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各高校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中,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效的培养途径.本文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成功经验,从学校维度和学生维度两大方面着手,尝试构建经管类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外部保障体系和四年一体化科研训练体系,帮助经管类院校本科生提高科研训练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校园科技活动的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我院于2005年6月制定了《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在全院本科生中开展了大学生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活动。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参与科研过程,了解学术研究的本质、目的与方  相似文献   

3.
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情况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方式之一,也是评价高校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一。本研究以42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研发现,“双一流”高校本科生科研参与比例达到75.37%,但发表学术论文者仅占23.70%。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科研参与意愿和投入时间上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对撰写学术论文的指导需求不同,参与科研动机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本研究建议:首先,制定操作性强的培育政策,完成政策从“虚”到“实”的转变;其次,稳扎稳打做好本科生导师制的各环节工作,完成制度从“浮”到“沉”的转变;最后,尝试创办面向本科生的学术期刊,完成期刊从“无”到“有”的转变,为本科生学术成果交流提供渠道和平台。  相似文献   

4.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学科,人文学科本科生很少参与,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并介绍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人文学科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状和模式,从中得出对我国人文学科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6-2019年全国本科生能力追踪测评与调查数据,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从是否参与科研、参与科研数量、参与程度最深的科研项目来源、级别及承担的主要角色等维度,探讨科研参与对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值的净效用。研究发现:科研参与显著影响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值;参与科研项目数量越多,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值程度越大;自主申请项目、参与国家或省部级项目、担任“主持人”或“核心成员”角色对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值净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8):177-180
医学本科生参与基础科研实验是医学院校培养"医生—科学家"这一创新人才的必要手段,但从参与者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考量,参加科研实验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对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管理进行改革,针对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工作提出时间规划、针对参与科研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由此提高医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参与度和成效,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本科生科研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将其当作本科课程内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晓东在《科学时报》上撰文介绍了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情况。90年代,伯克利分校开始设立专项资金对本科生科研进行资助。1997年成立了‘才科生研究办公室”,组织本科生科研并提供服务,同时开始为本科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数量充足的科研机会。本科生科研从工作内容角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作为学徒参与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在其中担任研究协理;另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包括研究性项目上糙性设计工作以及公众服务性项目,根据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现存国内外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状基础上,结合国内高校本科生教学的具体情况构建了一套符合国内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新模式,以期对促进我国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学军 《大学生》2013,(24):72-73
正环境不足,但仍可做出不错的成绩不少人对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存在不同看法,认为本科生主要是以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为目的,科研能力只要了解个大概就可以,导致本科生在知识结构上仍不够完善系统,参与科研活动会存在许多困难。其实我国高校一贯的主张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老师的课题组中,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但具体到培养方法,大部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模式是在导师指导下撰写综述,直接参与课题研究的比例并不大。我个人的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提的“全程导师制”指本科生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从入学开始每学期均有指导教师为其提供参与科研实践和其他实际工作的机会,关心并指导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业余学术研究,如同研究生导师。在本科生培养中实施全程导师制有利于消除目前本科生培养中的一些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尤其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对于贯彻《高教法》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本科生的培养中,学校的任课教师在课余时间和学生的接触较少。有的老师上了…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103名本科生访谈材料以及知乎问答社区资料,建立“考量-反馈-调节”模型,探究本科生科研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成功完成期望值、科研成本、科研收益、心理偏好、重要环境作为本科生的重要考量指标,直接影响本科生科研参与意愿;科研体验对参与意愿具有反馈作用,影响本科生科研持续参与意愿;重要环境和科研体验可以调节成功完成期望值、科研成本、科研收益对科研参与意愿的影响过程。基于本科生科研参与意愿影响机制模型,高校应从提高本科生科研培育重视度、完善本科生科研培育体系、加强本科生科研指导团队建设三方面实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2.
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已成为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趋势,通过开展"本科生知识论坛"和依托重点实验室平台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让医学本科生参与到具体的科研实践,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基于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实践,探讨其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结合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介绍和分析了科研实验室深度参与本科实验教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科研指导与训练,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方面形成的模式和经验。经多年探索与实践,科研实验室已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考研录取率、承担本科生科创项目、发表论文、获批专利、本科毕业论文优秀率等方面均有大幅度增加,对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成效显著。只有进一步利用科研实验室的优势资源,提高参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在本科生创新性人才培养及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徐进 《教师》2012,(14):69-70
鼓励和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于新时期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不仅要从教学过程中进行训练,还要从本科生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各种途径来实现。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科研在人才培养环节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本文针对这些限制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科研训练是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本科生对科研训练的认识及参与程度,探讨参与科研训练对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科研训练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科研训练对象的确定、科研训练的选题、科研训练时间的安排和过程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文献检索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本文从地方工科院校本科生参与科研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文献检索教学改革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大学本科生中引入科研导师制,让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本科生实际参与科研课题,不仅可以提高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学识水平,还可以提高学校科研实力。最后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1(B06):F0002-F0002
为促进校园科技活动的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我院于2005年6月制定了《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在全院本科生中开展了大学生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活动。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参与科研过程,了解学术研究的本质、目的与方法,藉以增加他们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当前各研究型大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重要性,然后从组织与实施、参与形式及覆盖面等三方面对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进行比较,最后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美国的6所顶尖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目标、组织实施、申请条件、评价与激励4个方面对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开论述。总结启示:丰富的科研参与机会是本科生科研的基础条件;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本科生科研的核心要素;全过程的项目评估是本科生科研的质量保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激励措施是本科生科研的不竭动力;充足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本科生科研的有力支撑;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是本科生科研运行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