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曹玉兰 《学语文》2010,(6):15-16,45
研读《论语》课程,是高中语文选修系列5“文化论著选读”中的一个模块,我校将此模块作为自主开发的校本模块课程,同耐作为选修中的必选。作为新课标下自主开发的模块课程。除课程目标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课程内容的确立与课型的设计。现作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今后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基本取向。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千人一面”的局限,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是极具人文性的课程,各地各学校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语文课程资源,有利于通过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突出自身的特色。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晨子 《现代语文》2009,(5):152-153
一、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而提出的,它要求以学校为实施地点而进行课程的开发。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各类文件的相继颁布,从政策层面上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证,同时也向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对课程的多样化需求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推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寻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合理利用传统优势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奠定国民精神的“根底”;开发形式多样的语文校本课程,满足学习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努力创设和谐发展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时间与制度保障,让课程充满生命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规范的校本课程建设要形成一批课程文件,其中主要有《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这些校本课程的文件不仅有助于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规范课程研发程序,还有助于引导教师设计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期间,校长应该重视课程文件的撰写。  相似文献   

6.
一、课程文件及其类型 规范的校本课程建设要形成一批课程文件,其中主要有《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  相似文献   

7.
农村初中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意在激发师生课程开发创造性。秉承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以《我们眼中的童坊刻纸龙灯》校本课程编撰为轴心,我们努力开创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相似文献   

8.
《文化论著研读》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加强文化论著阅读有利于传承优秀文化的生命,同时也是一条对学生进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课程整合中的大语文观和文化大背景中的语文能力同样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语文的语言文化本质。提高开发《文化论著研读》校本课程的自觉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选修课程”中也提出要开设“文化论著研读”,因此,进行高中语文《文化论著研读》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一、课程文件及其类型规范的校本课程建设要形成一批课程文件,其中主要有《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是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的一般性规定,是用来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需要评估、  相似文献   

10.
小学《理财与生活》校本课程是针对我校小学生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理财意识、理财能力和良好理财品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形成和实现个体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经过近几年的《理财与生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取得了富有成效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提出了“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学会理财,在理财与反思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理财教育理念;设置理财课进行实施。《理财与生活》校本课程成为我校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制出了《理财与生活》校本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等课程产品;构建了《理财与生活》校本课程开发、使用与评价的有效操作体系;构建了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模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品读“红楼”》校本课程是基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在学校课程改革体系指导下,联系高中学生现状,从学校“学习研究能力”类课程中开发出来的一门课程。本文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背景、目标设置、内容设置、教学设计、学业评价五方面阐述了《品读“红楼”》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据此,我校在开发校本语文课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一、补充型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阅读、品评、摘抄,让学生书山学海尽畅游。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方面提出了“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对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为此,我们加强了补充型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重视…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反映了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笔者从弥补初中历史教材“女性无史”的缺陷及培养初中学生的女性意识和人文情怀角度出发,面向初二年级学生开设了《中国近代女性史》的校本课程,对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探索。通过具体的实践,总结一定的规律,希望能为其他学校进行同类型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  相似文献   

14.
<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课程资源作为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应高度重视,开设与之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我校已开发了较为完整且跨学科的“解读‘东坡文化’的学科钥匙”校本课程群。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课程标准,我校尝试设计开发了“茶文化与地理”校本课程。一、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地理学是生活化较强的学科,  相似文献   

15.
在“双减”背景和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语境下,开发与实施一门富有语文内涵和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诗词意象探究课程”就是一次有力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成效”三个方面对其加以介绍,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提供必要的参考价值和凭借。  相似文献   

16.
一、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僵化,人文关怀缺失,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这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综合素质低,缺少创新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订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学校不但是新课程的执行者,还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管理者。学校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开发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依托。"[1]  相似文献   

17.
重智轻情的现象在我国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由此,开发与实施优质的语文校本情感课程显得十分必要。从理论意义上来说,语文校本情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丰富了我国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理论;从实践意义上来说,语文校本情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语文校本情感课程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确立优质的语文校本情感课程目标;建构语文校本情感课程的结构框架体系;采用"地道"的情感学习方法;注重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皮丕琴 《湖南教育》2003,(20):34-34
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这是开发的起点。 2002年9月,我们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根据我校的实际,开发了“快乐体育”的校本课程,学校按学生年龄段分别开设了“体育游艺”“快乐体操”“快乐球艺” 等课程,并形成系列,作为一至六年级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9.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兴领域,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上,一是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语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前者注重开发的结果,后者注重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和重建。国外研究的热点则集中到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上。  相似文献   

20.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中也提出:“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园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组成部分已被规定在高中阶段的任意选修课中,而且必须获得至少6学分方能毕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更有了质量和效益上的新高度,对于所有高中学校来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