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经》被联合国公认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书籍,也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圣经》翻译经历了希腊罗马、宗教改革以及现代翻译三个时期。《圣经》翻译体现了翻译的目的性、创造性、集体性以及时代性的特点。西方《圣经》翻译史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6,(6):69-73
利用语料分析工具Powerconc解析《葬花吟》中"花"在不同译本中的创造性翻译,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例示"为基础,指出导致这些创造性翻译的主要因素是译者的涉身经验及译者对制约翻译过程的三种认知原则的运用,继而指出中西方译者在"花"意象翻译上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及优势,并据此对译者主体性做出另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3.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乐园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0):104-106
"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自其提出以来主要用于文学翻译研究。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不难发现创造性叛逆对以广告翻译为代表的应用翻译同样具有较大的解释力。着重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阐释了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提出创造性叛逆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翻译现象,也是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在广告翻译中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中语言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不愧是中华语言文化宝典,而《三国演义》的英译本对中国文化语言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基于刘克强副教授研制的《三国演义》汉英平行语料库,对在译文中出现的24例"不计其数"成语进行逐一的翻译对比研究。通过运用翻译中的词义对等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其一,两位译者都能按照语境给出合适语境下的翻译,且呈现出翻译的丰富多样特征。其二,泰译和罗译在英译时使用词语方面各有特色,虽然罗译在语法层面更加多样,但两者在翻译时都体现了词义对等的翻译原则,也证明了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艺术活动,译学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诗歌的翻译活动是翻译美学的体现。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而诗歌翻译更具“创造性叛逆”特征。通过《枫桥夜泊》的英译,分析创造性叛逆和诗歌翻译美学的关系,可知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在创造性叛逆中充分再现了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已经逐渐引起了翻译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林译《桃花源记》在翻译中进行"创造性叛逆"是由其独特的翻译观和翻译目的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乔平 《英语辅导》2008,(1):112-116
本文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角度对《关雎》的五个翻译版本的语内和语际词语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了译本的开放性和翻译的创造性,指出用解构主义解读译本也是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林新竹 《山东教育科研》2014,(11):I0008-I0008
《认知翻译学探索:创造性翻译的认知路径与认知制约》这本书从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创造性翻译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其中具体包括:翻译为什么具有创造性;翻译具有怎样的语言与认知基础;创造性翻译的微观过程涉及哪些内容,其动态如何表现以及创造性翻译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几大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孙瑾 《海外英语》2016,(4):111-113
"创造性叛逆"理论的不断完善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文学作品的译作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成功的创造性叛逆可以实现对原作品的二次创作,使其赋予全新的生命力,而失误的创造性叛逆则会引发对原文理解的偏差。该文透过葛浩文《红高粱》的英译实例,深入解析其翻译过程中对创造性叛逆的运用,从而总结创造性叛逆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提炼对创造性叛逆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丁路 《海外英语》2012,(18):145-146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儿童文学读者的双重性,成人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翻译,并对译本进行最大限度的创造性叛逆创作来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该文拟对《夏洛的网》中文译本进行分析,讨论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从而总结出翻译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对语言的创造性叛逆,使得译文更有可读性,利于小读者接受,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是中国近年来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汉语文本中含有大量的"前景化"语言,这些前景化语言体现了科幻小说的"文学性"、"科学性"和"幻想性"的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承担了对话参与者的角色,也承担了协调沟通的作用,对这些语言分别进行"去前景化"、"创造性前景化"和"等值前景化"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论失语形势严峻,对内创新不足,对外传播多舛,不解决难以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难以立足于世界文论之林。中国古代文论因其蕴藉独特而语言形式精致,独树一帜。但其对外传播与研究,离不开翻译活动。因其艰涩,难在翻译的过程中保持全貌。而创造性叛逆的引入为其翻译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与实践路径。论文从翻译传播学视角出发,探索《文心雕龙》三个英译本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旨在构建针对不同目标读者的中国古代文论所能够参考的翻译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兄弟》:从寓言到"写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兄弟》暗示了余华小说艺术发生的新变。其《兄弟》之前的作品多是寓言性的,《兄弟》逐步走向了"写真",作品因而消解了隐喻性和荒诞性色彩;人物也不再是小说叙事结构中的符号和工具,而是具备了性格特征且具有个性魅力的形象;小说的主题内容也从"闹剧"走了出来,而成为描绘人物命运、揭示历史真相的正剧,其中也透露出作家的情感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4.
作为第二部中国古诗法译集,朱迪特·戈蒂耶的《玉书》融入了译者的创造,是一部创造性的译作。在翻译文学研究上,《玉书》有力地证明了有的翻译作品无异于创作;一个国家的翻译文学当是该国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玉书》为基于比较文学立场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大量值得探讨的中西文化差异的例子,也为中国经典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新星 《海外英语》2012,(19):161-163
诗歌翻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丰富的词汇和内涵不仅需要译者充分了解其内在意义,而且需要译者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得译作与原作达到形式内容音韵等方面的高度统一。然而,"忠实"与"达意"是诗歌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难点。从优化论与对等论的核心概念出发,通过对比《凉州词》的两个译本,探讨诗歌翻译如何最大程度达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和谐说"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和谐观念为基础,并结合系统论、对话理论和完形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提出文学翻译是审美的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追求译作的整体的"和谐"美。本文结合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通过比较《名利场》两种译本对文学翻译中的和谐美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徐若梦 《海外英语》2012,(16):149-150
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称"景教"。随着景教的传入,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展开。该文简要整理了唐代景教《圣经》的翻译历史,总结其翻译特征,并探讨其对后世《圣经》翻译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震撼心灵的电影,在全国公映之后,该影片也被推向国际市场。字幕翻译的质量对影片在国际市场的广泛传播有着直接影响。文章通过对《唐山大地震》字幕翻译进行分析后,指出"压缩"和"删除"是字幕翻译所特有的两种重要翻译策略,同时也指出了该片字幕翻译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极为常见。在翻译过程中,当译者在译文中加入了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内容时,那么在此译作中,创造性叛逆的现象就一定存在。《红楼梦》在国外的流行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而其取得的斐然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本文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的创造性叛逆,揭示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许渊冲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理论和他的美学探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同时,译者的创造性在诗歌翻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译者创造性的翻译,可以打破中西方文化障碍,使原作和译作在深层次上得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