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连”一分为二,“连1”表示“可数有界”义;“连2”表示“不可数无界”义。“连连l”来源于“连1”,“连连2”来源于“连2”的重叠和“涟涟”的语义感染。“连”、“涟”之间以及“连连”、“涟涟”之间分别发生了两个层面的语义感染,因此词汇呈现复杂的面貌。“连连”的“短时高频”义从本质上看通过“连”与“涟”的借用,最终与“涟”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2.
“人文素质”的教育形态及其知识生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丹尼尔·贝尔的“文化”规定出发,可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由“生命过程”、“解释系统”、“生存困境”、“努力”四个要素构成。由此演绎出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三个命题和结论:“文化”是“生命过程”“对付”“生存困境”的“解释系统”; 文化的“解释系统”是“生命过程”“对付”“生存困境”的“意义世界”,“人文素质”的真谛,是创造“意义世界”,并以此现实地超越“生存困境”的资质与能力;“解释系统”的基本结构, “意义世界”的知识形态,“人文素质”的教育体系,就是心理、法理、伦理、艺理、哲理“五理”一体的知识生态,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生态,才是“人文素质”及其教育的内核。  相似文献   

3.
影响陶渊明人生道路与艺术境界的因素,除了社会环境的外因,还有“质性自然”的个性、求“静”的心态、性情之“趣”、生活之“娱”,其中“真”为最根本特性。因此,他在“养气”、“养志”中,以“屡空”的形式,“守拙”“固穷节”,坚守自己的“素抱”。在不“违己”中,“称心”、“称情”地求得人生之“谐”,践履作为人生最高准则的“道”并臻于“善”。以“达士”“逃禄而归耕”的醒世自觉,以“耕隐”生活方式,唱着“田园牧歌”走向人生之“归”,并以“自然的诗化”创设了“诗化的自然”,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好V”分为4种:表“V起来使人满意”的“好V”,如“好看”;表“V起来容易”的“好V”,如“好办”;表“(施事)喜欢做某种动作行为”的“好V”,如“好学”;表“某种情况经常发生”的“好V”,如“好晕车”。前两种“好V”的“好”念上声,后两种“好V”的“好”念去声。念上声的“好V”有否定形式“不好V”和反义形式“难V”。在否定强度等级上“难V”是强项,“不好V”是弱项,前者在语义上衍推后者,反之不然。由于受“礼貌原则”的支配,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经常用“不好V”来表达“难V”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或”即“常常”、“往往”,“必以情”即“必以诚”,“用”当解作“因为”、“由于”,“执辔”即“拉着马缰绳”,“弗之怠”即“不懈怠 ,之 ,结构助词 ,无实义”,“清角吹寒”当释为“凄清的号角吹来寒意”,“中庶子”即“君王的家臣”,“封”即“筑土为坛以祭天”,“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情怀而并非叹老嗟卑的牢骚 ,“夺”当释为“改变”,“与”即“赞成、同意”。  相似文献   

6.
“冫”是一个部首,现在的“冫”表示着各种不同的意义,有十种情况。“冫”是“冰”,以“冰”为形符的字都和“冰冻、寒冷”有关;“冫”是“冰”,但是“冰”是作声符;“冫”不是“两点水”,而是“二”;“冫”是“氵(水)”的省略,成为真正的“两点水”;由于引申的原因,“三点水”演变成了“两点冰”;因为字义是“减少”,所以将“三点水”减成“两点水”;字义和“冰”相似,而因此以“冫”为形符;因为“避讳”,“三点水”不得不变成“两点水”;因为避祸,把“氵”改成“冫”;因为汉字简化而被归入“冫”部。  相似文献   

7.
纪旭 《历史学习》2007,(10):15-16
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和方位词相关的概念,如“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左派”“右派”“左倾”“右倾”“左翼”“东方”“西方”“西学东渐”“东西冷战”“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等等,这些概念看似方位概念,实际上主要是政治概念。以下试作简要解释。  相似文献   

8.
战国简帛著录书和工具书中,常用“耒”“力”“■”等作为楚简“耕”字中“争”形构件的隶定字。通过考察这些构形的演变序列,可以发现“耒”和“力”两个构件不存在通用的情况,构形中的“力”与“争”因“爪”形的增减成为同形构件。楚简“耕”字的右旁应隶作“争”,省“爪”的“争”形可隶作“力”;以“力”为偏旁的字形中,虽有部分累增“爪”符之“力”与“争”同形,因其赘加的“爪”是羡符,则不应隶作“■”或“争”,当依旧隶作“力”。通过对楚简“耕”字隶定标准的研究,可见新时期出土文献整理工作应当进一步完善规范统一的隶定标准。  相似文献   

