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中,如何“西方文论中国化”问题成为中国学者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中国学者在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应该选择中国文论还是西方文论的尴尬心境的真实写照。在“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应该与西方学者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以互识、互证、互补、互利为基础,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根,以西方文论为叶,从而成功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为重构中国文论体系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隐”揭示了文学语言的复杂性,与英美新批评强调的文学结构原则——“反讽”——有异曲同工之处。“隐”和“反讽”的出现都代表了中西文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提出了近似的要求。然而,“隐”更注重“文外之重旨”,即文字的含蓄带给文学的深层意义,而“反讽”更注重语言学层面上的结构原则。本文即旨在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管窥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在文学发展史现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美学意识形态和后现代主义批判等研究都深深打下了“政治批评”的烙印,甚至宣告“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梳理并反思中国文论界对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理论的批判,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文论话语与西方文学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英译和跨文化阐释,该书反映了西方学者在西方思想背景下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节选该书关于《诗大序》中两段文字的翻译和阐释,讨论比较诗学视野里诗歌的功用和分类。通过详细地比较和对比,找出英译中国文论的优点与不足,继而对中西文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的文论中.如何处理文学传统与革新的关系一直是各个历史朝代所争论的问题。“厚古”与“崇今”两种不同的评判标准造成了两种对立的立场,在激烈的论战中,各形成了两次大的思潮。通过对中西方运动思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也能看到其背后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味”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典型的范畴,古往今来有许多学者对“味”范畴进行了细致详尽的研究,它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重要切入口,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精神的具体化表现.在当今社会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西方美学概念和范畴层出不穷,“味”作为中国美学特色范畴,仍然没有失去它的影响力.研究“味”范畴,对现代文论构建与完善具有特殊意义,对当今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论话语在当今只是一种知识形态,对中国文学日常生活缺乏影响。现代时期,一般性文学理论实际上可以区分为“古代文论型”和“西方文论型”两种类型。建立一种庞大的、包容中西的文学理论体系,将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立场以及不同的批评方法融合在一起,这不过是一种理想,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中西方文论之所以只能整合,不能融合,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是异质性的。“重建”不应该是推倒重来。“古代文论型”与“西方文论型”两种文学理论可以并行存世。  相似文献   

8.
当今关于文学性的讨论,主要从现代语言学视野出发,很少考虑到中国文化中“语”和“文”结成的知识背景,这使有关文学性的讨论附骥于西方文论,影响到讨论的效果与针对性.本文在中国语文学土壤中展开对文学性问题的探讨,以章太炎的文字、文学观所构成的系统为参照,为讨论中国文学的文学性提供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异于西方文论及现代文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曹丕首开先河,引“气”而入文论,建立文学主体论。以“气”贯通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体系,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2008年4月24至26日,“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与文艺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召开。本次会议由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审美人类学研究中心和《东方丛刊》编辑部协办。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会就“中国文论的传统与当代意义”、“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中国文论的特色”、“中国当代文学实践与审美经验”、“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与文学理论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已出现了五次大转向:人学转向、神学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向和文化论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论已从19世纪中叶的"文学理论"演变成为20世纪中叶的"批评理论",进而在本世纪初蜕变成为"品评天下"的"理论",出现了高度哲学化和去文学化的倾向。西方文论的历史蜕变是西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建设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时,应吸取西方文论历史蜕变的经验教训,继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立足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践,走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论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最早的艺术起源说,“摹仿说”的诞生意味着西方文论的真正发端。其流变,包蕴着西方丰富的文化与哲学内涵。作者认为,“摹仿说”之所以能在西方文论那纷呈变幻的舞台上“当红主演”达2000年之久,奥秘正在于人本主义精神的渗透其中,本文试图在把握“摹仿说”及其演变的基础上,从“摹仿说”产生的哲学基础,摹仿的客体与主体等方面论证其“人本”的特点。同时,对由此引发的中西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差异等问题作一番探讨。旨在引发人们对一种有生命力的文论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文论成为文论的主要资源,中国文论走上了追随西方文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在翻译引进西方文论的过程中,翻译主体发生了创造性叛逆和突变。这一时期中国文论话语的走向进入了两难境地,当前只有以自身的文论规则来创造性消化吸收西方文论话语,才能真正的做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中国文论才能在和西方文论的交流碰撞中进行现代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试比较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文论中,对诗歌“味”的探讨和研究由来已久。南朝钟嵘提出了“滋味说”,这一说法触及到诗歌创作中如何超越形式层面而追寻更深层的意蕴问题,但其论述仍不够全面。而真正完成这一使命的是唐代的司空图,他在其诗论中提出了“韵味说”。对此二人关于诗歌“味”的探讨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味”这个古典文论中的诗歌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发展进程中,有明显的“文化转向”。从文化批判到文化研究,既是西方理论思潮影响的结果,又是本土文艺现实变化的产物。如何在“转向”中发展、重建文艺学学科体系,成为理论家们争讼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无疑是近几年来美学和文艺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但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纯粹的本土命题,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的西方语境。追述它在西方的出场,并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关于这一命题的论争,得出中国当下不具备“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的语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回溯中国百年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其总体趋向是跟随西方的理论风向标转动的。吸收借鉴外来的理论精华本不为过,但是如果不考虑本土的适应性而一味片面的移植,就会成为民族诗学发展的严重桎梏。近些年来,中国文论界关于“失语”现象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对中国文论发展模式、状态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讨论了西方现代阐释学中有关“偏见”的论述和印度古典文论中有关“潜印象”的讨论,指出了它们对审美中介问题的共同关注和揭示,并进一步分析了两者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的文论中,如何处理文学传统与革新的关系一直是各个历史朝代所争论的问题。厚古与崇今两种不同的评判标准造成了两种对立的立场,在激烈的论战中,各形成了两次大的思潮。通过对中西方运动思潮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中“表现”说的产生。认为“表现”说在其产生过程中吸收了西方文论中不同的强调“表现”的理论观念 ,并与中国的传统文论相结合 ,确立了自己以“表现”为核心的批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