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国民党、各民主党派共同组建“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一政治主张是中共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各种情况后提出的正确的政治主张,是中共废除一党专制、坚持多党合作、实行民主政治等一贯政治主张的反映。实际上,中共主张的“联合政府”也是一个由国民党领导的、各党派联合的、五权分离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取消了一党独裁,实行了民选的五权分离的“内阁制”,具有很强的新民主主义成分和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1945年4月24日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共关于民主联合政府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民主联合政府”主张的正式出炉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开创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毛慧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10-112
抗战胜利后,以民盟为核心的第三种政治力量提出了由党派联合政府达到民主宪政国家的建国方案,即所谓的中间路线:这一方案集中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并与中共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建国方案第一步目标的实现具有一致性。中间派人士立足反对内战、要求和平,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客观上有利于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国共两党的高强度对抗,使得中间路线在实践中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党在政党自身的内忧外患中,走上了改变政党政策的道路——放弃革命、改走宪政,冀望党派合作而达到分享政权和实现宪政的目的,将决战之地由疆场向议场转移。而改善与国民党的关系就成为其政策指导下的必选之路,以放弃武力和不参与任何反对国民党的活动为前提,两党关系出现曙光,从青年党角度来看,其后在言论上由激烈对抗到小心讨好,积极建言献策并致力于建立联合战线。七七事变后,青年党更是不遗余力地为蒋介石歌功颂德,为国民党的过失寻找合理的托词,开始失去政党性格和立场。而反共是青年党的职志,虽然从1935年开始中共一直积极寻求与其他党派的合作,但是青年党在抗战爆发前仍一如既往地抨击共产党,反对中共提出的人民战线和国共的再次合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前才不得不调整与中共的关系,基本停止公开的反共舆论,与中共接触,努力于共同抗日和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相似文献   

5.
中央政治会议,有时亦称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简称“中政会”,是隶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政治指导机构。它经历了国民党统治的所谓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时期。只是在国民党宣布训政开始后十年间(1928年——1937年),中政会的地位、职权和组织机构有了定制,演变为国民党一党专制的重要工具。本文试就这一阶段内中政会在国民党一党专政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分析,以就教于史界同行。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成为主导中国政局的两大政党。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间党派迅速崛起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抗日战争爆发后,中间党派与国共的关系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影响重大。在此期间,通过时局的变化,中间党派逐步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对中共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逐渐认同的过程,政策上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7.
训政体制是国民党在1928—1948年间确立和实行的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它的建立是国民党打着向民主宪政过渡的旗号,实现其以党治国和一党专政的具体表现。我们通过这一体制可以看出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反动本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是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过渡过程中产生的,是孙中山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的首次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民主内容和民主精神,推动和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正确评价训政体制在我国现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必须了解训政体制的理论来源,确立过程及其主要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对战后中国政治蓝图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现由训政过渡到宪政所作的分五步走的程序设计;二是对宪政时期所要实行的议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制的制度设计。二虽然在性质上既非中共的新民主主义,亦非国民党所谓的“三民主义”,而是中间势力所一直向往和追求的改良的资本主义,但其在当时却满足了广大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普遍愿望,并成为了检验国共两党有无和平民主诚意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国民党围绕“抗战建国”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但它要建的“国”则是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自己建立“新式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而且在抗日解放区实施贯彻了自己的主张。这一理论,顺应了世界人民民主潮流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其指导下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具有新中国雏型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主联合政府政治主张是抗战时期中共政权建设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主张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中共民主革命政治战略目标发展的必然结果;抗战后期国民党政治军事统治的危机为这一主张的出台提供了契机;中国共产党自身力量的发展壮大成为其政治诉求的有力保证;而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预期中的苏联出兵东北,以及欧洲共产党参加组织联合政府的经验则推动了这一主张的出台.  相似文献   

