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绪不仅为教师教学行为提供动力,而且可以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认知过程,因而情绪劳动理论强调教师要以组织所期望的方式表达和调节情绪.教学实践中,教师常纠结于我有什么情绪、我可以表达什么情绪、我能以什么方式表达三重困境之中.要走出困境,教师需关注自身,努力提升情绪觉察水平;关爱学生,发挥多种情绪功能;多措并举,有效调节情绪,以实现对困境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教师情绪表达是教师由外在情景或事件引起的生理、心理过程,以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经过调节或者不经调节外显出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已有的经验表达情绪,很少关注学生对此的体验,情绪表达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因此,顺应这种问题的诉求,在对教师情绪表达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学生认为的"好脾气"老师中隐含的教师正面和负面情绪表达的亲和自然、有因适度、协调真诚的学生之维,提出教师应该升华情感增加正面情绪表达、历练言行调控负面情绪、秉持真诚协调正面和负面情绪表达,做学生心中"有温度"、"好颜色"、"真性情"教师的理念,可以为一线教师情绪表达时提供指引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采用深度访谈法对14名教师的情绪表达规则进行研究,揭示了教师对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互动过程中的基本情绪表达规则.由于所面对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特点的不同,教师的情绪表达规则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反映出情绪表达规则具有情境性的特质.教师在“后台”的情绪调节也是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研究的重要方面.教师主要是向要好同事、领导和家人寻求帮助和自我调适,学校应注意多为教师提供情绪宣泄的渠道.  相似文献   

4.
采用深度访谈法对14名教师的情绪表达规则进行研究,揭示了教师对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互动过程中的基本情绪表达规则。由于所面对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特点的不同,教师的情绪表达规则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反映出情绪表达规则具有情境性的特质。教师在"后台"的情绪调节也是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研究的重要方面。教师主要是向要好同事、领导和家人寻求帮助和自我调适,学校应注意多为教师提供情绪宣泄的渠道。  相似文献   

5.
在情感教育研究的大力推动下,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三维目标的直接引领下,教师情绪表达越来越成为教育界时髦的话题。所谓教师情绪表达,皆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内在情绪体验不经过调节直接表达出来或经过调节再表达出来的外部反应,它具有目的性、表层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其主要受教学情境、学生情绪、人格等因素影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用的情绪表达策略有四种:夸大策略、弱化策略、掩饰策略、平静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情绪的管理"分为三部曲:情绪表达我知——回答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调节我会——讨论归纳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情绪管理我能——体验并分享如何安慰别人。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语言表达成长处于塑造关键期,教师从学生表达实际出发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历练契机。个性表达主要体现在语言构建形式、表述方式、修辞方法等方面,教师针对性给出引导和启迪,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以体现教学的适度性,学生表达能力成长的健康性。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情绪调节策略较多是根据应对方式或情绪过程进行分类,本文则以情绪调节的目标和功能对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分类.从情绪调节的目标出发,可以把其分为情绪调节的注意、知识和身体;从情绪调节的功能来看,可分为三种类型:需要导向情绪调节、目标导向情绪调节和人际导向情绪调节.每一种情绪调节类型都分别指向注意、知识和身体,由此可以形成多种情绪调节策略.本文回顾了每一种情绪调节策略的实证研究,并指出了这一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Gross在情绪调节同感模型理论中提出两种最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并分析了它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此理论基础上分析得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表达情绪、积极的应对方式和人格品质以及爱心;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德育、新课程改革、生活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社区共同配合,一起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儿童绘画是儿童内心活动的体现,是儿童表达思想和情绪的重要工具。情绪管理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在心理课堂上教师利用绘画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基于学情,明晰目标,促进情绪觉察;切合需求,贴近生活,促进情绪接纳;创设情景,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情绪表达。并结合倾听、提问、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小学生对情绪的觉察、接纳和恰当表达。  相似文献   

