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标志着我国21世纪的新课程已经进入了"深化"时期。然而,真正的"深化"还有另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我们的教学和评价是否与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共舞"。本文借用一种不是后现代的隐喻,探讨教学之"家"在何处,如何让"出家"、"离家"的教学"回家",以回应教学变革的"深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后现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呈现出与传统审美观念明显不同的价值取向,即反审美倾向。以黑色幽默小说为例来论述后现代文学的审美特性,即反理想、反英雄和反叙事,在对传统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比较中阐释这种反审美。  相似文献   

3.
围绕着文学是否存在着一个“固有本质”或一些“普遍规律”等问题,当代文论产生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反本质主义认为,当代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文艺学的发展,文艺学不应该再将精力集中在寻找一个虚幻的本质上,而应该根据文学在当代和历史中的功能进行阐释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反本质主义强调回到历史语境,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得到重视。日常生活如何进入文学、文学如何取舍日常生活,又包含了技巧、形式、意识与无意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等诸种因素的合力,这就对文学研究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聚焦文本批评,也要将阐释本身历史化。  相似文献   

4.
反本质主义及其引发的"后现代思潮"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思想里程以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已日益显露,身处"后现代"文化语境的哲学面对这种"否定之否定",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其加以扬弃,即在其营造的"多元普遍主义"格局中,既怀有普遍性理想,又不固守排他性立场,以此才能对现代哲学的话语与知识形态作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5.
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后现代时代,美国和澳大利亚作为最先进入后现代社会的国家,其教育行政的改革与发展也更多地反映了从"现代教育行政"向"后现代教育行政"的范式转换。教育行政制度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管理权力的分配模式,美、澳的后现代教育行政管理更加强调"集中控制、分权管理和民主参与",当代美、澳教育行政制度的权力分配就反映了后现代"服务型教育行政"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知识型具有不同的知识观和教育学知识观。立足教育学知识话语的角度,以现代知识型和后现代知识型两种知识型为视角,可以看出教育学知识话语在科学话语、相关学科话语、社会权力话语、西方中心话语等控制下存在着"失语"的危机,后现代知识型视域下教育学知识通过回归日常教育实践可以真正实现让教育学"说"自己的话。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裤"类词语着眼,透过方便、简洁、求新、求异的原因,分析、透视后现代背景下网络社区的语言审美观,认为其具有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反审美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窥探和解析网络社区与网络外语言审美观的共变与渗透。  相似文献   

8.
《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绪"。前童古镇精美的石窗不但能透气通风,防火防盗,还包含着美术教育的诸多因素,如线条美、对称美、构图美、寓意美等,符合大班幼儿的欣赏水平。在艺术领域基本精神的指导下,使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的教育,而美术欣赏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起到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宁海前童的石花窗远近闻名,我们就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中亮点,让教育来自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也正适应了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活教材"的作用,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通过参观、体验活动,了解了前童古镇的历史文化,萌发了爱家乡的情感,最终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丑、非美是现代、后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出后现代艺术的反身体修辞适宜性的审美趣味,反身体修辞适宜性所显现的是反人类倾向,这一倾向的实质是借此警醒人、推动人、促进人,以此强烈的内在意志力拯救现世群体沉沦和人种的弱化.  相似文献   

10.
倪云利 《考试周刊》2011,(44):195-195
"美"、"审美"这两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接触到的、不可缺少的东西。那么究竟什么是审美?审美是审美主体——人,对于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头脑中的一种能动的特殊反映方式,并对该事物是否美的一种情感性的评价和判断。只有提高审美修养,才能辨别美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仔细考究,审美意识形态论者和反对者对意识形态本身的内涵并没有一致的界定,前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具体的、具有人类共通性的,后者则认为意识形态是抽象的、具有阶级倾向性的,而且对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双方观点也不相同。此外,"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也是双方探讨的焦点。正是这种探讨把我们对文学的认识引向纵深。  相似文献   

12.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后现代”的美学特质。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它或者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或者是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而文学艺术就其本源而言却同人的现实处境和灵魂归宿息息相关。这种对于“诗意”表现的艺术起源论观点,正是解决“审美泛化”问题的一剂良药,正因其如此,决定我们所关注的“日常生活的审美”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感官上,而应具有更深层的“意境型”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3.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玻璃山》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品。巴塞尔姆的创作原则是“戏仿”及“语言拼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正是这种极端的表现手法拉开了其作品与“读者熟悉的先在审美经验”之间的距离。使其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4.
以对法国雕塑家罗丹的青铜雕塑《欧米哀尔》的解读,阐述了西方现代审美机制中"以美为美——以真为美——以丑为美"的逐级嬗变过程,透视出现代艺术中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审丑"文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丑"从尴尬的他者文化身份向现代艺术中心的地位转变。  相似文献   

15.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的艺术欣赏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在艺术欣赏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之中的"前见",达到"视界融合",构成"召唤结构",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艺术欣赏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美学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当代西方具有广泛影响的一股重要美学思潮,在很多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凯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小说对传统美学价值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显示了强烈的后现代美学特征,即黑色幽默和削平深层模式。  相似文献   

17.
江苏卫视2010年开播的《非诚勿扰》相亲节目在国内掀起了一阵电视婚恋浪潮。这些节目的流行与当下所处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不无关系。中国当下的电视相亲节目的审美取向浸染着后现代之风。文章主要从大众化的审美追求、反美学的审美判断、快餐化的审美体验三个方面,揭示后现代语境下的电视相亲节目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审美是人的本质需要,从审美维度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式方法三个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审美缺失,产生了"美的空场"。规避"人的空场"、提升审美意识、将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合理运用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段等是解决当前审美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民间蓝印花布传统的语言特征中透射出的"吉祥"、"完满"的民族心理观念,富于象征性和装饰感的造型手法,为中国当代设计师们在后现代设计思潮影响的设计观念变革提供了新的启示。在多元化的现代设计中,蓝印花布的图形语言特征和审美特征如何在平面设计中进行转化与结合,如何将民族风格融于现代设计,使其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西方的经济和文化经历了高科技和信息化的转向,文化的消费和文化的商品化成为重要的特征,在哲学上则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新的思维观念。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经济和文化开始汇聚到世界性的"全球化"潮流之中,中国产生出了前所未有、规模巨大的大众文化;九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显现了后现代社会的特征。本文就中国后现代社会和大众文化的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