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凯 《宁夏教育》2008,(9):37-37
在实践中,我们以幼儿园为教研场所,教师即教研主体,坚持从幼儿园实际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积极拓展园本培训的内容与形式,创设宽松的环境,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通过理论学习、专家引领、参与培训等方式,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教研走近了教师,既促进了幼儿园学习化组织的建设,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教师工作压力大等原因,影响了教师的教研活动的经常性和持续性开展。本文提出松散型半离线网络教研模式,该模式采用教师自组织网络教研形式,其目的是使半离线网络教研在中小学普及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本文分析了松散型网络教研的特点、组成要素,以及半离线网络教研实施过程,并研究设计了移动通讯和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松散型网络教研支持平台,该平台的设计考虑了松散型网络教研模式持续性、自由性和实用性特点,有力地支持了松散型半离线网络教研活动。  相似文献   

3.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校本教研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需要而展开的教研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从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看法、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等四个方面来调查分析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4.
基于移动通讯终端的微型教研相比于目前普遍应用的网络教研形式,具有更大的时空跨度优势,契合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情境与内在需求。为了解农村教师参与微型移动教研的可行性,本研究借鉴移动学习的FRAME分析框架,从个体拥有手机的技术水平、学校和社会组织给予的政策与资源、教师的个体特征及其对移动教研的态度、手机的可用性及其功能的使用程度、情境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教研交互的现状与策略选择这六个维度进行实证调研,研究结果证实在终端设备技术水平、教师个体态度与经验、学校和社会支持层面已经初步具备开展区域性移动教研的可行性,但在教研资源与形式的设计、教师及教育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对移动终端支持教研活动的创新意识层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尊重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园本教研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园为本的教研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当前的园本教研存在教研形式、教研内容和教研主体过于单一的弊端,很难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尝试提出建立多元化的园本教研体系,以让更多的教师真正地参与教研,提高教研实效,促进全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6.
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科组为单位的教研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发展需求.教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需要改革原有的教研形式,建立分享、合作的教研机制,构建以共同志向为组合形式的学习型团队,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个人走向合作,为教师发挥教育创造力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 学习型团队作为一种动态的学习组织形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之间的深度学习.为此,我们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变革教研形式,让所有持有共同教育愿景的教师组成团队.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背景 校本教研是快速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研活动形式得到了创新和丰富,而各种形式的教研都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在一次系列教研活动中,从“台前”到“幕后”的角色转变使我能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熊侃 《政治课教学》2008,(10):53-55
一、案例背景 校本教研是快速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研活动形式得到了创新和丰富,而各种形式的教研都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在一次系列教研活动中,从“台前”到“幕后”的角色转变使我能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依托网络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符合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深入推进和全面普及新课改的保障。网络教研平台在"国培计划"等新课程实施中以简捷、高效等特点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但随着新课改步入深水区,形式统一的教研模式已经解决不了当下出现的新问题,尤其是一些区域化的教学问题。网络的校本教研以其灵活、高效、低成本的特点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0.
网上教研作为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喜欢,它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育和谐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着重从网络教研平台的搭建、网上教研的形式、网络教研的作用三个方面阐述网络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案例背景 校本教研是快速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研活动形式得到了创新和丰富,而各种形式的教研都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在一次系列教研活动中,从"台前"到"幕后"的角色转变使我能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数字化微格教学技术的逐渐成熟,微格教研在改革与创新校本教研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越显其灵活性和实效性。本文阐述了微格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就如何利用网络数字化微格教研系统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对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求的增强,网络教研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利用网络开展教研的主要形式有专题网站、博客、论坛、QQ群等.这些都成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交流、研讨好的依托形式。网上教育叙事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已经由最初的“草根教研”发展到“专家引领”。通过网络进...  相似文献   

14.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伴互助教研形式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国内外同伴互助教研活动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开展情况,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在校内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开展同伴互助教研活动,分析总结出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等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为以后同伴互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教学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实践中仍普遍存在对教学研究价值认识的偏差,导致常态教研形式单调、问题解决低效等实际问题。要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究应着眼于"问题解决",并处理好教师主动投入与被动参与的关系、教研思考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关系。针对校本教研形式化、隔离化、程式化的问题,通过多种策略,提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校本教研是新课改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研究方式。对校本教研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对深化教学研究、充分发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效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调查通过对校本教研实施的形式、内容、态度、效果等为内容,对重庆市的三个小学和三个中学的教师开展调查。本文汇报了调查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了校本教研的发展现状,归纳了校本教研实施中存在的组织形式单一、教研形式趋同、教研方面偏差、教研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开展数学校本教研是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和策略。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存在教师认识不到位、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缺乏专业引领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学习、丰富校本教研形式、校本教研主题化、强化专家引领等策略,以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校本教研质量。  相似文献   

18.
教研活动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受区域性培训财力、人力等因素影响,加之学校教研力量的不足。教研活动在我省农业大县、山区县实效性不强。因应这一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适应农村学校实际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一种有效的教研形式——片区教研组.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教研活动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受区域性培训财力、人力等因素影响,加之学校教研力量的不足。教研活动在我省农业大县、山区县实效性不强。因应这一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适应农村学校实际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一种有效的教研形式——片区教研组.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开展校本教研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开展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和现实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校本教研以其明确的目标指向、与学校和教师的天然联系以及能动、鲜活和不断创新等特质,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现实的有效途径。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它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关心爱护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笔者所在学校对校本教研形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本文从群体学习式校本教研、先导小组式校本教研、引领式校本教研、合作式校本教研、联片式校本教研、网络式校本教研六个方面阐述了校本教研的做法,及其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