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5年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至今已有20余年,目前以国外及我国港台知名高校为范本,结合中国国情和校情,我国农科类院校的通识教育实践主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转变教育理念,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桥梁;开展第二课堂等。在改革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各自表述"的通识教育定义、通识课程质量差、通识教育中心定位不明等问题。因此,通识教育要想走出困境,还须在教育理念、课程的"系统化、规范化、核心化、精品化"建设、突出办学特色等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2.
韩月秋 《华章》2008,(18):86-87
本文结合"现代交际与口才"等高校人文素养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阐释了综合运用"咨询型"、"辩论型"、"研究型"、"参与型"等多种课型构建的教学新模式,努力实现认知、能力、情感三元教学目标,为全面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了全新思路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中的"通"是融会贯通的"通"。生命科学虽兼具基础和应用学科的特点,但要求学习者和研究者首先要对生命敏感。作为一名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笔者认为,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应注重特色建设,通过与时俱进细化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学内容,以政策为导向提高教师修养,使课程建设既适应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又体现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特点,并渗透生命科学学科文化,从而提高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开放课程正在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塑与发展。西北大学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与特色,探索了"开放课程与通识课程相融通,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通"的开放课程建设思路。今后应当通过发挥高校主体作用、为教师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等措施保证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围绕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急需根据通识教育目标,推进通识课程的有效教学,探索建立学生中心、科学合理、持续改进的通识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组织实施“五维目标”导向的通识核心课程质量标准建设。  相似文献   

6.
山东大学基于网络的国际交互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高校教学带来了时代的特色,与此同时,通识教育在新时代高校人才的培养中也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山东大学2008年启动的基于网络的国际交互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应时而生,深受学生的欢迎,为该类型课程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种跨境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本文从该系列课程的体系框架、课程单元设计、教育创新意义,以及进一步完善的设想等方面,探讨了该系列课程模式的教育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校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要求,需要深入研究将基础课程建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探讨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普通化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为例,在通识教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普通化学"公共基础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框架结构,并论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行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新探索。通识教育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目标。通识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是高校在深化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各类课程的新举措。本文以医学类通识性课程肿瘤生物学概论课为例,分析了医学类通识课程实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体现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在国内外实施了多年,教育部也一直推动人文素质教育,但国内对此认识不一致。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实践着通识教育,而且还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国外常青藤高校有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地方高校是否也可以实施通识教育?由于认识不一致,国内地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时在如何正确认识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科学设计适合地方高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和管理体系,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能够弥补现代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农林类高校通识教育中人文类通识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从学生需要、社会生活需求、学科知识发展以及学校发展需要四个方面分析人文类通识课程的目标,进而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以此优化农林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在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突出作用。课程建设是通识教育的关键与核心,高质量的课程是落实和实现通识教育育人理念和目标的重要载体。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凸显的课程设计理念稍显落后、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偏差、课程模块组合有待优化、课程实施方法相对单一、课程评价方式较为传统等问题制约了通识教育课程的高质量建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不利于高校一流本科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要从理念、目标、模块、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对通识教育的建设现状进行完善与调整,促进通识教育课程育人作用的更好发挥。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文化素养.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要在确保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前提下,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组织模式,并根据学校人才培育目标定位,形成有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承载着培养学生国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功能,其课程建设应与国家的发展战略、高校自身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依据泰勒现代课程论,聚焦教学目标及内容体系两大维度,认为转型期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内容体系可构建三位一体的"能力模块":提高学生基础英语水平的通用英语模块;为学生创造人文素养氛围和提高某种语言技能的通识英语模块;满足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模块。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全校性通识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课程是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开课少、学生选课难、学校管理难是目前通识课程面临的问题。从课程遴选、学生选课指导以及通识课学业评价等方面着手可以更好地解决通识课程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通识教育目标与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很少研究如何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也就是研究教师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授知识,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在西藏高校,面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差异很大的现实上,应该采取哪些途径开展"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前区块链课程普遍是面向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结合所在高校工程教育实践特色的区块链通识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上海电力大学高水平通识课程"区块链技术导论"为例,着眼新工科工程教育要求、聚焦学校能源电力特色、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开展区块链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建设的基本目标已经完成,主要表现为明确通识教育理念、形成通识教育基本规范、建立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机构。与此同时,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复旦大学通过设立基本课程单元、组建教学共同体、落实"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建立"学术与行政紧密协作"的管理机制等举措,建设具有复旦大学特色的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得以实施的载体。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通识课程也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设置,对我国商科院校的通识课程建设颇有启示。商科院校在通识课程建设中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商科特色;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设置综合性通识必修课程;打破重人文轻应用的观念;去除通识课程考核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9.
高静 《江苏高教》2021,(7):75-79
高校思政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重要作用,须通过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完成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程的素质教育目标包括政治素质和科学人文素质,注重能力教育而非一般的知识教育.文章遵循价值导向研究思路,以素质教育理论为基点,围绕"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程育人效果"这一中心问题,以素质教育目标为主线、通识教育功能为辅线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全面提升,需要大量兼具人文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工科高校的中文通识课程的教学赋予更为重要的意义。中文通识课程对学生价值文化、情感伦理、审美意趣、人格塑造等人文修养的熏陶与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改变目前工科高校中文通识课程教学定位边缘化、目标不清晰、设置零散化等局面,从OBE理念出发,构建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能三个模块有机融合的中文通识课程的教学体系。围绕“做中学”,采用PBL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分课堂等多种教学策略,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