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别墅闹鬼     
世上有鬼吗?当我们靠近这个“鬼”时,“哎哟喂,吓死我了。”“鬼”竟然吓得摔倒了。这是个什么“鬼”呢?  相似文献   

2.
莫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鬼”共生的画面,他对“鬼”的描写也较为客观和全面,既能站在民间普通百姓的立场上阐述“鬼”存在的合理性,又能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通过“鬼”的视角来鞭挞国民弱点。文章通过莫言写“鬼”的原因,他笔下不同类型的“鬼”和写“鬼”的不同立场来阐述莫言小说中的“人”“鬼”纠葛。  相似文献   

3.
一、导语设计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一篇《踢“鬼”的故事》的课文,说的是鲁迅先生在家乡教书的时候,有一天夜里从朋友家回学校路过坟地,遇见了一个“鬼”。这个“鬼”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鲁迅先生不信鬼,就走到“鬼”跟前使劲踢了一脚,那个“鬼”痛得“哎哟”了一声。鲁迅先生仔细一看,原来这个“鬼”是个  相似文献   

4.
1 看了这幅漫画,你觉得跪着的人是怎样造出一个“鬼”来的?2 你听说过(或你有过)用“鬼”自己吓自己的事儿吗?请你分析一下事情的过程和真相。以上两个问题,你可以选择其中之一写,写多少字都行。赶快写吧!争取发表你的作品。别忘了写清楚你的名字、学校,并写清楚给你寄稿费的地址、邮编。来稿寄:300020 天津市和平区甘肃路40号《青少年科技博览》柯贞信箱收。“鬼”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5.
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的处女作《女勇士》,被盛赞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并成为国内外文学界的讨论热点。其中,它的副标题为“一个生活在鬼中间的女孩的童年回忆”,由此引出对“鬼”的诸多意象解读。鉴于作者所生活的特殊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得文中对“鬼”的形象描写既不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鬼”,也并非是纯粹的美国文化意义上的“鬼”,而是赋予了其新的涵义。该文试图重新解读“鬼”的意象,说明“鬼”具有替罪羊的形象,“鬼”言说了女性对性别歧视的反抗,以及“鬼”展现了华人处在两种文化背景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订鬼》“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句,课本未注,参考书多译为:“白天会看到鬼出现,晚上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①这种译法欠妥。难道迷信者白天只能看到“鬼”的出现而听不到“鬼”的声音,晚上梦中只能听到“鬼”的声音而看不到“鬼”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某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宋定伯捉鬼》的文章,题目叫《<宋定伯捉鬼>刍议》,其文就“诚信”话题生发感触,为鬼叫冤,抱不平。锁定“实话实说”的是鬼,人却背离了游戏规则,居然三次说假话,欺骗鬼。言辞间,作者愤然,只差点儿没直说,人不如鬼了。如此标新立异,让人怪哉!实不敢苟同。新理念,固然强调独特感悟,提倡思维创新,但总不能违背原则,真假、善恶、美丑岂能混淆;黑白、是非怎容颠倒。凡世间人和事,颂扬或抨击,倡导或贬斥,不能不泾渭分明。《宋定伯捉鬼》主旨明晰:通过人设计制服鬼的故事,称赞人沉着、勇敢、机智、善于运用谋略。这也不失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鬼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其中有部分鬼还能够作诗,出现了大量的“鬼诗”故事。这些所谓的“鬼诗”典雅隽永,在后人裒集诗歌、编订诗歌总集的时候,它们也堂而皇之地列入其中,名日“鬼诗”。甚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鬼诗”的诗歌批评。于是,无形中,它们成为雅俗文化互动的一座桥梁。本文分析“鬼诗”由俗入雅、以雅融俗的文本功能,同时分析其审美特色,以展现“鬼诗”现象中雅俗文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开学一周了,女生们凑在一起时,总会瞅瞅对方的头发,然后神神秘秘地笑。这是为什么呢?请看———星星姐姐世上有鬼吗?当我们靠近这个“鬼”时,“哎哟喂,吓死我了。”“鬼”竟然吓得摔倒了。这是个什么“鬼”呢?  相似文献   

10.
话中有鬼     
神行太保:擅武者,草木竹石,皆可为剑;善文者,魑魅魍魉,尽可成篇。且看这篇“鬼话”——人间不管有鬼无鬼,人的话中可免不了有鬼。人的话中不但有鬼,还创造了鬼的形象,话里还隐藏杀机,神鬼尽出,搅得人心惶惶。话中还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绘了鬼的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这些鬼的来历很多,也很古老:鬼传说,鬼艺术,鬼文学……所以从话中可以看出,鬼是有的,还是活的。宗教中的上帝创造了人,而人的话中创造了鬼,从此鬼常挂于人的嘴边,成为“鬼话”。尽管鬼的形象让人有不好的感觉,但是鬼话依然有那么多人应用。女孩子常喜欢骂人“死鬼”“色鬼”,因而…  相似文献   

