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涛 《教育教学论坛》2014,(19):140-14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实践"校企合作、订单教育",形成了部分高职专业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会计行业就业的特殊性,订单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势必不成功。只有改造传统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有特色的专业,从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入手,提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岗位适应力,才能真正适应会计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本文对如何建设有特色的高职会计专业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巨资用于支持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2006至2011年,全国有100所高职院校分批次建设了国家级重点专业。基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国家示范建设的实践,从专业的发展历程入手,论述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思考品牌专业如何进一步加强建设,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上海市部分高职院校近两年来秘书专业就业情况的追踪与抽样调查,根据就业状况及为了能够使我国高职教育早日融入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潮流和竞争行列,培育特色鲜明的竞争优势,创建世界一流的品牌高职院校,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决定"十一五"期间选择100所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当前,准确把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内涵是建设院校首要面临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到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目标应坚持规模适度、内涵厚实、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文化引领的思路,站在面向未来,质量强校的战略高度,研究和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亦称高等职业教育的“211发展战略”。重点建设20所文化底蕴丰厚、办学功底扎实、具有核心发展力且被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界广泛认可的世界著名高职院校;重点建设100所区域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优良、起示范引领作用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1000个技术含量高,社会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和行业优势的品牌专业。——摘自教育部重点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高职有效发展战略分析》2008.7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院校品牌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办学水平、专业建设、教学质量以及社会评价等在人们心中形成的印象和知名度,是学校的无形资产,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客观要求,是促进教育有序、合理竞争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国际化,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高职院校品牌,要抓住其基本要素,从办学理念、品牌专业、学校文化、名师培养、教育质量、办学特色、社会服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高职院校蓬勃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关于高职的课程建设也层出不穷,无一例外都是期望能够对高职教育出谋划策。特色专业建设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仅是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高等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选取转型不久的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为案例,探讨制约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提升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准确定位培养人才的层次,探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会计市场需求契合点,是高职会计专业生存发展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创新会计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略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未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课程体系亦缺乏应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学生在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将来能成为职业会计师。要达到这个目标,应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增强教师的会计实作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阐述了会计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目标,提出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市场化程度提高和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品牌发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认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更高追求,也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围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四个原则,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积极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在自身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凝练、丰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品牌。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鲜明的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办学特色是一种积淀、一种提炼、一种认同、一个品牌,它具有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持久性,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是以文化特色为根本、专业特色为核心、人才培养特色为关键。高职院校要通过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明确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建设优势专业和专业群,发挥校长的关键作用来形成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2.
品牌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更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项整体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实施品牌专业战略,将企业的“品牌”战略应用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旅游管理专业应把品牌专业建设作为创特色、塑品  相似文献   

13.
教育理念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表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概念入手,从以下三方面对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进行了解析:把特色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首要目标;重视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积极开拓招生、就业市场.  相似文献   

14.
专业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特色专业是专业体系建设的核心,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特色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甚至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立足专业定位、资源保障以及服务能力三个方面,对近年来安徽高职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有关做法和成效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凝练,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设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在注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的引导下树立高职院校的品牌效应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文化作为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内涵发展的灵魂载体,应该形成一定的特色才能有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包括:回归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统一,注重文化建设中的高等性,注重人文教育,强调文化育人功能,加强与地域性文化的融合,注重创业文化的培育,从而提高自身文化实力以塑造高职院校的品牌。  相似文献   

16.
品牌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更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项整体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实施品牌专业战略,将企业的"品牌"战略应用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旅游管理专业应把品牌专业建设作为创特色、塑品牌的重要切入点,重点集中投入,在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大力气建设,全力打造精品专业.  相似文献   

17.
论高职院校的教育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的教育文化建设,是激活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核心力量,对形成学校品牌特色,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具有强大的辐射性和影响力.在当前高校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把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渗透到教育文化中,进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实现高职生就业零距离,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存在着相互脱节、内容重复等情况。本文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高教性、职业性、区域性三大特征,它的价值取向是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引领服务社会的功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院规模、培养手段等都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地方经济发展反过来也可以促进特色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学院只有在扩宽外部发展环境的同时,专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走特色高职专业办学理念,走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路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共建,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例,介绍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为对象,立足于当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汽车故障诊断实训教学的实际,对高职院校中如何将汽车故障诊断仿真软件应用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中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注重创新,形成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