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人们立刻想到孔乙己。“噫!好!我中了!”人们立刻想到范进。孔乙己和范进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其中两篇小说都涉及到科举制度。那么,热衷科举的孔乙己、范进,怎样才能沿着科举的阶梯一级一级地爬上去呢?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姊妹篇,人物塑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将孔乙己和范进角色互换,设计了5个发散思维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深入思考之后讨论。下面作一简介,就教于同行。问题一:范进看了中举报帖,一时惊喜得疯了,如果孔乙己看了中举报帖,他的表现会如何呢?生1:孔乙己是个性格外露的人,自命清高,又常常被人欺凌、嘲笑,精神受到压抑。如果他突然知道自己中了举,那一刻,疯劲儿会更足,恐怕胡屠户打三巴掌他也醒不过来。(笑)生2:我…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通过《范进中举》的阅读,不难看出,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挞,将其种种丑态暴露无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首先,作者运用漫画式的夸张进行讽刺。作者写人叙事,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撷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把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描绘得活灵活现。比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作者写到:“(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  相似文献   

4.
范进和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两个读书人。范进中举后居然欢喜疯了,孔乙己再穷也不肯脱掉又脏又破的长衫,这一切在学生看来只感到滑稽好笑。然而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去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理智地认识和批判那罪恶的封建社会和腐朽的科举制度,并从感情上憎恶那庸俗、丑陋的官场生活和人情世态。我们可以运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在分析范进和孔乙己时,详细分析其所处的人文环境,以增强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一、生活时代不同范进和孔乙己是生活在两个不同时代大背景中的人物。《范进中举》创作于18世纪中叶,正值清王朝的康乾盛世,…  相似文献   

5.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课文在人教版义教实验教材中,虽同是九年级学习的两篇课文,却不在同一个学期当中教学,《范进中举》在上册第五单元中学习,《孔乙己》在下册第二单元中教学。但这两篇课文体裁同为小说,  相似文献   

6.
范进与孔乙己之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表现主题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深刻透彻分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时代背景。小说《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和《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 ,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封建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 ,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不幸受害者。但是 ,一位疯癫的举人范进和一个落魄的童生孔乙己 ,他们的性格内涵有一定差异。范进懦弱委琐 ,甘受屈辱 ,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孔乙己虽穷困落魄 ,却自诩“君子固穷” ,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孔乙己…  相似文献   

7.
《范进中举》是一篇十分精彩的讽刺文章。作者运用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把嬉笑怒骂的语言和滑稽可笑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塑造出乐极生悲的举子范进、自私势利的市侩胡屠户和阿谀谄媚的老滑头张乡绅等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这里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描写,略谈一点感受。  从范进狂喜的语言看其悲剧色彩。范进的语言是“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这是一句极其简练又极其精彩的语言,可先让学生揣摩它的精彩之处。学生一般都能说三个短句都是感叹句,说明范进欢喜的感情是多么强烈。…  相似文献   

8.
宋益琴同学问:“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他们同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应该如何认识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同学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就能更集中、更深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形象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的形象,虽然出自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但他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代表了从科举阶梯上跌落下来和爬上去了的两类封建知识分子,在文坛上各领风骚。先看孔乙己,他苦读大半生,连半个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本中,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都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不朽之作,两篇文章虽然主题相似,题材相仿,但在创作过程中又各有千秋,颇能体现两位文学大师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在这两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0.
在欣赏小说作品时,可以将几篇作品联系起来,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进行一些归纳比较,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比如本单元中《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就具有很多可比性。就思想内容而言,两篇小说都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前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科举制吃人的本质,刻画了一群麻木和冷漠的人们;后者以范进的侥幸成功,写尽世态,中举后的范进为即将到来的功名富贵而迷狂,其实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们是  相似文献   

11.
钟菊莲  李琳 《现代语文》2009,(10):53-54
《范进中举》中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很多,最精彩的就是范进中了举人后的一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但如何认识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却一直存在着一些分歧。过去,有些同志将孔乙己与范进并提,视为同一文学典型。还有不少“教参”及讲课人,把孔乙己当作批判对象,视他为一个十分可笑的人。其实,这种看法不一定正确。范进是人格极为卑贱,思想极端庸俗的  相似文献   

13.
小引:这里所说的“尾声”,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说的课堂小结,也有异于大家熟知的课后练习。它是指一种独立的、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一个由课堂教学自然衍化出来的环节。请先看一个教例。在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上,《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是两篇紧紧相随的传统篇目。我为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尾声”。课题:我更喜欢(孔乙己》(或《范进中举》)  相似文献   

14.
句子有一定的形式,并表达一定的意义。句子的形式相对比较明确,意义则由于蕴涵的丰富性而常呈现出较复杂的形态。我们阅读过程中,常会碰到一些句子。初一看,谈到一层意思,再深入思索分析,会发现它蕴涵着更多更深的含义。例如: (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从字面看,句子表达了小说中“我”对孔乙己命运的推测,给我们细一推敲,意义远不止此。作品用“大约”、“的确”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组合,含蓄地告诉我们:孔乙己的肉体存在与否已无关紧要,他死亡的命运是必然的,他的灵魂早已被封建科举制度所吞噬,他虽生犹死。  相似文献   

15.
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文。这两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文章风格、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很大帮助。在这两篇文章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对  相似文献   

16.
范进和孔乙己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典型形象,他们的遭遇浸透了封建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哀,范进的可悲,在于他的精神已被封建科举污染;而孔乙己的可悲,则在于他的性格已在封建教育中变形。从他们的人生遭遇、个人追求以及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最短的一篇,也是作者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作者用寥寥数页的简洁凝练的笔墨,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丰富的主题意蕴。然而,对《孔乙己》的主题解读,几乎形成定论的是:《孔乙己》是与《范进中举》一样,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的批判。然而,简单地将小说的主题归结为封建科举制度对...  相似文献   

18.
范进和孔乙己分别是《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中的主要人物。他们都是五十多岁的老童生,都是在科举考试道上的下等读书人,他们亦痴亦狂,不断追逐功名,都想爬上“人上人”的地位,他们都是科场上的疯子,最终落得个悲哀下场。  相似文献   

19.
案例教学《葡萄沟》,我在课前作了这样的预设: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谈谈“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以此引发他们多读描写葡萄和葡萄干的语言,再让学生选择重点内容———“葡萄干”,创作广告语。学生初读课文后,一个个都很踊跃:生A:葡萄沟的葡萄真多呀!生B:葡萄沟的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生C:葡萄干的颜色鲜、颗粒大、味道甜,非常有名。这些体验都是我预想到学生应该回答的,课堂朝着我的预期顺利地发展着。这时,学生D站起来说:“我对课文中‘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的‘好’字印象最深,一个‘好’字涵盖了几个方面,不仅仅指葡萄好,…  相似文献   

20.
曹兰翠 《湖南教育》2002,(10):40-40
一、推敲辨析,比较异同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了解事物的异同,能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篇课文时,先重点分析《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从而让学生了解人物性格的特点。孔乙己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再让学生读《范进中举》,看作者是怎样刻画范进的性格特点的。有了前者的“一”,学生就能顺着思路得出后者的“三”,并由此比较出两课的不尽相同之处。我列出提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