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隐喻是构建概念系统的有效工具,为人们理解抽象的经济语篇提供了简洁、形象和生动的思维方式。经济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旅行隐喻、战争隐喻和动物隐喻。中英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映射模式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两者都体现了隐喻的体验性本质,即人们通过源于客观世界的具体的人体经验来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从外在形式看,概念隐喻存在于词汇、句子层面,语言中的隐喻表达不过是庞大概念隐喻体系的表层表现;从内在结构而言,隐喻是单向的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根植于人类的身体构造、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隐喻也适用于语篇层面的研究,它对篇章的衔接和连贯起着重要作用,是语篇组织的重要机制。文学语篇的组织来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隐喻在文学语篇中有重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围城》中的隐喻丰富多彩而又独树一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语料。  相似文献   

3.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人们通过一个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概念,使不同概念相互联系的方式或机制。隐喻的本质是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结构映射,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语义特征,因此隐喻研究不能停留在词汇层和句法层,还应该从语篇层面来研究。在语篇层面上,隐喻可以通过其框架功能有效构建语篇连贯。  相似文献   

4.
随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视角对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探讨了从源语到目的语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归化映射和映射移植三种主要翻译方法。适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文读者正确理解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文化内涵,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5.
隐喻在经济语篇中广泛使用,它是人们对经济现象的一种认知模式。这些隐喻植根于人们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受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存在差异。了解隐喻,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概念隐喻是人们认识和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工具。经济语篇中方位隐喻的广泛使用能形象地描述相对抽象的经济运行与发展,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研究以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选取经济类主流报刊的经济语篇为语料,分别从语义角度总结出"上、下"方位隐喻的四种结构类型,并进一步将其归纳为十种隐喻映射类型,从物理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两方面进行认知解读,探求汉语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7.
商务语篇的理解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这些抽象概念往往都可通过概念隐喻来再现。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总结归纳出英语商务语篇中的三大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植根于人们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人们依据熟悉的概念构建抽象概念。对隐喻的研究有助于加强英语学习者在阅读商务类文章时的隐喻意识。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语言高度隐喻化的特征使隐喻成为经济语篇极为重要的语言组成部分。本文从隐喻理论的角度对两则经济语篇进行分析,探讨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构建功能。结果表明隐喻是一种有效的语篇策略。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赋予了经济语篇在概念层面和语义层面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9.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法隐喻产生于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的重新匹配,是对经验的重新识解,也是人们识解经验的重要语义资源。科技语篇是人们对常识的重新识解和重构的语篇,语法隐喻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内,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方面探讨科技语篇中的语法隐喻作用,从而发现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的特点及语法隐喻和科技语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与隐喻思维是外部表现形式和内在思维过程的关系。隐喻性表达在形成和理解过程中都依赖隐喻思维。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的词汇层面,而且存在于其语法层面。在语法层面上包括与一致式不同的隐喻式表达,在语篇层面上涉及概念隐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隐喻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较深奥知识、理解较抽象意义、深入系统地掌握英语语言。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的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关系的转化,在语篇中大量存在着语法隐喻现象.对语法隐喻的两种主要形式-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济的发展引起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对当代认知理论的广泛关注,他们把研究延伸到了经济方面。经济语篇中不同的隐喻表达主要由以下五个概念隐喻引申而来:经济是旅程、经济是战争、经济是游戏、经济是机器以及经济是有机体。本文主要对英汉有机体隐喻的一个分支展开深入的调查和对比研究:经济是人。通过对比研究,旨在指出英汉"经济是人"有机体隐喻的异同,揭示导致这一异同的原因:认知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具有概念性、系统性、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系统性和概念性使概念隐喻成为确保语篇连贯的基础;而概念隐喻所支配的一系列语言表达式又构成词汇衔接。将概念隐喻理论引入大学英语的语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概念隐喻的认识,还能帮助学生克服对篇章结构的机械掌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隐喻的话语动态框架和积极话语分析为基础确立了积极隐喻分析的方法,主要步骤包括识别隐喻、发现隐喻使用的系统性、揭示隐喻使用的作用。通过对《同在蓝天下——怎么看教育公平》一文进行的积极隐喻分析,本文发现:1)在语言使用层面关于“(义务)教育发展”的系统隐喻较多;2)在认知模式层面体现的隐喻脚本为“(义务)教育发展是旅行”;3)隐喻使用的作用主要在于解释、说服、移情,即向读者解释如何消除教育不公现象,说服读者正确看待(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教育不公现象,最终达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识和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主要探讨了《孟子》中关于“政治主张”、“亲民浓情”和“个人修养”等核心内容的三个主要隐喻的哲学内涵、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以及认知机制,以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语料探寻认知隐喻观的共性。  相似文献   

16.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energy varies widely in scientific and colloquial discourse. Teasing apart the different connotations of the term can be especially challenging for non-science majors. In this stud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ak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general science course (n?=?49) were asked to explain the role of energy in five contexts: radiation, transportation, generating electricity, earthquakes, and the big bang theory. The responses were qualitatively analyz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his study presents evidence that non-science major students spontaneously use metaphorical language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of energy previously identified in the discourse of students in introductory physics, biology, and chemistry courses. Furthermore, most students used multiple coherent metaphors to explain the role of energy in these complex topics. This demonstrates that these conceptual metaphors for energy have broader applicability than just traditional scientific contexts. Implications for this work as a formative assessment tool in instruction will also b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普遍存在的,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工具。语言中遍布的隐喻表达是由于人类概念系统中存在着概念隐喻,但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是否相同需要跨文化的研究。语料表明在英汉中都存在"人是物体"这个概念隐喻,而对比由此衍生出来的隐喻表达,可以为概念隐喻提供跨文化方面的依据,并为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这对语言的教与学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按照Lakoff和Johnson关于隐喻的分类.运用大量的英汉语语料对英汉语概念隐喻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英汉概念隐喻在结构隐喻体系、本体隐喻体系以及空间隐喻体系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民族文化对隐喻的理解和构建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比较理论认为,隐喻理解始于辨认其中的比较,然後按本义比较方式理解。Glucksberg和Keysar(1990)提出,隐喻是范畴包容性断言,本体被归于一个用喻体命名的临时范畴。本文举证支持了这一模型。另一问题涉及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Gibbs(1992)坚持认为,隐喻是长时记忆中的概念映射的实现,隐喻理解利用概念隐喻。范畴包容模型认为,隐喻理解无需调用概念隐喻。本文论证,概念隐喻是在隐喻理解後被认识的,其作用是解释隐喻的系统性。结论:比较过程和概念隐喻在隐喻理解申没有被使用。隐喻理解是一种范畴化过程,把本体归于一个喻体代表的上级范畴,井把喻体的特性赋予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