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不可分割。使用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环境。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理论角度入手,分析了汉语和德语由于文化因素产生的差别,阐述了跨文化知识对外语教学的必要性。指出应在基础德语教学阶段导入跨文化内容,在培养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该重视跨文化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黄利 《华章》2011,(14)
在德语学习过程中,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跨文化交际中,德语学习者容易误将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认识迁移到跨文化交际情境中,这样常常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解或文化冲突.本文从文化、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出发,对中德文化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德语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分析理解跨文化交际学科的理论,将之融汇于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应用中,改变传统德语教学重知识轻技能的严重缺陷,通过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的导入,了解异国文化中异国人际交往的规约性知识,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语言交际技能,从而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国际互联网让人们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够涉及到跨文化交际。德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的面向工科专业学生的语言教学手段注重的是语言形式以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而对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不够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薄弱。因此,作为语言教师要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在面向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德语教学中应将德语教育和语言文化相结合,以培养工科学生的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德语文学课以教学方法为指导、以教学技术手段为辅助构建起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引导者带领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使其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进而探究德语文学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以解读诗歌为例,把学习德语文学与学习语言和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通过德语文学课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并了解更多更广的德语国情文化知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加强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教育的"第三空间"理论强调外语学习者通过学习另一种语言和文化,重新审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主动建构自己的文化系统,从而超越原有世界观,最终形成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人格。在缺乏文化接触的语境下,跨文化教育的"第三空间"可通过网络交互工具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李会敏 《考试周刊》2015,(37):85-86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轻视隐性文化导入的现状,本文借助跨文化交际领域著名的"冰山理论",以目前使用较广的大学英语新视野读写教材为例,摘取其中的几个例子,利用语言切入点,介绍导入隐性文化的几个途径,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更了解背后的文化,开阔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吴美芬 《考试周刊》2013,(16):89-90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要逐步渗透"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在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学生适时适量介绍英美国家文化、英语众多变体文化及合理处置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关系,引起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注意,帮助学生在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语言,从容应对文化差异。学习英语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历程,也是一个可以不断开阔视野充实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而且要培养优良的文化素质,做到学以致用,用得恰当。因此,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学习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与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9.
严岩 《考试周刊》2013,(87):84-85
本文把跨文化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试图在德语教学的框架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敏感能力、文化移情能力、文化容忍能力、应对冲突能力、文化反思能力和对本国文化的认知能力,并提供一些具体的交际策略和技巧,希望德语学习者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提高语言技能,扫除交际障碍,实现成功交际.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5,(88):91-92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样重要。要学好一门外语,必须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试从文化因素与德语教学的关系入手,说明在德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指出引入文化因素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适应和习得这门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也就是说语言习得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化习得的过程。本文通过"第二文化习得"的理论概述和思考,重点阐述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及第二文化习得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提出高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对第二文化习得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目标,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需要作特别的处理,而不能只是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附属产出品。而文化习得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习者突破特定文化给交际设定的程式和范围、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中商议和协调语言运用"适当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对"孪生姐妹",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学习必然要包括对文化的学习,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则反映在能否准确而得体地交流信息和感情,因此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教育正受到外语教师的极大关注.我院当前外语教学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没有让文化意识的教育"显性"出来,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掌握.本文从环境熏陶、文化教学、语言实践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任卫平 《时代教育》2009,(9):84-84,86
外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尤为重要.在互动环境中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通过语言系统传授制约语言的社会规范即异国文化群体的特点.跨文化认识异国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是高校教师必备的文化素养,具有对异质文化的正确态度和评价立场,使跨文化规范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学习即"输入"运用即"输出",发挥语言、表达思想、提高交际能力则是高校外语教学的宗旨.  相似文献   

14.
中德文化与语言差异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和德国人在哲学思想、文化理念、语言使用、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某些认知差异具体表现在:对哲学思辨、皇帝宗教、道家理论等问题的看法各异, 在做客、送礼、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生活习俗不同,从而使得中德两国的跨文化交际不时出现误解或者障碍.认真分析对比这种民族文化差异,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内涵与风土人情,掌握德语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从传播学角度看,对外传播的最佳效果即是实现群际的彼此认可和理解。主要从语言社会学的角度,利用豪格等对社会认同过程中的语言、言语和沟通的研究理论,从包括积极引用和消极引用比例、共享假设及语言库的差异等方面来观察中国跨文化新闻传播中出现的语言及言语使用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策略及原则指导。认为跨文化新闻传播媒体应在文化移情和言语代码理论的指导下,遵从他者的语言或言语风格的相关规范,依据听众需求及时调整信息生产的内容和方式,弱化"族群标志",通过"沟通博弈"来实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不只是一些语言形式或者语言规则的排列组合,学习和使用外语的过程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教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包括"教什么"和"如何教"两方面。"教什么"指的是既要传授英语的知识、技能,更要传授英语的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策略;"如何教"指的是根据教学目标和二语习得规律,从学习者需求和个体差异出发,开展英语教学。文章根据对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情况的调查,就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原则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如果不重视传授文化知识,必然会引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以Schumann的"文化导入"和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设"为理论依据,探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导入与输出,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跨文化知识的输入积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注重中国文化导入与渗透 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语言和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一种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往往受到其背后文化体系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重视文化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母语"和学习"目的语"两种文化背景,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有效的交际,就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两种文化。目前,中学英语教学界对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导入和渗透西方文化,让学生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历史风俗、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从各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艳芳 《考试周刊》2011,(46):111-1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渗透在语言当中。德语教学中存在着中德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对比。本文以口语教学和阅读教学为例,根据中德两种语言的文化特性,结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分析其文化差异,并指出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应注意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