9.
房产类契约涉及房产的计量情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常用不同的房产类量词。福建畲族文书契约房产类量词主要有“间”“?”“橺”“堵”“植”“透”“所”“座”“号”“位”“栋”“块”“爿”“撇”“僻”“进”“扇”等,经考证,“间”“?”“橺”“堵”“植”是表示房屋局部的量词,犹“间”,但它们出现的地域有差异;“透”“所”“座”“号”“位”“栋”“块”是表示房屋整体的量词,犹“座、幢”;“透”除用于房屋整体,还可用于表示房屋局部;“爿”是表示半的量词;“撇”“僻”是表示附属建筑的量词;“进”“扇”是间接表示房屋的量词。房产类量词考释,可以反映契约的地域性、复杂性,也有助于补充词典释义和促进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俶真训》部分语辞的解释值得商榷:“炊以炉炭”当作“烧以炉炭”,“时丽”犹言“一过”,“一龙一蛇”犹言“或龙或蛇”,“碎脑”当为“碎胫”之误,“断”为“沟中之断”,“徙倚”义为“徘徊”,“汗漫”与“溷澖”义同,“土汩之”当从《太平御览》作“沙土汩之”,“人性”间夺一“之”字,“白”当训“光”、“明”,“趋行”非“越行”之误。  相似文献   

11.
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是由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结合范式及其相配套的研究取径或方法,量的研究属于"实证主义"的范式,质的研究主要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而"行动研究"则属于"批判理论"的范式。从研究的价值导向来看,"实证主义"及其量的研究和"解释主义"及其质的研究都可以归于"学术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真",了解和理解事情"是什么";而"批判理论"及其行动研究则归于"实践导向",其主要目的是"求善"、"求美",探讨并推进"应该是什么"。"定性研究"同时具有"思辨的"和"解释的"特征,"质的研究"则同时具有"解释的"和"实征的"的特征。量的研究既是"实征的",也是"实证的";而质的研究在研究的形态上是"实征的",但其哲学基础不是"实证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逐步转型,教师应该建构适应转型的新教学思维,从知识传递式教学思维转向知识建构式学习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建构新思维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程思维: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导";内涵思维:从"知识教授"到"问题学习";模式思维:从流程式的传递型模式到内涵式的建构型模式;方法思维:从"讲授教学法"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学习思维: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角色思维:从"接受者"到"体验者";方式思维:从"单打独斗式学习"到"团队合作式学习";生态思维: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复习思维:从"线性复习"到"回归复习";期望思维:从"感知学习"到"理解学习"。  相似文献   

13.
"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相似文献   

14.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全民-全纳-全人:"穷人经济学"的中国高职教育新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穷人经济学”的“亲民”的治国方略正可打造“亲民”的中国高职教育。建立并完善从全民到全纳再到全人的“三全”教育新体系,勾勒就业教育、创新教育到创富教育的清晰线条,实现从“技术人”到“社会人”、从“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的根本转变,是中国高职教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成长取向。  相似文献   

16.
集数据论、工具论和方法论于一体的大数据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塑了师生的"教"与"学",促使教学范式从"基于经验"向"数据驱动"转型:教学内容从"学科知识"进阶"个体智慧";教学方法从"规范讲授"迈入"具身体验";教学评价从"观察判决"转向"证据评估"。"数据驱动"型教学的运行机制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和教学内容等围绕教学大数据所进行的多边互动。要推进"数据驱动"型教学的实现,教师需坚守"教育性"数据本真、养成"整全性"数据素养、建设"专业性"数据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知"是贯穿于儒道佛学说中的核心观念,与"智"通用,若不受妄念干扰,便是"般若"智慧。"知"是生命本体的根本表现形式,故简称为"本知论",即智慧学说。《论语》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能知"和"被知"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三种境界的关系、从"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的"生知"与"学知"的关系、从"知"与"仁""义""礼"诸观念的关系,对"本知论"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在最具体的事物中"致良知",观"天意",是《论语》的根本特征,正是这一特征,决定它比佛道更能引导人们入中国生命观之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对“旧读”和“古音”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模糊,并导致了用汉语拼音拼注“旧读”的错误做法和“古音可读”的错误观点,因而有.必要从“旧读”的来源、字(辞)书对“旧读”的处理以及古音的拟音的实质等方面来分析“旧读”和“古音”,并从语音规范的角度探索出对待“旧读”和“古音”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中的三个词语:“检厉”、“貉子”、“娑”,可作进一步考证。“检厉”一词,诸家释义不够准确,且字义不落实,应从字义上作探求,特别是对“检”字的解析。“貉子”、“娑”两词,则可以方言为证,增添新的印证材料。此外,由“检厉”而涉及“行检”、“检节”、“检括”等词,由“娑”推及“数”,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