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初中阶段是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关键期,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巩固和加深其形成性别刻板印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插图和文本中两性出现的数量、地位、职业类型及角色进行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教科书中确实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具体表现为成年和未成年女性人物出现的频数、地位和职业种类均低于男性,且以配角的负面形象出现,语言用词存在男性主导的思维定势.进一步,从国家政府、教科书编写者和教师等角度对未来教科书的性别平等改革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自然属性、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等方面来塑造典型的教师形象。就自然属性而言,教科书中的教师以中国当代年轻女教师为主。就外在形象而言,教科书中的教师衣着正式、保守、简单、朴素;言行亲切和蔼、沉稳严厉、刚柔相济。就内在形象而言,教科书中的教师知识渊博、智慧聪颖、关爱学生、谦虚礼貌、勤恳敬业、热爱祖国。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呈现,教科书中教师群体结构失衡是对现实的复演,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给人以职业刻板和性别刻板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教科书中的人物角色和性别偏见问题备受关注。通过对"人教版"、"浙教版"与"沪科版"三个版本初中数学教科书中两性及不同类型人物出现的数量、频次、职业类型及角色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仍然存在人物角色呈现不均衡与性别不平等和刻板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教材作为一种基础读物,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对其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几十年来一直存在性别刻板印象。通过对新课改后的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进行研究,分析插图中男性与女性出现的次数、从事的职业类型、男女的性格特征的差异等.发现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依然存在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指明现行教材中存在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以便为今后修订小学语文教材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5.
教科书建构的家庭图景对于学生认识家庭、树立家庭观念具有重要影响。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从家庭形态、家人关系、家庭功能及家庭分工对教科书中的“家庭”展开社会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教科书延续幸福和谐的核心家庭之迷思,在家人角色的刻画上隐含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教育上彰显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取向,在家庭图景的话语建构上运用了“我们”的论述视角。基于此,建议教科书的后续修订关注多元家庭文化的交融,适当呈现家庭形态的多重面向及真实的家庭冲突,丰满家庭女性角色的形象;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应加强对自身家庭观念的反思,进行教科书的批判与再创造,丰富学生了解多元家庭文化的渠道。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科书承载着特定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从社会文化、角色展示、社会控制、社会关系四个维度对新课改前后两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比较发现:新版教科书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理念凸显;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主题更加突出;更加注重亲情的生活化呈现;重构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等。研究同时也发现新版教科书对社会新出现的自致角色和功利性角色的介绍偏少;教科书中女性社会角色比例偏低等问题。为此,需进一步增加介绍世界各国文化、习俗的选文,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展现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选文,规避"大汉族主义"的倾向;丰富女性人物形象,深化对女性社会角色和职业特点的认识,阻断"重男轻女"观念的滋生。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可以探究其性别倾向。通过采用文本分析和问卷调查,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作者性别比例失衡,存在女性作家失去话语权的现象;典型女性人物角色所占比例偏低,其人物性格过于单一、刻板,没有体现当代女性的特点。研究者进一步探究了教科书性别倾向的成因,为今后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从图片到内容涉及的性别问题,对于学生建立一定的性别观和形成客观认识女性的态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虽然教材在性别问题方面已有重大改观,但仍需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丰富教科书中女性的角色;第二,完善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第三,在图片的处理上应该增加女性角色的数量,直观地、全方位地展现女性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相似文献   

9.
教科书作为一种合法性知识文本,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物。母亲角色是女性重要的身份,分析教科书中的母职图像,可以呈现教科书所建构的理想母职观念及其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我国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和插图进行分析,以探究教科书对理想母职的再现策略及其背后所建构的母职意识形态。笔者发现:第一,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母亲形象呈现出“家庭化”和“弱势化”两大特征。第二,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女性刻板印象、母职的社会公共角色缺失以及母职符号化等叙事方式建构了当前理想的母职观念。第三,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惩戒凝视”和“自我标准化”这两种策略实现了理想母职的再生产。最后,根据研究发现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母职呈现提出建议,以期能够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开始关注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关于中学历史教科书性别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集中在教科书中女性的数量、形象、问题危害等方面,对编写者为何这样编写探究得比较少。笔者将在文章中做出初步的探讨。一、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缺失问题的原因目前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女性题材确实不多,鲜有以主角和正面形象出现;对一些女性形象的描述也有待商榷。为什么教科书会缺少女性  相似文献   

11.
与自愿保险相比,强制保险具有合同订立上的强制性,高度的公益性,非营利性以及受公私法共同调整等特性.虽然许多学者对推行强制保险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但是由于强制保险具有分散被保险人的责任风险,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等功能,因此强制保险在世界各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2.
13.
扬起义务本位的旗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本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法的价值、规范和事实的高度统一 ;义务决定权利的产生、变更和实现 ;社会法制化的进程 ,是义务本位不断深化的过程 ;义务本位对于完善立法、促进社会进步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边缘化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日益凸显。高额赞助费、借读费 ,迫使他们在国家义务教育体制之外 ,以自发形成的边缘化方式接受教育。他们与城市学生在教育权利上是不平等的。本文对这一问题的成因作以粗浅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的融合产品属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融合产品集私人产品要素和公共产品要素于一体。义务教育是一种重要的融合产品,就制度而言.它具有公共产品要素,而就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而言,又具有私人产品要素。由政府承担“最低限度”的投入,属于义务教育制度安排,这将从源头上保证义务教育起码的平等,较充分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超出“最低限度”的部分,可以看做私人产品,由家庭承担,这部分便可以用货币为选票方式,按市场机制运作,这是家庭本应承担责任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认真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五”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力推进基础教育、农村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有助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一五”期间,辽宁省要把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一,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第二,要实行均衡管理;第三,要制定均衡标准;第四,以开展城镇优质学校帮扶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样为契机,推进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第五,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第六,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第七,充分认识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义务教育何以实现了均衡发展,其答案至今仍有讨论的余地。1958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标准法》在半个世纪以来与《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等法律相配合,为中央财政支持义务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机制,甚至实现了国家对落后地区更多的教育投入。与此同时,日本通过降低生师比提高了义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标准法》在日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从分析教育以及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入手,说明学术界对于教育的产品属性一直存在争议,而具有公共性、普及性、强制性特征的义务教育应被视为公共产品,最后对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担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着过多强调追求优秀的精英主义倾向,具体表现在德育上以培养社会楷模为导向,智育上以培养学科专家为导向,体育上以培养运动健将为导向。其根源在于从“理想的新人”中寻找义务教育的目标。实际上,义务教育培养的是现实社会中的公民。因此,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应从过多强调追求优秀转变为“合格优先,兼顾优秀”,从期待培养少数精英才能达到的优秀标准走向必须培养大多数能够批判性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公民都能达到的合格标准。  相似文献   

20.
《欧洲教育》2013,45(3):55-62
Although we shall be concerned here primarily with the effects that the lengthening of compulsory schooling had on the schools themselves, let us begin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this meas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