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抚谕使是设立于南宋建炎元年的临时差遣。靖康之难后,金军撤退,京城人心未定,抚谕使最初的职责是安抚京城官员和百姓。但之后,随着时间及实际需要,其职责范围逐渐扩大,在军事、监察等方面都有所表现。同时,抚谕使并非随意授予,是经过皇帝与百官遴选出来的,对担任抚谕使的人有一定的官阶要求。  相似文献   

2.
宫女 ,又通称宫人 ,按其职责和地位大致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在宫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 ,其地位较高授予官职者被称为女官 ;另一类是在宫中服劳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织婢等。三国两晋南朝时期的宫女 ,带有战乱割据时期的特点 ,而其民族成份还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3.
张玉芹 《现代语文》2011,(7):108-109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和塑造出有健全人格和一定的审美情趣的学生,在各个学科中,语文承担这一职责的比重要多一点。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审美化被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  相似文献   

4.
将军作为一种军官的职务名称,在战国时出现,到三国时期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和重要的军官建制。本文简要阐述了将军的最早产生、将军的职责,重点介绍了三国时期将军的分类与等级。  相似文献   

5.
五官中郎将在汉代是重要的郎官首脑,掌握较大职权。东汉末年五官中郎将发展到巅峰状态,成为仅次于丞相的行政首脑。曹魏以后该官职走上下坡路,汉晋间政局的若干变化对其演变有深刻的影响,最终五官中郎将被彻底废除。  相似文献   

6.
西汉的郎将分为中郎将与郎中将两大类,其中郎中将又分为郎中车将、郎中户将和郎中骑将。有学者认为,郎中车、户、骑三将不仅各分左右,且分别隶属于左、右中郎将。此一观点,虽认同者众多,但史书中未见确凿史料可证明西汉郎中三将各分左右,因此难辨其正确与否。而且,中郎将与郎中将在职掌等诸多方面均有差异,双方之间似不存在隶属关系,西汉史料中亦无郎中三将隶属于左右中郎将的任何记载。因此笔者认为,中郎将与郎中将应为同一署内职能分工不同的两种官职。  相似文献   

7.
<正>秦汉时期繁荣起来的自耕农经济,到了东汉末年,由于长期的战乱,使这种软弱的个体经济遭到空前的摧残。在战乱中抛弃家园的自耕小农,或沦为流民,或投靠大族豪强而成为私家的依附民,或被政府收编而为国家依附民——士家或屯田客。但是,在三国时期的农民中,除了这些公私依附民之外,仍然存在大量的自耕小农,除了屯田这种国有土地形式外,还有许多自耕农的小块土地。过去学术界重视了对于屯田制和依附农民的研究,而对于自耕农及其小土地所有制则未予足够重视。今就此问题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8.
古今学者通常认为,官品制自曹魏创立之初就是一项官阶制。有学者则提出,官品在魏晋宋齐是官才的等级而不是官阶。这一观点受到学者的质疑。详加考察,曹魏时的官品的确不是官阶,因为曹魏官品与汉代的官阶禄秩高低错乱、难以对应;曹魏时用作官阶的基本是禄秩,而官品用作官阶的事例则没有见到一个;官职迁转的次序与官品高低难以吻合,特别是有时官职升迁而官品则降低,即官职迁转并不依据官品的高低。曹魏时的官品是官才,因为士人没有乡品就没有资格担任官职,乡品升降官品随之升降,官品的次序与官职迁转的官阶即官班的次序高低悬殊。  相似文献   

9.
宋朝有册封来华朝贡的海外贡使的习惯。大体而言,宋朝授予海外贡使的官职类型主要有文散官、武散官、检校官、环卫官、寄禄官、武官阶、勋、爵等,级别高低不一。宋太祖至宋真宗时期(960年—1022年)所授予海外贡使的官职级别要高于后期;文散官、武散官、检校官、勋的级别比较高,爵的级别比较低;授予交趾贡使的官职类型最为丰富(其中所册封贡使刺史之州名一般为交趾所辖州或者宋朝少数民族羁縻州),南海诸国的类型比较单调,多为武散官和环卫官。所有官职均属荣誉性质的虚职。  相似文献   

10.
理解一本书不那么容易,即如《金瓶梅》,它一问世就引起有识之士的青睐,袁中郎将它同《水浒》并列为“逸典”,冯梦龙还褒扬它与《三国》、《水浒》、《西游》同为“宇内四大奇书”。而时隔四百年后,对这部涂满神秘色彩的奇书又有多少理解?诚如日本全译《金瓶梅》的小野忍教授十年前所慨叹的,中国读书界对待《金瓶梅》实  相似文献   

