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活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和解放后在公民法治意识的建设和树立方面分析,中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受几千年封建法律文化的影响极深.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今天公民能守法但不懂用法,能履行义务却不会行使权利,成为法律被动的、消极的遵守者和承受者,这必然影响到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要消除这些影响,一方面必须要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对公民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灌输;另一方面必须重新树立现代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2.
法治文化包括法律制度、法律观念及法律行为,并注重体现法的价值追求及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是与人治相对立而存在的优秀法律文化类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在契合人类法治文化共性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框架内,普及法治文化观念、完善法治文化环境、树立法治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发力、自上而下的法律制度保障、多层面的法治载体建设,从而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并逐步沉淀为社会成员的法治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完善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体现,但是社会事物千变万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法律也不能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法律的制定应该是社会道德无法约束人们行为时出现的,就是所谓的“礼治君子,法治小人”。因此,我们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同时,还要完善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反腐倡廉要靠法治,这是我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根本在于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行政。目前,我国在依法行政的观念方面、立法方面和权力的制约监督方面离法治原则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切实提高全社会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大立法力度,健全行政法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5.
<正>法治教育是对公民进行基本法律知识、法律技能、法治思维、法治精神的宣传和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养、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促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建构法治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构建初中校本化法治教育体系,首先要研究建构适切初中生  相似文献   

6.
公民人权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尊重人权就是尊重法律,保护人权就是在捍卫法律。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作为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其他法律实施的最后的"保障法",已成为人权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赵作海案"所反映的我国部分司法机关刑讯逼供、程序违法、疑罪不从无等司法行为,侵犯了无辜公民的合法权益,给司法机关敲响了警钟。进一步完善司法制度,已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刻不容缓之事。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要求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法治国家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8.
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 《许昌学院学报》2003,22(6):118-119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适应现代社会环境保护之需要而产生的新型诉讼制度,在美国等西方法治国家已发育得相当成熟。它已经成为保护环境、维护公民环境权的重要制度保障,应当为我国所吸收和借鉴。要构建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应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其次要积极发展环保团体;最后需设立资助和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9.
理性求解中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及其改革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访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和维护公民民主政治权利的具体形式。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现行信访制度的缺陷已逐步显露出来,对法治和公民民主权利的维护已显力不从心。本文试图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中国信访制度面临的困境,并寻求其改革出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主法治。  相似文献   

10.
反腐败不能只强调人治这个因素,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法治,要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和完备的法律制度;加强监督,完善监督制度和监督体系;加强宣传。本文认为要杜绝腐败必须从人治和法治两方面入手,防微杜渐,把反腐败工作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高新技术产业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和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律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我国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风险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我国税收法律、法规体系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廉关系非常紧密,使孝廉文化深入人心并得以传承,但传统孝廉文化的继承离不开封建法律制度的支撑,即使是新时期的孝廉文化建设也应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法治环境中,立足于法治,才会走向成功.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孝廉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总体上看,还落后于孝廉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孝廉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更要注重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法治观念坚持法律至上。目前,影响人们法治观念形成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旧的法律观念的存在、立法的膨胀与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法律效益低下以及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等多种因素的结合。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将法治观念的培养同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强化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消融国家优位的理念,树立社会优位的理念,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普法教育,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内在信仰。为此,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伦理建设;在法律伦理价值观中要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法治理念,更要彰显中华民族固有的法律文化;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伦理价值观,真正做到立法为民、司法为民和执法为民;最后,要加强社会成员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世界法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一种潮流与趋势,一个国家要进行现代法治建设应根据本国国情将外来法与本土法结合起来,以本土法为基础对其进行分析、扬弃和改革。目前,我国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应将传统法律文化作为我国实现法治的根基。引进、借鉴外国法律制度,不断总结完善我国的经验,特别是西方法的主体意识、权利本位和尊重人权等方面,正是我国法律文化应该充实和改革的方面。同时。在移植外国法律制度时还应注重其理念的研究,否则就不能深刻领会该制度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法治建设的目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10年来,我国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弘扬法治精神,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要推进科学民主立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变迁要求法律文化变迁,小康社会应是法治社会,没有法治就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要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要健全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无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必须适应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法律观念转变和法律理论的创新,建立法治主义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8.
完善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离不开具体实施路径的建设。具体实施路径的提出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方向、实施举措以及风险规避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通过系统梳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所取得的各个阶段性成就,针对我国当前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过程中遇到的来自"源头"、"过程"、"结果"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制度建设所包含的刚柔特性,从而提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紧密联系源头建设、过程建设和结果建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路径设想。  相似文献   

19.
理性求解中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及其改革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访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和维护公民民主政治权利的具体形式。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现行的信访制度已经出现了困境,对法治和公民民主权利的维护已显力不从心。本文试图从理性的角度解读中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并寻求其改革出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主法治。  相似文献   

20.
建立法治国家,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渐进深入。尤其应重视诸如“法律体系欠完备、欠统一”、“缺乏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法律职业非专门化现象严重”、“监督机制不完善、配套协调性差”等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