11.
古人先有“鬼”的概念,后有“神”的概念。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至今神鬼不分,统称“鬼”。“鬼话”为“神话”的一个分支。徐华龙致力于中国鬼文化研究。本文探索他的《中国鬼话》《中国鬼文化大辞典》《鬼学》等学术成果之成就。赏析其“解剖、分析中国人传统的鬼文化现象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2.
古人先有“鬼”的概念,后有“神”的概念。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至今神鬼不分,统称“鬼”。“鬼话”为“神话”的一个分支。徐华龙致力于中国鬼文化研究。本文探索他的《中国鬼话》《中国鬼文化大辞典》《鬼学》等学术成果之成就。赏析其“解剖、分析中国人传统的鬼文化现象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3.
话中有鬼     
不管我们相信有鬼或无鬼,我们的话里免不了有鬼。我们话里不但有鬼,并且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画了鬼的形态,赋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凭我们的话,鬼是有的,并且是活的。这个来历很多,也很古老,我们有的是鬼传说,鬼艺术,鬼文学。但是一句话,我们照自己的样子创出了鬼,正如宗教家的上帝照他自己的样子创出了人一般。鬼是人的化身,人的影子。我们讨厌这影子,有时可也喜欢这影子。正因为是自己的化身,才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才会老挂在嘴边儿上。“鬼”通常不是好词儿。说“这个鬼。”是在骂人,说“死鬼”也是的。还有“烟鬼”,“酒…  相似文献   

14.
读《宋定伯捉鬼》一文,大部分人欣赏宋定伯的智慧,为他的胆大、沉着、随机应变而赞叹。然而智慧一旦与私欲联姻,就变味了。人太狡猾,鬼则可怜。诚实的鬼一直在宋定伯的欺骗之中,最后冤死。夜晚,二者相遇,此鬼虽然“鬼话”连篇却句句属实,他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身份:“我是鬼”;而宋定伯先骗身份:“我亦鬼”。鬼又诚实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并诚实地将宋定伯“担行数里”,还诚恳地咨询:“卿太重将非鬼也!”。宋定伯狡猾地掩饰:“我新鬼,故身重耳。”接着宋定伯又骗情报:“不知有何畏忌?”鬼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秘密:“…  相似文献   

15.
电视系列剧《聊斋》播出以后,在孩子们谈论及游戏时,有关鬼的内容也多了起来。有的孩子大谈什么“落水鬼”、“女鬼”,有的说要玩鬼的游戏,有的装出怪样子吓唬同伴:“啊!我是鬼!”我历来认为孩子的心灵如一张白纸。容不得像“鬼”那样绝对是唯心的东西存在。因此,当谈“鬼”等现象一出现,我就想严加禁止,甚至想在全班点名批评那几个谈“鬼”的幼  相似文献   

16.
石匣之谜     
五鬼不是真鬼,而是五个喜欢装神弄鬼的恶人。他们不但给自己起了“独足鬼”、“喋血鬼”、“索皮鬼”、“鬼中鬼”、“饿死鬼”这样可怕的名字,还故意把自己的屋子弄得鬼气森森。他们的屋子没有门,没有窗,只有黑色的高墙,连墙头上的草也染成了黑色。可是现在,他们的黑屋中却多了一块白,一个一尺见方的白石匣子,一个使他们恐惧的白石匣子。  相似文献   

17.
李巍 《考试周刊》2012,(66):20-20
“鬼”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可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鬼”。近代以来,在日本鬼的形象被逐渐固定下来,现在的日本人一说到鬼,首先会想到人一样的身体,头上长角,裸身,腰系虎皮,手持铁棒的妖怪。而在中国则称人死后的灵魂为鬼。由此可以看出,“鬼”由中国传入日本.随着时间的变化及本土文化的影响,性质及形象发生了变化。由此.本文着手于考察“鬼”的具象,把握中日两国对鬼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捉“鬼”记     
点评:将很常见的灭鼠过程冠名“捉‘鬼’记”,这一点很有新意,作文中捉“鬼”的过程写得也很生动。最近我家“闹鬼”了!茶杯无缘无故被打碎了,垃圾袋被拖到洗衣机旁,一块生姜也被“鬼”糟蹋了。后来,在厨房里的一粒老鼠屎证实,原来那“鬼”就是老鼠。这家伙真有点“鬼气”,来无  相似文献   

19.
~~⒏“鬼……鬼,它叫起来嗒嗒嗒……吓死我了!”米球球哭着说。⒐“没有什么‘嗒嗒嗒鬼’,快睡觉吧!”爸爸把冲锋枪挂在床头。⒑早晨,米球球醒了,他一摸被窝,冲锋枪呢?编辑缪启明12.“‘嗒嗒嗒鬼’把我的冲锋枪偷走了!”米球球又哭起来。⒔“那是什么?”爸爸指着床头问。“冲锋枪!”米球球举着冲锋枪笑了。米球球的故事——“嗒嗒嗒鬼”@郑春华 @沈苑苑  相似文献   

20.
“纸鬼”应用于殡丧礼仪程式,亦在岁时民俗活动中有所表现。民间巫术常见形式多有利用“纸鬼”的情形,其极端方式,是所谓“役鬼神,剪纸作人马相战斗”。“纸鬼为奴”案例,则体现了比较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纸鬼”在中国传统社会民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行对于“纸鬼”以及文化意义相近的“纸人”的作用的考察,有助于发现和总结古代社会民间礼俗和信仰世界中的相关现象。对于“纸鬼”的文化思考,或许也有益于启动和推进有关“纸”在传统社会民俗史和意识史中的特殊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