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世纪初,日本蒙古史学者箭内亘发表《兀良合三卫名称考》一文,最先开始研究兀良合部落的渊源。1917年日本蒙古史学者和田清著《内蒙古诸部落的起源》一书,论证明代兀良合人是元朝游牧于斡难河流域的兀良合人的后裔。可是他说明清代兀良合人来源问题时却感到十分为难。近十多年来,我国有些权威学者陆续提出兀良合是古代蒙古高原林木中百姓的“泛称”。1985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族女学者奥登同志发表《蒙古兀良合部落的变迁》一文。对“泛称论”给予有力驳斥,并进一步对明代兀良合三卫诸问题提出很多宝贵意见。但我觉得,奥登同志对原来森林兀良合、不儿罕山兀良合的论述不完全使人满意。在1988年内蒙古师范  相似文献   

2.
据蒙汉文史书的有关记载,特别是《俺答汗传》中有关兀良哈万户住牧地的地名以及与俺答等人北征兀良哈相关的地名的记载,反映出兀良哈万户的牧地位于蒙古国肯特山、克鲁伦河一带.因此,学界有关兀良哈万户牧地的“内蒙古说”和“蒙古国杭爱山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开原图说》所载《东虏二十二营枝派图考》是研究明代蒙古内哈刺五部世系的珍贵资料。但其认为旧传“舍刺把拜等十三营枝派”是兀把赛之后有误,而将其先世系为察哈尔系魁麻(卑麻),反而错了。日本学和田清曾指出了这一点,但未细考。综合明代各种汉史籍的记载,再以清蒙汉史书相印证,可以确定,“舍刺把拜等十三营枝派”不是魁麻的后裔。而是内哈刺哈虎刺哈赤之子兀把赛的后裔。  相似文献   

4.
关于永谢布     
明代蒙古中兴君主达延汗在正德年间统一东部蒙古后,将科尔沁、兀良哈三卫等部之外的蒙古诸部组合为六个万户。据蒙文史料记载,六万户中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这与明代汉籍对当时蒙古各大集团的记载是相符的。此外,六万户中还包含着众多的部落,散见于史料记载的就不下数十种之多。对六万户及其所属各部落的名称的探讨,久已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尽管年代湮远,史料散亡,已经难以详尽准确地推本溯源,人们还是找到了大多数部落名称的踪迹,或者提出了可资推测的根据。当然,毕竟还有一些部落名称暂时无法做出解释,其中赫赫闻名的永谢布这个名  相似文献   

5.
对于碣石山的地理位置历来有昌黎仙人台、秦皇岛海滨诸山及绥中姜女坟之众说。《“唐山碣石”考》一文,通过反复论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现本着“疑义相与析”的精神,将此文发表在这里,以飨读者,并希望得到历史地理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对于碣石山的地理位置历来有昌黎仙人台、秦皇岛海滨诸山及绥中姜女坟之众说。《“唐山碣石”考》一文,通过反复论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现本着“疑义相与析”的精神,将此文发表在这里,以飨读者,并希望得到历史地理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明洪武时期故元兀纳失里大王的考察,可以认为北元灭亡后,兀纳失里大王成为漠北西部的一支重要势力,但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哈梅里回回阿老丁来朝入贡,并非《明史·哈梅里传》所言是受哈梅里兀纳失里大王所遣。而且,本为故元出伯系的威武西宁王兀纳失里,其继承宽彻系肃王王号的时间,疑在洪武十四年至二十一年之间。洪武二十四年,明朝征讨哈梅里王兀纳失里之事,应是兀纳失里遣兵寇边所致。  相似文献   

8.
敦煌藏经洞发现之后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长时间内 ,仅有极少数可称为先知先觉的中国学者 ,筚路蓝缕 ,置身于世界敦煌学研究行列中。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海峡两岸始有一批中青年学者 ,脱颖而出 ,焚膏继晷 ,兀兀穷年 ,探幽烛微 ,健笔如椽 ,在文学、语言、历史、地理、考古、艺术、宗教、天文历法 ,以及敦煌学史和敦煌学理论等方面 ,都有水平相当高的著作 ,引起了国际敦煌学界的瞩目 ,为中华学术增光添彩 ,实这学界之盛事 ,中华之光荣。现在 ,甘肃教育出版社出于对学术成绩的尊重 ,对乡土宝藏的珍爱 ,对祖国文化建设的责任 ,汇集十几位海峡两…  相似文献   

