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是与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管理制度。村民自治制度30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但在该制度的现实运行中,原有制度惯性的影响是村民自治制度健康持续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又是宪政制度的创新与民主政治的进步。村民自治是法治之下的由村民组成的“村共同体”之治,强调村民自治主体的宏观性、概括性与相对性。,村民自治的主体是集体行使自治权的全体村民,村民自治的性质是具有特定内涵的“基层自治”。基层自治的特殊性是自治主体在法律不禁止的情况下充分实现自己的权利,是在国家权力之外法律之下的权利自治。村民自治既不同于国家主权之下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也不同于同一社会制度下国家权力有限让渡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3.
制度过密化:解释村民自治发展瓶颈的一种理论假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在经历了20年发展之后,目前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问题。大量经验事实表明,村民自治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阶段。对此,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理论解释。本文提出了“制度过密化”的理论假设,认为村民自治的发展瓶颈是村民自治在追求制度化过程中大量嵌入性制度供给超过实际的制度需求、出现制度过剩和内在冲突,导致制度边际效用递减的结果。要保证村民自治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进行制度清理和制度调适,解决过度的制度嵌入问题,防止村民自治滑入更为严重的"制度过密化"陷阱。  相似文献   

4.
本篇论文通过对印度和台湾地区村民自治制度的考察,从村民自治组织产生发展过程、执政者推行村民自治制度的指导思想以及执政党基层组织及政务与村民自治组织及村务的关系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在村民自治制度方面与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期对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做一个理论上的探索,为使我国农村村民自治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和顺利行使做好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实践形式,推行十几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制度体系层面、理论研究层面和实际运作层面等方面的问题。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重新修订后,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并影响到我国村民自治实践的进一步深化。要推动、指导村民自治健康发展,必须提供有效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进而为推动中国的整体民主化进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民众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宪法赋予村民的一项权利。但由于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有些地方的村民自治实施的并不成功,广大村民没有真正享有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因此,完善有关村民自治的各种制度和法律以及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直接民主的制度创新.村民自治的实施,推动了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在我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前形势下,村民自治是农村管理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是现阶段中国特色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基本形式。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村民自治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同程度的制约了农村的进步,制约了村民自治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在明确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对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制度在中国农村10多年的实践表明,民主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基本属性,这一属性从根本上影响着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发展形态,村民自治制度的民主属性具体表现为:以基层民主化为制度目标,以“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制度内容,为代议制民主形式为制度原则,以村治法理化为制度结果,村民自治制度以民主为取向的发展,既包括了形式化的民主,也包括了实质性的民主;既包括了程序性的民主,也包括了结果性的民主,因此,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属性,是评判和考量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前期阶段社会绩效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0.
何泽中博士的新著《当代中国村民自治》(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9)是一本系统研究村民自治问题的学术专著,它集中反映了作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农村村民自治是我国当前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报告将其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具体要求予以强调。作为一种农村治理模式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制度,村民自治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它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给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毫无疑问,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国理论界对…  相似文献   

11.
消极政治参与在绝大多数政治体系中基本上都是普遍现象.我们的某些官员为了某种需要制造出令人惊讶的高投票率.实有必要揭去这层虚伪的面纱,还村民自治以本来面目.限于作者的能力,本文仅就村民自治中的消极参与原因作一粗略分析.本文认为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前村民自治时期的政治文化的惯性作用力;第二,农民通过村民自治实现利益诉求的机会成本太高;第三,强大的国家权力对于农民政治效能感的有力消解.  相似文献   

12.
论村民自治发展的原则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群众自治、直接民主、普遍平等、基层自主为主要原则和重要特征的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创造的一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是对社会主义自治的创新与发展。基于村民自治的精神实质,村民自治的发展需要贯彻社会主义民主自治原则、民众认同原则、绩效原则等。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体制的变革和政治制度创新等多种因素决定,民主化、制度化将构成未来村民自治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政治效能感是公民政治心理、政治态度的重要方面。调查发现,当前苏南地区村民自治中,村民的政治效能感总体水平不高,处于中等水平。村民关于村委会、基层政府的外在效能感较高、施政评价较好,但村民的内在效能感偏低,对自身政治影响能力信心不足。从村民个体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村民所处的社会客观环境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形成和影响村民政治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协商民主具有破解村民自治"四大民主要素"发展失衡,纠正村民自治中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主体错位,防止村民自治中村民享有的权利被悬置,克服实践中村民自治制度被异化,破解级差政治信任的结构性风险等重要价值。但协商民主嵌入村民自治也面临缺乏法律依据,乡村干部积极性不高,自治主体协商能力薄弱和政治冷漠,自治的制度环境变迁等挑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协商民主,国家要为村民自治提供法规保障,建立推进协商民主嵌入村民自治的组织工作制度,培育和提高村民的协商能力与热情,适应制度环境变迁,探索推进协商民主嵌入村民自治的适度单元。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是在广大农村推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治理模式,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实行村民自治的主要政治载体。我国村民自治的产生和推广有其历史必然性,但这一治理模式在现实中也出现诸如村支两委关系矛盾、农民民主法律意识不高、村委会成员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仍然需要从法律体系上完善村民自治的相关内容,从农民主体的素质提升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需要国家、社会、广大村民和各界人士的关注与努力,使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形成善治结构并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谭细龙 《培训与研究》2008,25(11):53-56
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基本要求,是保护村民的知情权,实现村民参与村务民主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村务公开村民就无法参与村务的民主管理,就不可能实现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使村务公开、村民参与村务的民主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使村民的民主素质在参与村务民主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论村民自治权与国家行政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具有不可替代性。应当明确政务与村务的划分,而不应当由管理村务的村民委员会代行政务。这两种机构,其性质不同,权力的来源不同,权力运作的方式不同,权力行使的保障不同,权力制约的机制不同,权力使用的法律救济方式不同,费用负担不同。在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及人员的基础上,设立乡镇政府派出机构,在乡镇的现有人员中选派派出机构人员,不增加人员,经费由原乡镇部分经费负担,不增加国家的农民的负担,而村务则由现在的村民委员会行使。  相似文献   

18.
不断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实现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更是一项关系民生民本的系统工程。结合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基层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的实际,从乡镇和农村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基层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八年抗日战争最广泛的汇集了全民族的力量,铸成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血肉长城,第一次完全彻底的赢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什么促使了中国军队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探本寻源,本文尝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揭示中日战争的根本差别在于制度,从而得出了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实行统一战线、党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不动摇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