11.
教师情绪劳动是教师为表达学校所要求的情绪状态主动进行的情绪调节.为此,教师需要正视三类情绪:工作需要的情绪、自己感受的情绪和经过调整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这三类情绪分别简称为需要的情绪、感受的情绪和表现的情绪.三者之间并不总是步调一致、和谐统一的,由此会导致情绪失调的出现.在工作实践中,为避免情绪过激或过度,教师要主动辨识这三种情绪,并妥善处理三者的关系,可以采用的策略为:把控时机,协调预防策略与补救策略;明确方向,协调参与策略与转移策略;善用技巧,协调深层扮演与浅层扮演.  相似文献   

12.
鲍尔的情绪与认知联想网络理论提出,情绪以结点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知识架构中,并和知识架构中概念、命题等其他结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结点被激活,都可以将兴奋沿着结点之间的网络路径传递到其他结点。基于此理论观点,情感教学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诱发师生情绪以期达到与教学的匹配,建立相关教学知识与情绪的联结;提高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使教师、学生、教材情绪达到一致;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各类情绪。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选取了101名3~5岁幼儿,考察年龄、情绪情境和人际关系背景等对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影响。结果显示,幼儿在3岁时开始认识到外部表情和真实情绪的区别;4岁时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迅速发展;在早期,幼儿进行情绪调节的目的以自我保护目标为主,随着年龄增长而日渐趋向社会定向目标;幼儿对伤心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相对较好,情绪表达更符合社会期望,而在生气情境中表现得更自我中心;当好朋友在场时,幼儿的情绪调节更有效,尤其是在高兴和伤心情境中,其外部情绪表现更符合社会期望。为促进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发展,成人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同理心,促进其交往能力的发展;抓住4岁这个关键期,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引导幼儿合理宣泄和调节生气情绪;为幼儿创造和谐的情绪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幼儿园大班选取140名5-6岁幼儿,考察性别与情绪情境对幼儿情绪表达规则使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女孩在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目标和掩饰策略使用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孩;不同性别在情绪表达目标的选择上具有显著差异,女孩在他人定向目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男孩在自我定向目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孩;掩饰是幼儿运用最多的情绪表达策略。为促进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能力的发展,成人应注意引导幼儿关注对方感受,促进幼儿积极的交往方式;正确看待幼儿情绪表达的性别差异;接纳幼儿的情绪体验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5.
探讨生命科学教学中学业情绪管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自身的情绪调节;了解学生学业情绪现状及通过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教师应加强学业情绪管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品德意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往课堂较多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学习方法的指导,忽略学生情绪情感的充分唤醒和真实表达,导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完成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传统文化中倡导含蓄的情感表达,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缺乏有效的方式探索情绪。由此,笔者尝试将心理辅导中情绪的觉察和表达技术运用到政治教学中,并结合具体案例给出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20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及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受欢迎的学生能多样化地使用问题解决、情绪表露、情感求助等多种情绪调节方式;被拒绝的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单一,对情绪发泄这种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使用最多。不良的情绪调节方式是导致学生人际关系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重视情绪调节方面的培训。  相似文献   

18.
情绪对于体育教学有很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的情绪调节、控制在适宜水平上,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师自身的情绪状态,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为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思想、业务修养,以饱满的情绪对待教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探讨父亲情绪表达与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关系.采用《情绪表达性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311对父亲和子女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父亲情绪表达在不同婚姻情况、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父亲情绪表达与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显著相关;父亲情绪表达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情意沉默是基于情绪表达需要的自在行为,将其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意味着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形中自觉采取情意沉默,促使学生深刻领会教师意图,主动执行教师指令,以达成维持教学秩序的目的,具有鲜明的设计性和个人色彩。将一种自在的情绪表达化为一种自觉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养成教学机智、树立教师权威的重要标志,对于促进课堂从无效对话走向深度理解、帮助学生迅速融入教师创设的交际情境之中以及营造一种善治的师生交往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发挥情意沉默的最佳效能,教师需要巧用情意沉默,精准把握沉默的时机,多通道表达自身诉求;善用情意沉默,敏锐调控沉默的节奏,调动学生积极回应;慎用情意沉默,优化自身的表达技巧,树立“不怒自威”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