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绿色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文章从环境关怀视角出发、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探讨了绿色教育的内涵,指出了深化高校绿色教育的必要性,针对当下高校绿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深层次的原因,并运用教育与生态文明理论,用系统的思维提出了科学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及创新性措施。通过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完善绿色教育课程及理论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等措施深化高校绿色教育。  相似文献   

2.
正确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鼓励绿色发展实践,是探索解决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国施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重点,建设合理的生态文明制度,进一步谱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时代要求,而云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点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机遇。当前云南省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关注度不够;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系统体系;教师队伍薄弱,师资待遇较低;校园环境尚不完善,校园文化有待加强等问题。在客观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云南省高职本科人才渗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建议,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两山理论"和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坚持绿色、协调的乡村发展模式。习近平美丽乡村建设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的重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乡村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何谓绿色发展、怎样实现绿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应整合理论资源、建构价值体系,找寻绿色发展动力注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质量维系(统筹协调生态治理)→公平实现(开放合作全民共享)的实践路径。只有探查我国在绿色发展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制度顶层设计、生态文化培育、协同治理创新及完善考评体系等层面多措并举,才能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提供现实参照,让民众在生态文明的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相似文献   

6.
当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理念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高职院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等重大使命。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深入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绿色技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在政治逻辑、育人逻辑与社会治理逻辑层面都有着深刻内涵。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不同频、教与学的创新模式不深入以及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对此,需要高职院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以数字化教育为依托,通过多维活动培育绿色技能;以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为抓手,促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以全机构为支撑,形成高职教育多维绿色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方面仍存在着意识淡薄、知行分离等问题。高校必须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教育创新,优化“顶层设计”,构建辅助体系,打造“绿色大学”等途径,培养生态文明素质较高的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8.
绿色大学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美丽“中国梦”宏大诗篇的应有之义。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文明意识淡漠、制度和监管缺位、校园环境保护“欠账”等问题,围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出建设绿色大学的关键环节及策略,以期为绿色大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下,绿色创新创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构生态文明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种发展与创新。绿色创新创业教育是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具体实践与应用。大学生绿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构是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聚焦点与有效途径。以绿色创新创业及其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广西财经学院为研究样本,剖析当前大学生绿色创新创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大学生绿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构策略及其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文明对我国绿色大学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功能,进一步探索绿色大学建设之路,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引领者和示范者。本文分析了在建设生态文明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我国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性,总结了我国绿色大学建设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我国绿色大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 SW0T 分析,巢湖渔业资源独特,优势明显。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要在SO 战略或 ST 战略下,坚持三项原则,从湖户内外着手,多措并举,着力保护并发展巢湖渔业资源;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实行统一有序的保护与开发,走永续发展的路子,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2.
生态智慧城建设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其建设核心是把生态特征和智慧特征融为一体,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并利用综合手段,构筑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生活空间。运城生态智慧城建设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文化为魂"的建设理念,提倡发展智慧旅游产业,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但目前建设中还存在盐文化主旨表达不足,盐池山水格局体现不够,盐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性不强等问题。今后,运城生态智慧城应注重从盐文化挖掘、盐池环境再现和盐文化再生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3.
依据高等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目标,提出了高教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详细论述了信息化内容动态多维演化、架构绿色创新布局、微单元可服务性设计,是高教信息化技术体系内涵建设的基础;科学、系统、生态化、动态、绿色、智慧是高校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六大基本特征;通过构建基于SaaS、PaaS、IaaS服务的"绿色生态系统"旗舰SOA服务平台,可迅速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全文从高维度、多视角、全方位阐明了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化体系建设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已成发展"大势",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当着力抓好理念、思路、工程"三个建设"。结合岳阳市君山区的实际,君山区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应围绕打造环湖沿江生态明珠,抓好五大工程:即城镇化引领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建设、旅游休闲风光带和生态走廊建设、大型人民生态广场工程建设和谋划兴办科技教育精典园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原理及具体计算方法,以淮南市的大气监测数据为例,经过适当的权重计算,建立评价矩阵,对淮南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得出影响淮南市大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是TSP和SO2,为淮南市大气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分析发展绿色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基础上,提出发展绿色农业的根本有效性路径:加强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绿色农业理念;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绿色农业技术开发;强化科学管理,构建绿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典型;制定相关政策形成绿色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化体现生态文明特征和内涵,城市绿化的生态功能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毕节试验区在城镇化进程中,虽然城市绿化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整体上城市绿化总量和质量不足,城市绿化的生态功能还不凸显,生态形势依然严峻。作为生态文明先行区。毕节试验区须充分利用“试验田”和同心帮扶的独特战略优势。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大胆创新,在城市绿化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走一条跨越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超常规之路,实现“近期做示范,远期探路子”。  相似文献   

18.
根据模糊美学和旅游学基本理论,对模糊美学在环巢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建议保护旅游资源的原有模糊美,创造人工景观与设施的模糊美,策划具有模糊美的旅游体验项目,关注影响旅游者模糊美感的其他环节。旨在拓展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学科视角,并促使环巢湖地区发展成为富于审美价值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9.
青州市具有发展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优势,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本文结合全域城市化发展策略下青州市小城镇建设的探索和创新,分析指出当前青州市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只有通过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做好村庄整治,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小城镇特色经济,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发展生态型城镇和绿色循环经济,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等措施,才能更好地推进青州特色小城镇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作为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抚仙湖作为我国第二深水湖泊。水质逐年下降、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不容忽视,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抚仙湖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表面上看似比较完备,但在立法上存在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弱,在执法方面保护和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为实现抚仙湖水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完善《抚仙湖保护条例》和增强湖区环境执法的力度,实现依法治湖,从而维护抚仙湖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