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套《新课程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丛书》共5册——①《新课程教师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与训练》②《新课程教师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与训练》③《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与训练》④《新课程教师教学技术和媒体运用培养与训练》⑤《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培养与训练》。  相似文献   

2.
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自觉地进行培养与训练。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而从课堂、学生、教师自身、专业提升等角度进行反思不失为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本科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皖西学院英语教师教育专业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构建了一套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全程性导向和阶段性训练相结合、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全程渗透”实践教学体系,在省内外同类院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衡量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渠道,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空间与机会。为进一步提升相关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参赛选手,需要教师将行业技术应用、技能竞赛标准和训练方法融入到训练课程中,创新技能训练方式,从而有效促进参赛选手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最终为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英语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仅需要专门训练,也需要不断地发展职业素养。这不仅是对英语教师职业的要求,更是英语学科建设的需要。学科建设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是教学内容的源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从英语学科建设角度讨论职业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提高英语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汉语文化修养,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启发激励学生的能力、提高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以顺应英语教学新发展的要求和注重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高师院校应重视师范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建平 《教育探索》2007,(11):72-73
高师院校开展师范生"说课"训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说课内容包括教材与大纲、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反思等;培养说课能力,基本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但更需要在实践中提高;培养说课能力,其模式为"学生学习理论-专业教师辅导-学生自主训练-实践巩固提高".  相似文献   

7.
卓越教师培养是时代的求。卓越教师的理想规格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能力卓著出色。卓越教师的培养需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设计,这个设计包括:培养模式设计、课程结构设计和实践能力训练设计等。  相似文献   

8.
杨旭 《中国教师》2009,(Z2):340-341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反思能力可以通过外部的强化与训练得到提高;反思能力培训中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必须与教师专业发展成熟相结合,并从分析不同类型的培训类型的特点,进行各类培训的有效性研究对比,归纳得出了教师反思能力培训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师范专业学生应具备多种能力,大体可归并为知识积累、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语言表达是教师与学生最直观的交流,教师语言技能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板书设计体现教师综合素质,历史教育专业作为文科专业,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板书需要规范美观,这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又一项必备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教师的基本能力:包括通用知识、教师人际关系的培养、沟通能力的训练、创造与批判思考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甚至于教师与同事、家长之间的对话沟通等均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力学类课程的教学对训练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锻炼大学生专业能力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如何做好力学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于力学类课程教师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结合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提出采用"教育+教学+训练"模式,实施精细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中等师范学校是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学校。一位合格的小学(幼儿园)教师,需要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以及较强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因此,师范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和其他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突出师范性。一个教师如果具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与之相应的教育教学过程申,就会处于主动地位,就能有效地发挥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对青年教师来说,其中的专业基本功部分应当在师范学校初步完成。崇明师范开展专业基本功训练已经八年,他们为未来教师所做的既有意义又十分扎实的工作,他们突出师范生的坚定性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认真态度不仅值得学习,而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教师分层双线培养目标与原则进行分析,阐述了“双线递进式”模式在教师职后培养中的应用要点,包括基础技能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和师德培养等方面,最后提出“双线递进式”模式的优化措施,力求通过实施分层培养,即面向新教师落实三年递进式培养模式、加强青年教师思政教育、创新骨干教师培养思路等方式,使各层级教师专业能力、师德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一、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活动1.加强实践性教学中创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平面设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实践性的重要性。设计教育的明确目标就是培养出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平面设计师。实践性教学要解放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发现和认识自身,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这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而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从教师培训做起,接受过批判思维训练的教师大都会有意识的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设计既是作品又是需要与实际挂钩的方案,既是艺…  相似文献   

15.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求教师必须熟悉专业工作过程,具备开发课程内容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深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职院校应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专业实务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提高专业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与专任教师的专业化有共通之处。教师的专业化经由能力本位到表现本位的嬗变,因此在培养内容上注重培养辅导员的专业归属感,在培养模式上采取专门的专业培养和训练。能力本位强调的是辅导员的能力,表现本位强调的是辅导员的实际智慧。没有能力也就无所谓智慧。因此,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能力本位是辅导员专业化的必经之路,但表现本位的辅导员培训却是辅导员专业化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高师院校在培养幼儿教师过程中,还存在着专业能力训练与专业知识难以有效融合、游戏实践教学能力训练得不到强化、保教综合能力培养没有有效开展、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欠缺等问题。为此,高师院校要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构建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科学设计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加强课程设置的实践取向,体现教学做合一并构建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同时,要优化教学管理,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双师教学队伍建设,保障优质生源,将专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基本能力:包括通用知识、教师人际关系的培养、沟通能力的训练、创造与批判思考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甚至于教师与同事、家长之间的对话沟通等均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专业取向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从学科取向转为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简称专业取向)是目前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专业取向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秉持以下原则:从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看,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追求知识学习与意义建构的统一、能力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从课程体系设计的逻辑基础看,职业科学与教育科学相结合,从学科本位走向工作本位;从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看,专门与集成相结合,以专业教学论为轴心,整合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从专业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与教学能力培养的相互剥离走向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和信息化教育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师范院校加强毕业生教学设计势在必行,通过对计算机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教学设计的训练,探究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模式,积累大量的课程资源,为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