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社区及其居民发展、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需要。社区参与具有可行性,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同”观念为社区参与提供文化基础;旅游发展与社区利益关系密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可满足社区参与的要求;面临较好的机遇。社区参与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包括自主原则、赋权原则、增加居民各种机会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性别敏感性的原则和动态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旅游规划中社区居民人文关怀现状的分析,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这种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并且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的保障措施:即建立有社区居民参与的旅游规划机构,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体制,实施教育培训,提居民高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制定面向当地居民的就业政策等.  相似文献   

3.
发展生态旅游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实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的最佳路径。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社区的参与,将当地居民作为合作者,使之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参与,并成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在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中受益。通过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识,有针对性地支持社区的发展,才能实现对当地以及整个生态环境和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社区参与是指旅游区的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全过程,并通过参与来享受经济、社会等各项利益,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成为当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从位于中国云南境内的摩梭人聚居地--沪沽湖里格村看,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参与主体在旅游参与中所面临的最大几个问题为:缺少参与资金,缺乏经济的互动和收入平衡,缺少参与的个人能力,希望得到政府更多的帮助.因此,应加快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加快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建立小额贷款,促进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旅游,以培育民族地区旅游社区参与主体.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1):124-130
随着20世纪90年代社区建设的正式提出,社区居民参与越来越受到重视,推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已经成为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社区居民的参与行为与参与动机、参与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大多数参与者会在社区同质性的情感纽带下,努力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从而达到情感、收益两不误的双赢状态。因此,在促进居民的社区参与方面,既需要推进社会治理观念、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又应培养社区精英意识、增强社区认同、完善社区居民利益需求机制。  相似文献   

6.
福建土楼与风景名胜区等传统旅游区相比,具有人口密度大,客家人与土楼民居浑然一体的特点,适用社区参与的旅游开发方式。目前福建土楼旅游在社区参与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参与程度低,土楼旅游开发重建筑、轻人文,参与旅游开发的土楼居民素质有待提高,社区居民忽视对土楼旅游环境的营造等,要通过制定政策、政府加强引导、深度开发原生态土楼旅游产品、加强社区居民培训、发动居民美化环境等措施,真正促进社区参与土楼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7.
文化模式决定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安排的态度,直接影响制度交易费用,进而影响到制度的实现和维持;不同的文化模式对应不同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合作力,影响民族村寨社区自组织能力和模式,进而影响到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不同的文化模式下社区居民对公平的评价不同,直接影响到对效率和公平取舍,进而影响到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其目的是丰富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和制度研究理论体系,焕发或增强政府尊重东道主社区地方性知识和乡土传统的政策导向意识。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已定位为生态旅游,社区参与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特征不仅可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生活水平且可保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保护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青海玉树州称多县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及实地调查问卷,就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称多县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处于初级阶段;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限制因素中半数以上居民认为是缺乏资金,不会经营;游客数量相对少,是制约社区广泛参与旅游的重要因素;通过访谈及实地调查还发现社区居民在参与中缺乏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有力指导。最后对三江源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旅游社区增权理论框架,从社区的经济、社会、心理和政治四个层面分析了什刹海居民参与旅游过程中的失权表现,并指出经济方面客观制约、社区内部社会资本缺失、社区居民之间及与旅游者和外来人员的文化和利益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成为什刹海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困境的成因。因此,当地政府创造旅游参与的制度、环境和服务,以及构建社区内部和谐信任的社会关系成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张宝锋 《红领巾》2005,(4):22-25
社区发展的内源性决定了其最终动力来自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识淡漠,根源在于动力缺失.一是单位制度消解了凝聚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二是居委会的行政化以及由此而来的自治功能的缺位贬损了居委会在居民心中的合法性,三是动员型参与制约了居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四是传统制度孕育的臣民意识和“私民“意识影响了居民社区参与的主动性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社区参与是实现社区民主治理的本质要求,制度的变革为社区参与提供了可能性。但目前社区参与存在参与意识薄弱、参与主体不够广泛、参与内容不深入和参与方式陈旧等参与不足的问题,社区参与中行动者缺席的原因是多重的,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通过培育社区参与意识、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和注重社区主体利益需求等措施,复归社区参与中的行动者。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区参与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参与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核心,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是必要的。它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是培养公民意识、培育市民社会、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主体自由自觉的现代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有关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理论,指出现阶段村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着村民参与意识薄弱、形式单一、组织机构短缺等问题;要促进村民参与,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健全机制,拓展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14.
常熟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已基本形成,但仍存在居民的知情率与参与度不高、对居民的吸纳力度不够,场地设施的种类、质量以及保养维修服务不容乐观,社区体育信息服务内容的更新与价值还有待提高,以及居民公共体育服务权利意识相对淡薄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社区居民的公共体育服务的权利意识,提高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知情权和参与度,增强社区体育服务组织体系对居民的吸引力和接纳力,促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部门增加体育活动设施,并对其进行良好的维修和保养,确保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文化狭义化,文化建设雷同化、社区参与自主性缺失,认同意识薄弱、主管部门不明确,各种关系没有理顺、有关法律法规没有建立和健全是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党和政府在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作出宏观对策选择,同时也要作出微观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战略的实施,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民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等问题,因此,应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7.
陈中润 《成人教育》2022,42(1):87-93
Tinto学生成功条件模型为研究美国大学促进学生成功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框架。基于学生成功条件模型,美国社区大学针对非传统学生面临的身份意识、学习能力、经济状况、融入校园等主要挑战,采取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期望、提供关键支持、开展评价反馈、促进校园参与等措施,可以通过期望、支持、评价、参与四个维度对其进行比较深入的考察。美国社区大学构建非传统学生成功条件的做法,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做好非传统学生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I employ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to explore gendered processes of marginalisation and conscientisation in a social movement organisation. Using a student activist organisation as a case study, I explain women's awareness of and resistance to masculine performances of leadership and decision-making through the concept of gendere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nd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I explore how gender inequality is performed in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and how it both impedes and facilitates learning and resistance through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I attempt to bridge situated learning and conscientisation to better theorise the learning and resistance that occur when people are marginalised with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相似文献   

19.
The study reported here concerns 4 years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academic researchers, constituting an emerging community of inquiry into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article, the process of the forming of this community is discussed, focusing on the reflective activity developed by its members as well as the tensions and conflicts that emerged in the shaping of an inquiry identity by them. Furthermore, shifts in the mode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community and thus learning gains of all members are identified, with the teachers gradually developing an awareness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general, and the researchers becoming progressively acquainted with the reflex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quiring into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