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朱承才 《中学理科》2005,(10):66-66
陶行知先生主张:手脑一块儿干是创造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的目的,“教学中都以做为中心”.我根据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在化学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2.
语感是语文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具有重要意义。著名语感专家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非问不明”。古代思想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因此,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而且更要关注“问”的另一半——学生的提问。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两次听特级教师孙双金先生上课,收益颇多。这两堂课,孙老师都很重视学生质疑,在引导释疑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显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下面对孙老师的课进行一个“扫描”,供老师们学习借鉴。一、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明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正如古人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但回到实践中,老师们大多不敢让学生提问,一些人虽然也让学生问了,但问归问,教归教,忽视指导,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质疑…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巴尔扎克也说过:“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创新来源于问题,只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创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首要的工作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6.
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一天深夜.看到实验室亮着灯.就推门进去.看见一个学生在那里.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当他得知学生从早到晚都在工作时.很不满意地反问:“那你什么时间思考问题呢?”无独有偶.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张泽先生在谈到课程改革时曾说过:“是什么制约了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是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几乎是各科教师所公认的。然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祖国五千多年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泳.却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好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理解就是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早已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丰富的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一个人进行言语交际的基本前提。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练习最要紧的是练习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摘要: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小学英语的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老一辈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知名老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强调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凭借课文这个例子.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教师在课堂上要是能善于把握.有机设计片段训练.就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当今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却应在共性的基础上而有所差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已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的情况表明,中学生数学能力低下问题已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因势利导,克服盲目性。 一、课前预习:重视教材.咬文嚼字,在“模糊语言”中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知识是现成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会学”则是人人终生受用的资本,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会学呢?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作水平是体现学生语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作创新可以说是语创新的重头戏。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的。作创新应该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严华银先生说:“在写作中,能写出富有新意的章,也就是有创新能力——否则,连作家也成了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人了。”学生在作中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发挥了自身的想像能力,那么,便是有创新。  相似文献   

16.
张建淮 《考试周刊》2011,(64):80-81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步一步深入.改变传统的单纯性传授知识。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已逐步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一、培养兴趣,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相似文献   

17.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的才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才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18.
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因此,在教学中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高莹  王欣 《生物学教学》2003,28(11):16-17
1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授人以鱼 ,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学习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三大有机物在人体内的消化部位时 ,经教师点拨 ,有的学生就总结为 :“淀粉消化口小肠 ,蛋白消化胃小肠 ,脂肪消化仅小肠。”而在学习人类传染病的种类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常见的一些传染病作如下归类 :①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白喉百日咳、…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是每个数学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大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四点做法。一、创设情境,启发创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创造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提问,让他们在喜闻乐见的事、物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运用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