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作为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后现代的审美在继承了后现代的主要特点"反本质、反中心"后是否真正的实现了审美上的无本质,即美就是生活、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后现代中的审美是否真正的把美从传统的美学象牙塔中解放出来,实现审美的自由。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后现代语境中审美背后的权力问题,更是审美由一个囚牢走向另一个禁锢的过程。虽然处在"反中心"的后现代,但是后现代的审美却在表征着自己的权力,编制着另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2.
作为整个现代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现代主义文学在审美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审美观念上的化美为丑,执意要创造一种“对抗美学”即丑学;创作原则上的注重表现,特别强调主观心灵,主观自我的表现;创作手法上的反传统而重创新,反客观而重内向性,反内容决定论而重“形式即内容”论。  相似文献   

3.
作为整个现代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现代主义文学在审美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审美观念上的化美为丑,执意要创造一种"对抗美学"即丑学;创作原则上的注重表现,特别强调主观心灵,主观自我的表现;创作手法上的反传统而重创新,反客观而重内向性,反内容决定论而重"形式即内容"论.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文论思潮彻底颠覆了文学四要素所包含的传统文学观念,其策略是割裂符号与世界、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动摇传统哲学和文学理论的语言学基础。后现代文学理论具有明显的反现实主义、反人本主义、反文学意义、反文学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经典定义为:"文学是审美的语言艺术"。然而,后现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得文学文本发生了转向,即从传统的语言文本转向了以日常生活为文本,文学文本的价值特征也从审美转向了消费。网络文学文本的后现代性可以从网络文学文本创作主体、叙事方式和价值特征体现出来。网络文学文本的大众化、交互性、开放性、超文本等特征很好地诠释了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文本形态。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文艺理论颠覆了文学四要素所包含的传统文学观念,其策略是割裂符号与世界、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动摇传统哲学和文学理论的语言学基础.后现代文学理论具有明显的反现实主义、反人本主义、反文学意义、反文学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派作家超越了传统的审美内涵,从而使不同于现代美学的后现代文学的审美内涵得以深化和扩展。在后现代派作家的艺术世界里,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故意模糊文学与哲学、文学和文化等之间已有的传统界线。他们摒弃历史、命运的视角来探讨人生,而选择不同寻常的诡秘哲学来影射迷宫人生,因此从二人的作品中升腾起具有哲理内涵的新型的后现代文学审美。同时二人有意无意沿用了希腊哲学家芝诺的运动悖论,由此衍生出的无穷极限和圆形的迷宫世界观,都呈现出后现代文学的特殊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
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在中国尽管已登陆 2 0多年 ,但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许多读者不胜了了。这一方面是由于中西在文化心态和审美习惯上有着巨大差异 ,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尚缺乏对具体作品细致的揣摩 ,设身处地的感受 ,进入艺术境界的领悟 ,即缺乏微观方面的研究。本文从评析四位美国后现代派代表作家的被视为“现代经典”的四篇后现代派小说出发 ,探讨了美国后现代派文学进行小说写作技巧及语体创新的种种因素 ,认为其发端和发展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传统的依托 ,它并不是对传统文学的全面颠覆 ,而是传统文学的延续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时空压缩是晚近资本社会高速发展的凝聚表现。在时空压缩状况下,个体的审美体验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此带来审美观念的变动。通过对比分析西方古今思想文化艺术,可以看出西方审美观念:从时间性的审美转向空间性的审美,从乌托邦式的审美转向异托邦式的审美,从焦点透视审美转向散点流观审美。探讨这些审美观念的变动,一方面可以用于解析西方后现代文化艺术的变迁,另一方面也给予正在构建全球化体系的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与汉赋美人形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与审美是不可分割的。诗经与汉赋各自代表了两个时代的文学成就 ,也集中体现了两个时代的审美观念。由诗经与汉赋中美人形象及性别的变化 ,我们可以窥知两代不同的经济文化状况及其审美心理 ,从而洞见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下的审美观念的变迁以及美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一各类文学由于不同的审美功能和不同的审美接受,不仅各有各的不同的生活逻辑,不同的审美支点以及建立在这一不同审美支点上不同的审美变形方式,而且有着与之成龙配套的不同的审美原则。载道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在教化上下力气,因此务求审美世界贴近生活,逼近现实,尽量保持现实世界的本来面貌,审美表现在反传统的同时又对传统审美表现方式不时地眉来眼去。纯美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在美感上做文章,务求不仅在审美形式一反传统的审美成规,而且在审美内涵上刷新传统的审美成事;既然如此,纯美文学必然把自己的审美视线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不断变换的时尚大潮中,伴随现代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流行,后现代标识图形和它所代言的品牌产品推动着审美时尚文化的演变,引领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革,呈现出风格多样、形式各异的审美心理趋向,具体表现为:标识图形的形象化;表现风格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大众化;重拾传统;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13.
电子媒介的兴起使传统的文学步入边缘化的境地——远离艺术中心,沦为最低级的科学。从文学媒体介质的变化、阅读主体与接受主体、后现代的审美取向等角度观察现代传媒对文学的影响:改变因垄断话语权而使少数精英滋生不可一世的贵族心态的传统文学观念,使其由崇高、严肃、宏大、华丽典雅的审美趣味向朴素、通俗的大众化和世俗化倾斜。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裤"类词语着眼,透过方便、简洁、求新、求异的原因,分析、透视后现代背景下网络社区的语言审美观,认为其具有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反审美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窥探和解析网络社区与网络外语言审美观的共变与渗透。  相似文献   

