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与相关产业的紧密结合,拓展了知识的领域,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岗位的变化。企业也迫切需要那种既通晓技术原理,又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技艺型、复合型人才。这样,社会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的需求大幅度的提高,已使原有的高等教育的规模与内涵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走出原有的框架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就当今高等教育而言,其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已不相适应,只有建立适合多规格人才脱颖而出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与相关产业的紧密结合,拓展了知识的领域,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岗位的变化。企业也迫切需要那种既通晓技术原理,又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技艺型、复合型人才。这样,社会对劳动的知识、技能水平的需求大幅度的提高,已使原有的高等教育的规模与内涵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走出原有的框架内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就当今高等教育而言,其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已不相适应,只有建立适合多规格人才脱颖而出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前提下,高校发展职业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似文献   

3.
学术资本主义作为大学组织回应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产物,正成为推动高等教育系统变革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学术资本主义的渗透下,大学组织在知识生产模式、国家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以及宣传策划和市场推广等方面面临着变化,高等教育系统也发生着变革与转型。  相似文献   

4.
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我国知识生产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学术环境也随之而变,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加强,由此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导师指导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此,需通过建立一套专属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有效培养模式,并形成与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方略、导师指导方式,从而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煤炭高等教育》2008,26(3):40-47
我国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不平衡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构建一个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县域高等教育体系,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突破自身局限、实现结构性嬗变的重要途径。发展县域高等教育是江苏省在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需求多样化发展现状下提出的。江苏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但仍然存在数量少、层次低等问题。尤其是在制度保障、政策规划、县域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结构优化方面,需要政府在政策和法规方面大力支持,以满足县域经济以及受教育者对科技、知识的要求,使发展县域高等教育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全球知识经济中的高等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国家的政府政策和学术工作都认同在世界范围的知识经济中,高等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与日俱增,高等教育和知识同时具有全球性、国家性和地方性的特点。高等教育由国家政府各个部门共同孕育,而且其模式受到社会投资方式的影响,跨境或者全球层面的高等教育活动逐渐增加,尤其是对于知识而言。通过研究变化中的全球高等教育图景。可以为政府和国家政策、大学发展战略及国际机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不平衡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构建一个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县域高等教育体系,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突破自身局限、实现结构性嬗变的重要途径.发展县域高等教育是江苏省在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需求多样化发展现状下提出的.江苏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但仍然存在数量少、层次低等问题.尤其是在制度保障、政策规划、县域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结构优化方面,需要政府在政策和法规方面大力支持,以满足县域经济以及受教育者对科技、知识的要求,使发展县域高等教育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不平衡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构建一个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县域高等教育体系,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突破自身局限、实现结构性嬗变的重要途径.发展县域高等教育是江苏省在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需求多样化发展现状下提出的.江苏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但仍然存在数量少、层次低等问题.尤其是在制度保障、政策规划、县域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结构优化方面,需要政府在政策和法规方面大力支持,以满足县域经济以及受教育者对科技、知识的要求,使发展县域高等教育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给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受到严峻挑战,促使传统的机制、运作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型服务模式的雏形已出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借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一、公共图书馆面临传统服务方式发展变化的挑战管理的自动化、文献的数字化、传输的网络化对公共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提出了挑战,如果不及时调整思路、采取措施,适应网络环境,那么,图书馆社会职…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移动互联网,知识分享社区的泛在知识传播,形成了面向泛在情境的个性化需求、面向长尾效应的多样化需求、面向问题解决的专业化需求、面向互动探究的最优化需求的新特点。研究泛在知识传播对提升知识分享社区的传播力、建构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我国大型知识分享社区"知乎"为研究对象,从用户、传播渠道、内容生产、互动与效果几个方面分析了泛在知识传播模式。研究发现,媒介化用户从"去中心化"重新出现了"新中心化",泛在传播中出现"沉浸传播"与"参与传播"的现象,内容生产为"用户内容生产"与"专业内容生产"相结合,在泛在知识传播中需要满足"个性化"与"集体性"的互动,用户在泛在知识传播中的获得感既有认知的需求满足、认知盈余分享后的满足,也有娱乐性的满足。  相似文献   

11.
加强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日益提高 ,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性也日显突出。通过加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来提升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决策能力 ,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了加强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职课程改革要求人们在放弃原有课程观、重新建构课程观的基础上,对课程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造。高职课程有自己的改革方式,"一刀切"式的改革不适合高职课程。高职课程改革的外在动力是社会经济需求,内在动力是脱离普通高等教育,自成体系,满足不同需要。高职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价值观念的改变,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过程。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应当关注教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流教师教育新体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前中国师范教育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教师培养水平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师教育的观念与体制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亟须改造 ;国家对教师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未来的走向主要是 :开放性教师培养体制逐步确立 ;教师教育水平逐步提升 ;各级各类教师教育的分工与竞争格局形成 ;终身教育观念逐步落实 ;教师教育投资与管理体制综合化。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立足国情 ,放眼世界 ,解放思想 ,锐意改革 ,依据国家“科教兴国”的总体战略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新体制。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用 1 0年左右的时间 ,完成目前单一的计划、定向型师范教育向计划调控和市场机制相互补充、定向与非定向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体制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西方高等教育的政策变革与经费模式的结构性调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受 2 0世纪末西方社会转型的影响 ,欧美等国的高等教育政策在大学与工业、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方面做出了较为激进的变革 ,并形成了新型的“三重螺旋”关系。这些变革与高等教育经费模式的结构性调整之间彼此强化 ,共同推动着西方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  相似文献   

