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庞绍勇 《小学生》2013,(5):80-80
自主评改作文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有"文不厌改"、"月锻日炼"之语,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新课标也特别强调了学生的自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改作文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让学生在故事激励中萌发冲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需具备的条件是:"学习材料对学生而言有潜在意义。"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自改兴趣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对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对于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也很重要,"善作"不如"善改",首先,要让学生"乐作"。通过别样日记"漂流",让学生爱上表达。通过精选习作题材,让学生有话想说。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多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其次,要让学生"会改"。老师改,不如教会学生改,可通过生生互改,师生共评等方式,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不断的"改"中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习作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反馈指导结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习作教学中,为了让自改成为学生的习作习惯,我采用多种措施,给学生创造多种自改习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改实践中掌握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一、名家为典,提高认识修改作文时,学生主要存在"等、怕、烦"这几种思想倾向。"等":大部分学生习惯于等教师批改,有严重的依赖思想。"怕":担心自己不会改作文,改不好作文。"烦":一些学习态度不够好的学生,不愿改作文,随便应付。要想让学生主动修改习作,必须提高他们对自改习作意义的认识。在  相似文献   

4.
<正>针对作文批改现状:由老师一人改花费不少心血,精批细改的作文发下去,学生只看等级,很少关心老师批改的内容,这样,老师的批改成了收效甚微的劳动。俗话说:"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要想写出好文章来,必须进行认真、细致的修改。其实,修改文章的过程也是练习写作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文修改,实施以读促改,进行"导改、自改、互改、悟改"四步系列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的作文自改能力,不失为  相似文献   

5.
楚尊芹 《中学生物学》2005,21(3):14-15,19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是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教师要创设条件,改"铺垫搭桥"式导言为"创设问题情境"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探索的兴趣;改"被动接受--记忆"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发现"式学习、改教学时空狭隘性为广延性、改师道尊严为合作伙伴,让学生充分地探索与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体会奋斗的艰辛、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怎样培养小学生初步修改作文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讲清意义,明确内容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习作评改中,教师是评改的主体和权威,教师改得很辛苦,但大多数学生只看分数,使得习作教学收效甚微。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课题组通过无数次的尝试,在习作修改方面提出了"学生自读自改—学生互读互改—教师评改"三部曲,并尝试运用奇招——"小改"和"大改",从方法和层次上提升了学生的评改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张桥娣 《广西教育》2014,(41):32-33
正在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修改习作与指导写作同等重要。但传统的习作教学往往重"写"轻"改",或是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改习作。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习作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权呢?"习作教学应当把教师的修改转变为学生的主动修改,让学生在反复修改的实践中提升习作能力。一、示范评改《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生修改习作前,教师必须进行修  相似文献   

9.
笔者运用"三标"课堂理念进行语文作文教学,通过"每日赏评"学生的日记,发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他的写作时刻能得到师生的关注和认可。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互评能力,引导学生自改和互改,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课堂,真正体现了自能评改、自主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0.
如何进行更为有效的习作评价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既要注意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可以说,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作文评价给予了更为科学高效的方法指导。何不尝试让学生在自改和互改为主的小组合作中体验习作评改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作文评改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教会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互评互改必须坚持及时性、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鼓励学生的三项原则。学生互评互改模式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是成败关键。看第一遍着重在"改"语言基础表达,看第二遍侧重于作文的整体水平,指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的"评"价,看第三遍侧重于细节亮点的分析,品评文章的写作手法并写出"赏"析文字。最后回顾全文,为全文卷面书写水平作出总评。在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模式中,学生始终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主体,教师是积极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相似文献   

12.
当前作文教学的改革,正在不断冲破"封闭式"的旧传统,创造开放式的新体系.在作文教学中,我打破了学生作文、老师改文的老规矩,革除了传统作文批改中反馈信息不及时,信度不高的弊端,改革以往的"全批全改"和"精批细改"为"通览评分,重点批改,学生自改互改,全班集体讲评."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作文评改方法,既加强了学生读写的自我反馈,又完善了学生写作思维训练的全过程,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  相似文献   

13.
在习作教学中,我采用"三改·评讲·展示"的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三轮修改——为学生习作搭建进步的台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1.小组互改,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4.
<正>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如何去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因此我深思: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将批改方式做一些调整,还主动权给学生,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师生的"双赢"。一、由教师疲惫地"单改"变师生轻松地"双改"语文作业中最难批阅的就是作文,几十个学生写出的作文各式各样,参差不齐。出于对学生的不放心,教  相似文献   

15.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纵观古今,哪位名人大家不是修改文章的好手呢?如何批改学生的作文,怎样才能让学生改好自己的作文,一直是语文老师长期探索而又觉得较棘手的问题。传统的批改方法,老师伤神费力地"批",学生无可奈何地"改",批与改时常脱节,岂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怎样才能做到既"批"得巧,又让学生"改"得对呢?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古人说得好:"文不厌改"、"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修改对于学生的写作和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修改习惯和修改能力,指导学生亲身体验作文修改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作文批改应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基于此,紧扣教学目标,实施习作教学"改"的有效策略,在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自改与互改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领悟习作的修改方法,在教师的精批细改中促使学生感悟到习作修改的精妙之处,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相似文献   

18.
<正>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受叶老这一思想的启发,从上学期开始,我在作文教学中便尝试着探索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新路子,即每次的习作都由老师指导学生互评互改。本文就指导学生互评互改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习作互评互改的要求1.明确习作评改的重要性学生未接触过互评互改的作文批改方式,如果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主要表现是"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作文教师改",使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少、慢、差、费现象,这与"改"的工作没有引起重视,并且不甚得法,有很大的关系.作文教学往往形成了这么一个过程:"写-交-退-扔".这样,即使做得再多,也很难有所长进.因此,作文教学要在"改"字上做文章,对于作文的批改要从教师批改逐步过渡到指导学生自改.  相似文献   

20.
如何改变在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习作难"的局面,促进中心校、教学点的教育资源有效地整合并融合在一起,使两校学生"双赢"?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借助"潜能在线"的想象作文平台,利用在线网络,对学生进行随机情境的想象作文训练。通过两校交互式习作、互动评价,达到"以评促改,以改促写"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及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