15.
纳博科夫《微暗的火》是典型的后现代实验文本,它以文体混杂、情节零散和意义含混等反传统的文本表现形式,将后现代小说中的“反小说”现象、故事情节结构的断裂以及终极意义的不确定性推向极端,使后现代小说成为自我解构的文本.以《微暗的火》为代表的后现代小说将传统文学的“可读性”转向“可写性”,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本的封闭性.它大胆尝试,广泛创新,鼓励读者积极参与,使得后现代文本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岭南都市文学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较突出的有思想深度的欠缺、题材与技巧的固定化、审美模式的单一性等等。这与岭南都市文学的文化背景有直接关系。岭南文化既有传统的一面,也渗透着后现代的影响。论文着重分析后现代背景下岭南文化浸润中的岭南都市文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探讨其自我超越与提升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性是后现代时期的典型特征,它产生于后工业社会,是对现代性的反拨和超越。后现代性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其消解性,它通过对客观真理的质疑、对中心的消解和对终极性解释的反拨,使得文学的中心意义、主体和艺术与现实的边界得以消融。因此,后现代性反美学,反崇高,反艺术的特征是对当代社会的反叛和实践,具有鲜明的积极作用,使文学不再局限于象牙塔中,而是走向大众,开启了消费文化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如今的手机短信文学反映出生活化、去中心、无深度、消解崇高、解构经典的后现代审美倾向,这是现代人处于文化速食时代并患上孤独焦虑症的必然选择.它有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以俗文化为其本质内涵,但也不缺乏传统文学的主要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拓宽了人类对文学的审美设定.  相似文献   

19.
"灵韵"是德国文学批评家本雅明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具有"独一无二性"、"距离"感、经验的"真确性"、对象的"权威性",以及神秘的"永久性"等特性。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阐释这一概念,它具有神话信仰渊源与文学的仪式功能、自然人化的审美经验与生态审美的文学体验、讲故事的口传文学传统与对话性叙事等人类学维度。本雅明灵韵理论凸显了文艺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关联性,能为传统文艺作品的"袪魅"走向数码时代文艺作品的"复魅"提供新的解释,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闫玮 《文教资料》2008,(1):9-11
魏晋时期的人格审美对文学审美的影响直接而深远.主要体现在:崇尚自然的人格审美观念孕育了以自然为法度的文学审美原则;人格审美的诸多范畴被引入了文学审美领域,并成为文学审美的重要标准;人格审美中的形神观也对文学审美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文学审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等,多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人格审美及其品级划分也为当时文学批评等级流别的划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