15.
Chou  Meng-Hsuan 《Higher Education》2021,82(4):749-764

This article seeks to contribute to the existing scholarship on academic mobility in two ways. First, it brings together insights on academic mobility (aspirations, desperation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sation to show how we may analytically organise these insights to shed light on the shifting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landscape from an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 Second, it provides fresh data on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mobile faculty members based in an attractive academic destination outside of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cores—Singapore. As a city state without any natural resources, Singapore has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its economy into one that is knowledge-intensive based on combined efforts from grooming locals to recruiting foreign talents to shore up skilled manpower needs. These efforts are reflected in the university sector where Singapore’s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have consistently ranked high across many global university rankings. Using survey and interview data, I show how the mobility and immobility experiences of faculty based in Singapore have contributed to its making as a ‘sticky’ and ‘slippery’ academic destination. My contributions point to the need to integrate individual-level factors underpinning academic mobility decisions with systemic developmen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landscape today.

  相似文献   

16.
巴西贝伦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形成两项重要成果:《贝伦行动框架》和《成人学习和教育全球报告》。这次大会展现了当前国际成人教育政策的现实图景——洲际差异的区域现状,居于国家政策边缘地位,实现参与平等的现实挑战,走向善治的治理策略。近年来,英国、加拿大、丹麦、西班牙、瑞士等OECD成员国在成人教育政策发展上扮演着标杆角色,引领着成人教育政策的实践走向。在20世纪,成人教育政策更多地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忽视了个体发展的目标。而现在的成人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则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包容。目前全球成人教育实践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这就需要成人教育政策必须是动态化的延续发展,如果偏离了这一状态,其政策就会出现片面性和短期性的失衡。成人教育政策的设计与执行,实际上是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许多国家缺少对成人教育政策的整体处理方式,因此制定相关政策特别应注重不同部门的整合性合作,提高资源与政策的运行效力。成人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评估主体,开始突破单一的官方评估模式,实现了官方与非官方共同评估的态势,实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全球成人教育政策的实践走向,拓展了我国成人教育政策实践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考教育构成了我国成人学历教育三大主力,他们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使三者必然融合发展,而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信息技术以及个案实践又为三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自上而下逐步推进专门立法、制度创新、体制改革、经费保障,同时自下而上转变教育观念、整合管理部门、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质资源等,是探索搭建我国成人学历教育“立交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Globalis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have caused dramatic worldwide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 and functions of education, particularly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earch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any emerging economies have begun to expand their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which h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Recently,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increasing enrol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does not always promote upward social mobility, and can intensify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 Asia on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social mo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an increasingly globalising economy and changing labour market needs. The article discusses emerging trends in the Greater China region,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Hong Kong, Guangzhou and Taipei, and argues that the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not necessarily led to more occup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youth or opportunities for upward social movement, particularly since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global labour market after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contrary, the intensification of ‘positional competition’ among college graduates seems to reflect growing social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personal reflection and auto/biography to consider the ways in which global social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have influenced a key generation of feminist sociologists entering the academy and attempting to introduce feminist knowledge and pedagogy into academic curricula. Three critical events on or around 22 November are used to highlight key political moments,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f changing themes in forms of analysi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part played by feminism and sociology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They are the assassination of President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in 1963, the Israeli-Arab war in 1973 and the resignation of Margaret Thatcher in 1990. The argument is that there has been a clear relation between chang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and methodological understandings, which have drawn on developing feminist perspectives and reflexive sociological analysis, especially as embraced with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the shift from a political and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 on social change and family life towards one that engages with personal issues is noteworthy. It is one of the hallmarks of both feminist notions associated with reflexivity and developing sociological methodologies and policy sociology. Thus, the personal and the political are now central methodological forms of feminist and sociological analysis within education and, especially,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fluencing pedagogy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associated with developments in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 weave my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m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key moments related to specific policy regimes and changing forms of understandings within the fields of policy sociology and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 conclude with current concerns about the balances between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with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y sociology.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学费和学生资助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元化趋势中,伴随着高校收费政策的实施,学生资助问题成为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本文在国际高等教育投入和学生资助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和学生资助提出政策建议.争取除学费外的其他社会投入应成为中国进一步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重点;在确定高等教育学费时应兼顾培养成本和人均收入水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学生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