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社会角色变迁对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在由"单位人"到"社会人"、由传统的"传道者"到"引导者"转变过程中存在角色冲突;对大学生而言,大众化教育瓦解了他们身上的精英文化标签,信息化社会改变了原有的知识传播途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社会角色的变迁影响着高校的师生关系.增强角色适应,坚守终极价值,搭建师生关系互动平台就成为当前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正视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目的是有针对性地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陈树湘 《文教资料》2012,(23):130-131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让人们对人际传播有了更美好的期待。但是,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除了技术手段、传播双方的传播能力与主观意愿之外,人际传播的外在生态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师生关系显然受到其所在生态的影响。一个健康绿色的传播生态将会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师生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试论走向对话的高校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秋鸽  刘建林 《文教资料》2009,(10):198-199
人与人之间需要对话.而高校师生之间更需要心灵时话.改变以往"独白"的师生交往方式,以真诚的对话来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的功利化、淡漠化、过激化等问题,使教育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本文试图把哲学上的"对话"理论引入高校师生关系,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师生关系、互为主体性的师生关系、共生性师生关系、开放性师生关系,以解决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电子科技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技术的升级,以及无线通信网络的日新月异,数字信息科学逐渐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思想,世界已逐渐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视域下,提升信息产业意识已成为当前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必备素养.此文以新媒体与信息素养的概述为研究目标,分析新媒体对高校班王任工作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在研究新媒体视域下,更快提升高校班主任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6.
目前新媒体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改变着了人的生存方式,也深刻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思政教育的舆论导向、教育模式及文化环境等都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实际难题与挑战;同时新媒体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带来了机遇,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因此,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工作;利用新媒体构建各种思政平台;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尤为突出的是全面影响了当代青年的思维模式,这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背景下,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规律,注重坚定政治立场、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媒介素养、创新表达形式、优化话语内容、...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新媒体逐渐走进大学校园,改变了高校传统宣传的格局.高校作为宣传先进思想文化的平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发动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宣传成效影响重大,而高校宣传是否全面有效则取决于影响高校宣传工作的各个因素.着重分析影响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宣传工作成效的因素,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影响程度的量化评价并排序,探究影响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宣传成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校校园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网络新媒体为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原有的意识习惯,塑造和培养着新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紧紧结合网络新媒体载体的特点,同时联系绍兴文理学院实际,通过实践研究,就网络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和应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环境及技术更新和发展,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影响着大学生的语言和行为方式,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不断创新途径、拓展阵地,主动加强与各级网络管理部门的联系,做好舆情处置工作,加强对校内师生的正面教育引导,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不少高校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值得人们深切关注的师生关系隔膜问题;文章在提出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师生关系隔膜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阐述了师生关系隔膜的原因,提出了化解师生关系隔膜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新媒体正在日益影响和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给当代高校团学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困难与挑战。高校团学工作者应立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和途径,将新媒体作为有效的应用载体,提高团学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论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正视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目的是有针对性地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的内涵、传播特征以及对高校危机管理的影响,针对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对策:提高危机管理意识,普及新媒体素质教育;构建网络舆情动态监测机制,搭建高校危机管理信息平台;注重高校危机管理信息公开,维护知情者权益。  相似文献   

15.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中的基本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当前的高校师生关系因为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师生关系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迁。从教育管理、教师自身发展以及方式方法上面进行探究,寻求优化高校师生关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空间得以拓展,话语交流方式得以创新;同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遇到许多现实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把握话语主导权,形成多彩的话语系统、加强对话交流,创设平等的话语方式、增强话语时效、拓展话语的时代内容、实现教学话语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7.
当前,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媒体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作用:新媒体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学;新媒体让大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德育学习。指出了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问题:高校需要控制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新媒体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提出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技术优势,加强德育教育的功能;建立新媒体作为载体的德育教育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因此,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想的重要舞台.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到各行各业的重要新生事物.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实效性的问题,如何解决正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本文主要介绍新媒体的概念,然后讲述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的影响,最后对高校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9.
刍议当代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现的冲击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高校师生关系趋紧.结合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应共同努力,着力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校新媒体传播主体无限增多,给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高校新媒体亟需整合并有效运用。但在其整合与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些高校对新媒体整合与运用认识不足;整合与运用中新媒体技术含量有待提升;对发动师生整合及运用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中年轻群体对新媒体整合与运用缺乏积极性等。今后应该积极优化高校新媒体整合与运用的环境,健全新媒体整合与运用的机制,多方面整合新媒体资源,强化新媒体整合与运用管理平台,建立新媒体整合与运用监测预警系统,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整合与运用在高校中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