9.
随着岭南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岭南学”的构想,这对于提升岭南文化研究的学术性具有重要意义。“岭南学”作为一门学问,当然应该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过,就目前学界的讨论看,其研究对象似乎过于宽泛。有学者提出:“以岭南地区的历史人文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着岭南地区所开展的涉及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学、语言学、建筑学、传统及现代工艺等人文与自然学科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研究,均属‘岭南学’的范畴。”(吴承学、翁筱曼:《“岭南学”刍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这样界定的研究对象虽然限于“历史人文现象”,但似存在将原分属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拼凑”起来的趋向,其研究主体似不够明晰,也难以形成“岭南学”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河西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各种成果较多,但学界对其梳理不多,文章拟分别从河西地区历史自然地理状况、河西地区历史经济地理、河西地区历史文化地理、河西地区城镇地理等方面研究概况进行回顾,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1.
瓦剌的兴衰     
1367年10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等率师北伐中原。第二年大军逼近通州,元顺帝望风北遁。此后由于明军的打击及内部纷争,蒙古逐渐分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大致位置是,鞑靼分布于大漠南北,瓦刺驻牧于叶尼塞河上游以西至额尔齐斯河之间的阿尔泰山一带,兀良哈居于大兴安岭以东、黑龙江以南、蓟辽边外地方。三部中的鞑靼是元朝皇帝嫡裔所在地,兀良哈是成吉思汗之弟的后裔、故元辽王等的领地,那么瓦刺的渊源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2.
清代李超孙在其《诗氏族考》中云:“以《诗》之为经,草木虫鱼则有疏,名物则有解,地理则有考”。地理之考就是指王应麟(1223-1296)的《诗地理考》。王应麟之前,《诗》地理学的研究均未成专著。《诗地理考》首开其例,从地名、山川、疆域及风俗各个方面研究《诗》中地理。其书前列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多认为"兀"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作远指代词,但山西河曲方言中的"兀"却并非如此。本文主要就河曲方言中的"兀""兀今"进行分析,认为"兀"还可作介词和词缀。  相似文献   

14.
谢国桢先生是开晚明史研究先河的卓有成就的史学大家。但多年以来,人们往往视国桢先生为史料学的名家。这固然由于国桢先生著有如《晚明史籍考》、《明代社会经济史料汇编》、《明清笔记谈丛》及《江浙访书记》等较有影响之考述史籍的著作,更主要的还在于对国桢先生生平治学缺乏了解。国桢先生二三十年代从师梁启超先生,梁先生为中国新史学开山鼻祖。国桢先生史学研究处女之作《明季奴变考》,即以社会史角度对明代江南奴仆进行阶级分析的开创性的研究,实为新史学之代表作,其后复有《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清初东北流人考》,均属全新角度之开创性研究成果。其后期的部分著述,为符合阶级斗争史观的潮流,失去了原有的学术特点与学术深度,与其生平治学的旨趣相去甚远,故而突出了其史籍考述方面的成果,造成学界对于国桢先生治史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察哈尔正黄旗苏木考录》记载,喀喇沁苏木位于正黄旗东南角营子川一带(现乌兰察布市兴和县银子川,银子川同营子川,下同)。《兴和县文史资料》(第三辑)载录:"乾隆52年,从北京来了69户立有军功的喀喇沁旗人,他们奉了乾隆皇帝的圣旨在银子川故地收租,把原先是荒区的银子川开辟为农田"。《原察哈尔正黄旗喀喇沁蒙古溯源》文中描述原察哈尔正黄旗喀喇沁蒙古人一部分来源于善于养马的"民人",一部分来源于立有军功的"旗人"。笔者根据此三部内容,进一步探求真实的原察哈尔正黄旗喀喇沁苏木兀良哈氏族源,终于理清了喀喇沁部的前世今生,也最终理清了原察哈尔正黄旗喀喇沁苏木蒙古人的前世今生,兀良哈氏族与察哈尔部荣辱兴衰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6.
焦循的《毛诗地理释》为继王应麟《诗地理考》之后一部重要的《诗经》地理学著作,在所引释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阐明,对文献中相关记载存在异说之处加以考辨,指正文献中记载的错误,又存异说以备考,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考《诗》地理所用的诸多方法,坚持实地考察法,研究为文之法,归纳通例之法,援史证《诗》法等,也可为后世所借鉴,特别是其流露出来的治《诗》思想,崇古但不唯古,注重文献的可靠性,深得经解之要,为后之治《诗》者所推崇。  相似文献   

17.
陈坚刚 《教学月刊》2002,(12):59-60
“3 综合”模式的科综合《考试说明》指出:考虑中学教学实际情况,地理部分只考必修的内容;同时又强调命题时遵循现行普通高中相关学科《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综观现行中学地理教材,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教学为主,重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明代张自烈所著《正字通》,上承《字汇》下启《康熙字典》,在文字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对《正字通》的研究主要有版本的源流考述、作者考、内容研究、与其他大型字书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罗曼 《宜宾学院学报》2011,11(2):89-91,112
《隋代墓志铭汇考》是研究隋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但其释文仍有疏漏之处,主要有文字可识而未释、文字误释等。  相似文献   

20.
"可"字的研究学界早已十分透彻,但对信阳话中"可"的特殊用法研究不多,信阳话中"可+VP"、"可+adj"的用法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在语义、语用等方面都有差异,反映了方言在地理空间的差异所引发的分化分流,也深刻揭示了不同方言在语言接触中的渗透和叠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