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对青岛市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现状调研的结果表明:当前关于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包括人身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基本权益的保障是农民工享受的社会保障中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障和其本人及后代发展保障两项权利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近期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对此,建议在消除歧视观念,保障人身权益和经济权益、劳动报酬权、政治权利、文化权益的实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城乡二元化结构下,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农民工及农民工权益问题。农民工的人身权利、劳动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等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要通过立法、司法、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措施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是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产物,有着其特殊性,由于我国体制转轨过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此期间农民工的权利保障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从制度建设、立法工作和政治操作层面提出一些对策,为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由先赋性身份不平等所造成的政治权利不平等,是农民工阶层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今,农民工阶层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的制度化渠道几乎没有,其维权诉求大多以个体抗争或集体行动的非制度化方式来表达。但农民工阶层已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是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且不断恶化,促成其逐渐觉醒的政治诉求;二是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日益表现出政治参与扩大需求。经验事实表明,农民工阶层未来政治权利诉求的指向,一方面是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制度平等正义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财富分配公平与分配正义问题,这种变化与中国政治发展紧密相关。中国农民工阶层是一个历史现象,其未来发展走向或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消极力量,或成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力量。这取决于能否赋予农民工阶层以平等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利以及政治参与的法治化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经加入了25个国际人权公约,特别是批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以及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国际人权公约在我国具体实施问题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机关和用人单位的漠视,我国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以及子女的受教育权等权利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为此,有关政府机关必须重视我国农民工权利的保护,切实履行国际人权公约的义务及其法定职责。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学校入学条件的限制以及学校教师和家长等方面的原因,城市中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是纳税人应有的权力,是公民应享受的权利,作为政府和社会,必须相互配合,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社会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针对如何保障农民工社会权利实现的问题,学术界大多从制度(经济、社会、法律)、社会政策等影响农民工的外部因素来探讨.本文以社会工作为视角,以"增权"理论为支撑,试图将"个体主动模式"的增权与"外力推动模式"的增权相结合,从提高农民工自身能力的角度和改善外部政策环境两方面来保障农民工社会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代名词。目前农民工是个特殊、庞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的权利意识还普遍较弱、权利现状也不太乐观。其原因既有农民工自身因素,也有社会、文化等层面的因素。提高农民工权利意识的对策:一是农民工应提高自身素质,自立、自强,走自我发展之路,全面发展之路;二是国家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加强法制与政策对农民工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群体.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工数量逐步增加.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庞大群体的权益难以得到全面保障,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保障权利以及教育文化权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犯,因此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逐步提上日程.而影响其权益的市场性因素不容忽视,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转型、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的政治权利保障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热门话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缺失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为研究和解决农民工政治权利缺失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与市民通婚意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婚意愿是检验群体关系及社会距离状况敏感化的变量。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在通婚意愿上,表现出非常大的社会距离。大部分农民工不愿意与城市人谈恋爱和结婚,大部分城市市民对子女与农民工谈恋爱或结婚表示出强烈的不赞成态度。究其原因,制度歧视和文化差异是深层次的原因,而经济地位悬殊、空间隔离、偏见歧视态度、缺乏交往机会是影响通婚意愿和产生巨大社会距离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和城市社会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处于底层地位,与城市居民的关系不够亲密和融洽,城市居民身份意识非常淡薄,尚未融入城市社会。“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城市的社会歧视、各种正式组织对农民工的关注和容纳不够、农民工社会网络关系的匮乏及自身的局限性是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应该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清除并杜绝任何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和排斥性政策与做法,将农民工纳入其居住的社区和所在地区的工会组织中,实现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由内聚式团体网络向开放式团体网络的转变,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13.
后危机时期的民工荒,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农民工就业观念的变化,但主要还是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护造成的。解决民工荒,要从大处和长远着眼,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社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加以引导,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合力。同时,民工荒的出现,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14.
公民是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共事务的权利的人:这是公民定义。公民应该是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能力的人:这是公民身份或公民资格。一方面,根据政治权利的平等原则,每个国民都应该享有政治权利,都应该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的政治权利;另一方面,根据人作为政治动物之本性,每个国民都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的政治能力:实在的或是潜在的。因此,每个国民便都应该具有公民资格,都应该成为公民,都应该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对于那些不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能力,而仅仅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的潜能的国民,政府负有通过公民教育而使这些国民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能力的责任:保障每个国民的政治潜能得到实现乃是国家的义务和国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权益保护已成为转型期中国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推进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做到:转变城市本位的管理理念,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加快立法进程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简化农民工权利救济程序;严格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权益;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以及认识不到位,阻碍了现阶段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同时,当前建立这一制度也已具备了有利的政治背景、政策支持、宝贵的现实机遇、一定的经济条件和可靠的技术条件.要通过外部环境的优化来克服障碍,充分发挥有利条件,才能真正建立起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应该覆盖的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城市中存在大量的农民工,由于他们的农民身份,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权利,但他们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为非农职业者,他们同样面临城市职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国家有义务将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意义重大,却存在一些障碍性因素,但只要转变观念,深化制度改革,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是绝对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滞后是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及速度的主要障碍,而市民化的高昂成本又是其进程滞后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农民工市民化内涵和成本分析,构建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函数及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矩阵,得到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的最优均衡解。研究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共同分担市民化的公共成本。中央政府采取鼓励策略,加大一般公共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相应配合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作为农民工市民化主体和受益者的企业和个人,主要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非公共成本,企业应通过建立"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的管理制度,分担农民工的私人成本,进而提升农民工个人的市民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城市农民工的住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农民工长期工作在城市,从事各种职业,技术水平也高低不同。但是,他们的居住条件却惊人类似,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住房设施简陋、环境差,同质性强,居住模式以集体居住为主,居住伙伴多为同伴民工,家庭形式居住的农民工只占23.3%。尽管居住方面处于绝对剥夺状态,农民工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仍然表现出中度的满意水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他们选择的参照群体为同类民工,而且认同当前的市场分配逻辑。但是当结果公平分配原则被他们更多认知的时候,他们的相对剥夺感会极大提升,由此产生的后果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