11.
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提出了改 组国民党政府,成立由各党、各派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和设想,得到了全国人民一致的赞同和拥护。虽然后来联合政府由于国民党的破坏而未能建立起来,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的真诚及由此付出的努力,赢得了人民,赢得了真理,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新中国的诞生和新联合政府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是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建立起来,经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本文仅就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指导下,中国民主同盟以爱国主义为基点与中共合作,最终选择了新民主主义道路,中间道路对中共与民盟合作共事的影响,以及中间道路的破产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抗战初期中共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政策。毛泽东指出:“一切加入抗日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党派,在坚持抗战与坚持统一战线的大前提下,都有发展的前途,我们都愿意与之建立长期合作。”他还特别提到对于抗战初期存在的“第三党、国家青年党、国家社会党、救国会派,或其他任何集团,任何党派都是一  相似文献   

13.
重庆谈判就其政治范畴而论,是国共围绕一党训政与联合政府的政治对立,展开的若干次对抗中的一个回合。中日战争结束之际,由于美苏分别确认国民党政府的惟一合法地位,并分别决定由国民党接收日占区,为此,改变了原有的国共力量对比,从而打断了原有的国共关系调整进程。在此条件下,重庆谈判以中共收回联合政府要求作为政治基础,以交出解放区作为主题。结果,双方互有胜负。  相似文献   

14.
中间党派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指出:中间党派在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积极参与这一运动,是由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由此得出若干结论:抗战时期的中间党派已渐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影响;在旧中国的历史条件下,用和平方式决不可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理想;中间党派乃是中共反独裁、争民主斗争的重要同盟军。  相似文献   

15.
秦立海 《历史教学》2003,9(5):32-36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对战后中国政治蓝图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现由训政过渡到宪政所作的分五步走的程序设计;二是对宪政时期所要实行的议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制的制度设计.二者虽然在性质上既非中共的新民主主义,亦非国民党所谓的"三民主义",而是中间势力所一直向往和追求的改良的资本主义,但其在当时却满足了广大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普遍愿望,并成为了检验国共两党有无和平民主诚意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争取民族独立、追求民主进步的双重目标之下,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几度勃兴.中间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鼓动者和组织者,民族工商业者和青年学生是民主宪政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加者.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则代表了民主宪政运动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7.
“革命程序论”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由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建成民主共和国家是孙中山关于宪政建设路径的美好设想。南京国民政府以孙中山遗教为指导,开启了宪政建设的实践进程,取得了民主建设的一定成绩,然而孙中山“革命程序论”思想的固有缺陷与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最终使中华民国的宪政建设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8.
训政思想作为实现孙中山政治现代化三步曲(军政、训政、宪政)思想承上启下的一步,具有重大的价值,但是却在实践中被国民政府扭曲成了一党专政,并加入了军权这一独特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民政府政权在大陆的失败。从当时以及后来的世界形势看,一党制在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也是国民政府实施一党专政的时代环境和历史必然性。尽管训政被国民政府一党专政给扭曲了,但是,走向完备宪政的当今中国大陆,必须从中看到孙中山训政思想众多合理的因素,并予以借鉴,实现训政思想的现代化,从而在继承创新中推动中国大陆政治现代化,服务于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9.
1931年九一八事变促进了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各阶层要求国民党当局结束训政,实行民主宪政。民国时期法学家吴经熊立足这一背景,积极对国民党政府宪政体制的规划贡献自己的力量,《吴氏宪草》则集中体现了吴经熊对国民党政府宪政体制的设计。吴经熊对宪政体制的设计,是对中国的民主政治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框架性构想,尽管国民党没有完全采纳其意见,但是他对中国民主政治进行的探索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战后中间知识分子顺应社会民主主义的世界潮流,欲在中国实现以政治、经济双重民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民主主义理想。然而其理想的实现,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实具有客观上的难度。美苏二元对立的冷战格局的逐渐形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落后国家自由选择发展道路的可能性。而中国在政治上,形成了一党政治当道的独特环境,不具备实行欧美式民主宪政所需的政党政治环境;在经济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性质决定了国民政府无法满足广大人民民生主义的需求。因而,社会民主主义潮流与美苏冷战格局、民主宪政理想与一党政治当道、民生主义需求与代表豪门资本利益的政权之间存在的三大矛盾,极大地阻碍了中间知识分子社会民主主义理想的实现。加之,他们的力量并不足以克服这些障碍,因而其社会民主主义理想最终归于破灭。而这些现实的国际、国内问题,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在1945-1949年这个转折点的走向,还成为今后中国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