粗浅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常常将数与形结合起来,通过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相互转化解决问题,使“数”的问题借助“形”去观察,去思考,即用“形”作为直观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粗浅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气”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范畴,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有着原创性意义。“气”是体验的世界,生命的本真,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元素,也是人精神的原生性形态,是思想感情获取本原性力量的源泉,这些特性,使“气”具有成为创生文学艺术母体的意义。再者“气”也决定着人的个性、气质,而一个作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则决定着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并使其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夏 《生物学教学》2006,31(1):40-40
“生命科学思想”是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灵魂。“生命科学思想”包括与自然科学共性的思想,如遵守基本的物质运动规律、科学研究方法、哲学思考等等,也包括生命科学独特的、具鲜明个性的思想,诸如:科学分类的思想,进化论思想,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本文以指导学生认识上海常见野生鸟类过程中如何落实“归纳与演绎”,“科学分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等生命科学思想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丁钢 《现代教学》2013,(10):79-79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生物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生物性生命是人作为“自然之子”所具有的与其他生物没有差异的生理性存在,是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精神性生命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是人超越动物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价值性生命是人对生命终极目标的追问,是对“为何而活着”的无限探寻。人不能只是停留在生物性和精神性存在上,更应该追求价值的实现。只有在追寻自身价值的历程中,人的生命才能感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与幸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惬意。教学是一种价值活动,作为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教师通过智力劳动来实现自身价值,不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铺就道路。有效教学只有立足于人的生命价值,彰显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够从根本上体现教学“人为”的活动特征和“为人”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17.
从五四起始的现代乡土童年书写,追怀作家童年时代的生命经验与人事见闻,对已逝的童年乐园的忆念多源于现实中成年人生的困境.从鲁迅童年的“百草园”到萧红童年的“后花园”的记忆书写中,寄寓了作家的生命理想,也蕴藏其“失乐园”的沉痛.萧红在表现的深广度上体现了与鲁迅相接的精神底蕴,不仅传递着“励己”及“立人”的渴望,而且对个体生存和整个人类命运之荒凉底色有着深邃的洞察.现代作家的乡土童年书写大多体现了对“失乐园”的清醒意识和力求振拔的内心挣扎.  相似文献   

18.
任何教育如果缺乏对于生命本身的关注,就会失去真正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生命教育的渗透,使学生不仅感知语言的魅力,也体会生命的价值。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与机会。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以教材为“镜子”、以语言为“媒介”、以活动为“平台”,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途径与策略,希望以此为契机,通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能够感知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木心相信“迷信”,信奉“以貌取人”,认为生命轨迹与人生发展在人的外貌特征与行事作风中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寻。他尤其崇尚艺术家之“相”,相信真正的艺术家必然有着让人称道的外形与肖像。同时,他依据自己初次见到艺术家画像产生的那种难以言表但确实存在的亲近感,果断认为自己“命有文昌”,是艺术家的再次转世。既然“艺术是前世的回忆”,自己就不能辜负艺术对自己的教养,这恐怕也是木心献身艺术而从不后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论老子哲学的“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对其“道”有着一以贯之的思路,即道是对生命本真存在的体悟。“无”在老子道论中具有核心地位,“无”是道的超验性的指称。因此,道之“生”,并非宇宙论的化生,而是出于生命的体验,其本质就在于“无”之生,是“无”之心体对万物的当下成就。以“无”为本体的“无—有”一体化运作形成道的内在结构,“无”在“言”出“有”中踏入了超验性与经验性的两难境地,而“有”对“无”的当下回归使物我保其真性。在这个结构中,“真”是“无”的内涵,“虚”与“静”构成了“无”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