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澳门在80 年代末提出教育改革,1991 年颁布被喻为澳门教育“基本法”的《澳门教育制度》法律,进行教育改革。教学活动是依赖众多的教师来推动落实的,如果进行教育改革,只是致力于改善课程、设备、学校制度等,而没有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品质仍然会大打折扣,教育改革得不到落实。因为教师素质是影响教学品质、学校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高质素的教师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及不断进修。因此,教师终身教育是改革重要的一环。澳门为配合教育改革,1997 年颁布《教师培训》法令,其中加强了教师延续培训的工作。本文从教师继续教育、澳门教师延续培训作探讨,并对澳门教师延续培训的发展路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京莉 《学科教育》2003,(12):20-23
在澳门教育暨青局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项目——澳门数学课程改革中,澳门实验学校的教师们转变了教育观念,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们通过教育科研,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等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从而使实践经验得到了理论的升华;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结合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开发了校本课程,教师们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相似文献   

3.
《天津教育》2012,(12):58
本刊讯前不久,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任靳润成率天津市教育代表团赴澳门参加津、澳两地政府共同主办的"2012澳门.天津周"活动,并访问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和相关学校,与澳门教育界人士进行广泛交流,开拓合作渠道。南开区教育局、学校代表及市教委相关处室负责同志随团出访。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副局长老柏生、教育厅代厅长吴伟雄、教育研究暨教育改革处长黄逸恒等接待了代表团,双方  相似文献   

4.
澳门回归20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未曾间断。回归以来,澳门基础教育始终以提升教育质量、创造优质教育为目标,在课程与教学、学制、评核机制、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历经多年实践,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包括:推行15年免费教育,推动免费教育向优质化方向发展;基础教育参与水平提高,学习经验的纵向完整性得以保障;促进学习取得明显进展,基础教育效益提升。与此同时,澳门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有:守正出新,在继承传统中积极寻求发展;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提升;问题导向,回应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需求等。  相似文献   

5.
中共北京工商大学委员会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与时俱进,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党建工作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开创了学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校整体改革"为主线,回顾了东北师大附中50多年"科研兴校"的成功之路,从学科改革的发展与成熟、学校整体改革的实施到学校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的过程.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对新世纪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创造性布署的规划,提出了教育科研管理的"三化"和"四个意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校整体改革”为主线,回顾了东北师大附中50多年“科研兴校”的成功之路,从学科改革的发展与成熟、学校整体改革的实施到学校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的过程。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对新世纪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创造性布署的规划,提出了教育科研管理的“三化”和“四个意识”。  相似文献   

8.
公民教育是支撑美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美国学校公民教育历经了从无到有、由慢到快、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美国学校公民教育演进的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学校公民教育与时代特点紧密相联,每次改革的出发点,总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9.
刘京莉 《教育学报》2003,(12):20-23
在澳门教育暨青局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项目——澳门数学课程改革中 ,澳门实验学校的教师们转变了教育观念 ,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们通过教育科研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等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从而使实践经验得到了理论的升华 ;随着课改的深入 ,教师们结合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开发了校本课程 ,教师们在课程改革中成长  相似文献   

10.
自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开展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促进了农村学校的健康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有些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由于其指导思想、操作方式等存  相似文献   

11.
自1990年宗迪恩大会以来,全民教育已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为了实现宗迪恩大会提出的全民教育目标,许多国家采取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政策,在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上狠下功夫.然而,片面追求入学率,忽视教学质量,给全民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各国在实现全民教育目标过程中出现的教育质量问题,分析了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翼对我国全民教育的开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王德华 《高教论坛》2011,(7):19-21,24
辅导员专业化是社会分工与教育发展的产物,这一过程要求辅导员队伍在专业品质、专业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层面形成体系化的专业素质结构。本文尝试将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方法引入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来,针对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中的"短板效应",设计普遍适用的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分层目标,为高校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目标设计提供可资参考的框架,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取得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尤为重要。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民素质不高不仅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会影响农民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认知偏差和农民对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是农民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措施有:转变政府办学理念,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实施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4.
目前普通高校教学质量评价越来越以量化的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出现了片面倚 靠标准等从标准走向标准化的现象。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化现象可能会遏制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忽视多元差异,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等。在这种情境下,应理性认知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更贴近 教学实际,由院系等教学单位根据学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 自主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使其更具有动态性和多元性,切实减少量化倾向,理性运用教学质量标准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5.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质量标准是对质量的规定。国际国内高度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及其标准至今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实现的目标,明确定义“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高等教育系统构成的其他因素。诸如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教师队伍、内外体制机制、资金投入使用等,都是围绕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目标这一根本质量为核心而建构的保障条件与子系统:大学都具有四大功能,根据功能侧重面(权重)不同分为综合型、研究型、应用型以及社会型等。结合国家高等教育目标、学科和专业特点、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功能特点等,对质量内涵进行要素分解,可建构国家宏观、专业中观、学校微观逐级协调完成的“三级质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校质量监控目标分解过程的“四要”与“四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量目标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其制定、分解、实施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发挥质量保障作用的关键。在质量目标分解过程中,要注重与内部沟通、部门间接口、岗位职责、工作任务等相结合,同时要对其分解对象、分解任务、分解步骤的考核与评审工作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7.
对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监控的有效手段是评估。高等学校特别是基层电大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性工作是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本文据此提出电大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原则,指标体系的确立,开展评估的程序等。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关涉到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质量文化建设在地方高校往往被忽视。地方高校建设质量文化,应当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合理设定目标,在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并在评估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本紧密联系工作实际,阐述了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面临问题及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20.
The increasing dominance of educational markets means that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the character of open signifiers of periodic occurrence, embedded institutionally as ways of consensual communication on how to go on as smoothly as possible. This promotes the growth of context dependent and local interpretations of how to meet in agreement regarding quality in everyday practices. All interpretations are contextualised and as a result are nullified outside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y occur. Discourses on quality promote flexibility and create periodic legitimacy through discursive nullification processes. On the other hand, institutions have to adopt standards in education as a measure of outcome indicators for benchmarking. When quality is replaced by standards and if standards are equivalent to labour market relevance this might signal the beginning of overall external control ove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ong run it will hardly benefit educational programmes i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s fail to ‘stand for’ quality that, in the very least, can supplement the fulfilment of politically determined targets and standards. In this way the market will have not only graduates who are going into employment but also engaged citizens who can transform and challenge the mar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