11.
“祭酒”在秦汉时期作为礼仪长期存在,在战国和西汉时期又以尊号的形式使用。王莽改制崇儒尚师,设九“祭酒”。“祭酒”随之成为王莽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到地方均有设置。王莽“祭酒”官职的设立对东汉官制产生了较大影响。东汉“祭酒”作为官职后缀涉及军政多个方面,既可是朝廷官职,也可为三公府吏。三国时代在东汉官制基础上,又设置了多个军职和行政“祭酒”。从先秦到三国时代“祭酒”从尊号转变为实际的官职,范围和职能也有大的变化,成为一个官职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代,《孙子兵法》备受重视。一方面被整理、注解和播扬,曹操的《孙子略解》在兵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被创造性地运用到战场上,诸葛亮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武将和文人皆推崇孙武及其兵法的风气,终于汇聚成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通过三国人韦昭的《国语注》和张子尚的《孙武兵经》,终于确定了《孙子兵法》在中国古代的"兵经"地位。  相似文献   

13.
汉末三国时期,阅读《春秋》蔚然成风。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把《春秋》应用于社会政治、军事及其他领域,体现了古文经学经世致用的特点。关羽作为刘备政治集团中的重要成员,肩负着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他是独当荆州一面的军事统帅,面临着北伐曹魏、处理与东吴关系等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受社会风气的熏染,他熟读《春秋》是时代、社会使然,但其动机重在用《春秋》的历史经验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指导军事活动和培养道德情操,而不在《春秋》学问本身。  相似文献   

14.
曹鹏 《嘉应学院学报》2007,25(5):106-108
曹魏《新律》之成,通说多归功于陈群,刘邵则无足轻重,甚至可提可不提。但据陈寿《三国志》载,《新律》的制订者却并无陈群其人,而只是刘邵与庾嶷、荀铣等。参与《新律》基础上制定《泰始律》的律学家杜预,应该看过《三国志》,却对陈寿关于《新律》修撰者的记载并无异议。斐松之引书二百余种,注释、补充、考订《三国志》,也未对陈说有所修正。"诏陈群、刘邵等制新律",或"令司空陈群等制订魏法"之说,则出自成书晚于《三国志》四百多年的《晋书.刑法志》,而《晋书》所存在的对史料未予认真甄别去取,"不求笃实"的缺点,在成书后即受到其当代人的批评。《新律》制订者的问题大可存疑,至少有理由强调,应该对刘邵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晚年在山东度过了六年金之官员被羁管的生活。后又以金之遗民身份和文坛领袖的声望,常年奔走于燕京、真定、山东之间。在山东,他与东平行台严实父子、冠县令赵天锡结下友谊,与羁管在山东的金末文人相互唱和,友情深厚。他创作了大量诗文,记叙了齐鲁山水之美和金末元初山东社会景观,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他的游历对战后文物的修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辨析了与《三国演义》有关的三个问题 :(1)《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并非罗贯中的作品 ,而是明代后期书商编纂的托名之作。 (2 )桥国老与曾任东汉太尉的桥玄 ,籍贯和生活年代都不同 ,不能混为一谈。 (3)历史上的诸葛亮曾任“军师中郎将” ,“军师将军” ,而非“军师”。当时的“军师”只是军事幕僚 ,而非军队统帅。  相似文献   

17.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因诸葛亮而闻名,但据裴松之所注《三国志》及有关资料考证,三国时虽出现多次“空城计”,诸葛亮却并没有设过“空城计”。然而,历史上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空城计”,并在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权是东吴集团的扛鼎人物,在史书和民间有着许多关于他的记载与传说,但却展现出两幅迥然不同的面目。史书中的孙权智勇双全、深谋远略,是诡谲多变的三国时代的一代英主。而在《三国志平话》、元杂剧等民间创作中,孙权被丑化成优柔寡断、懦弱胆小的小丑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孙权形象进行了较客观的重塑:一方面,作者据史写出孙权的部分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一代英主的真实面目;另一方面,作者在"拥刘反曹抑孙"的情感倾向下,删去了孙权草船借箭等一些功劳,弱化其英主形象,淡化其历史作用。《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具有更深厚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9.
薛瑞泽先生在《三国婚姻重视门第说商兑》一文中已对三国婚姻重视门第说提出质疑,他认为"三国时期的婚姻并非极重视门第,门阀等级内婚仅仅处于萌芽阶段"。实际上,汉末三国时期的婚姻不止是"并非极重视门第",而且是根本就不重门第,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嫁娶不重门第的婚姻案例作一梳理,同时对不重门第的原因作出剖析,特殊的年代门第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才是不重门第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形象存在许多同异,从人物形象塑造和读者接受等角度可以找出其相同之处的成因,从人物典型化和小说主题等角度可以总结其差异原因。比较研究正史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需考虑正史和小说各自的特点,辩证地看待正史和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