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2016,(8):22-27
STEAM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跨学科整合教育模式,对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与积极意义。当前,我国中小学STEAM教育发展面临缺乏宏观系统规划、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资源与环境建设滞后等现实问题。文章认为,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方向的调整改革,能够加强中小学STEAM教育专业的师资人才培养;以工程、技术学科课程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知识,是STEAM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依托校园创客空间建设,能够促进STEAM教育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2.
高师地理专业培养培训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在环境问题日显突出的今天,环境教育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中国目前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专门教师的匮乏。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当前中小学环境教育所推行的多科渗透式教学模式有直接关系。如何面对现实,加快解决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本文在比较高师地理教育专业与环境教育专业知识体系与内容结构的交叉性与重叠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地理专业为依托,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培养与培训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高师地理专业与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之间具体的“嫁接”与“对接”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独立课程式"环境教育课程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当今国际社会把加强环境教育作为防止环境污染、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国外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课程模式多种多样,但最具影响力的是“各科渗透模式”和“独立设课模式”。我国目前使用的就是“各科渗透模式”。由于“各科渗透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分散于多门课程中,教学不易组织,教学效果不佳等不足.加之我国人口多,环境压力大、环境问题严重.环境教育担子不轻,因此,建议推行“独立设课模式”,以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效果。并对如何推行这一新兴模式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近年中小学师资短缺、教师教育质量下降问题,新西兰开展了教师教育课程的一系列改革.其中,奥克兰大学的教师教育"浓缩课程"方案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师资培训课程模式."浓缩课程"对师范生进行12-18个月的强化培训,着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突出实习的连续性,力求大学与实习学校的紧密合作,重视教师教育者的素养."浓缩课程"方案对我国现时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环境教育的缺陷与解决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环境教育对于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面对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力度有限,环境教育理念陈旧,环境教育课程模式及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环境教育方式单一,环境教育研究相对滞后和环境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等诸多缺陷,我们需要选择更新环境教育理念;设置合理规范的课程模式;开发与国际接轨并有本土特色的绿色环保课程;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方式;加强环境教育科研;建立健全环境教育师资培训机制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理念认知窄化、推进实施泛化、师资培养弱化、平台机制固化等问题,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构建立体化区域发展体系、探索多维度课程推进路径、形成全景式教师培养模式、搭建共享交流展示平台四大推进策略,为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新使命,实现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照。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以定向型为主的中小学师资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过程、课程设置、教师资格审查以及教师教育一体化方面存在种种不足,急需创新。因此,我们要实施混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从业标准,增加实习时间,改革课程设置,并根据地区差异进行师资培养模式的分类指导,努力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为顺应当下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结合2017年12月参加江苏省教育厅赴英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政策研修班的学习体会,采用走访调研与案例分析法,以英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教学、督导、考试的三者分离,中小学师资培养等为切入点,得出相关数据并以"适合的教育"为观察视阈提取英国中小学教育可资借鉴的相关经验,从我国中小学教育课程发展、教育治理、教师培养等维度探究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9.
高师地理课程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与中小学环境教育相对接的高师地理课程改革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生环境素质的提高,而且可服务于高等师范院校主动开展与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对接工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国内开展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高师地理教育专业为依托,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培训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基础环境教育在落实教育部关于把环境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的精神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环境教育师资的紧缺问题。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必须主动对接基础教育,积极解决基础环境教育师资之困。全国环境教育课题组针对这一问题,以高师地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点,大胆尝试,提出了“一目标、四途径”的环境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新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环境教育关系到未来公民的素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强调环境教育要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中学地理课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教育有统一性。因而以地理课程为载体,挖掘其环境教育的价值并明确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目标,可以更好地实现其教育价值,并使得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更具有地域空间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12.
初中地理新课程与环境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主要是以学科渗透的形式开展的,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载体。初中地理新课程从课程基本理念的引领、课程目标的相关、课程内容的支持、课程实施的落实等角度全方位体现了它与环境的密切关联,为初中地理新课程更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日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比较分析,把握环境教育目标的历史变迁。中日双方环境教育目标的轨迹可.以归纳为:从自然保护逐渐转移到重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从关心自然地理逐渐转移到人文地理进而关注乡土地理;从知识的理解、意识的培养转向环境考察,注重行动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表明了地理学科教育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环境教育概念的发展及其基本内涵;结合地理学科知识特点和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探讨了地理教育中“关于”、“通过”、“为了”环境的教育的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由于教育体制和地理教育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使得我国的地理教育一度严重滞后 ,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如何有效地实施地理教育改革 ,是健全教育体制和地理教育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学地理课程在环境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与作用,因此地理课程已成为了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基于地理教学目标下的渗透式教学模式的中学环境教育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环境教育的快速发展,影响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提升。为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环境审美以其独特魅力将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审美空间营造和审美体验活动,促进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对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环境教育的一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在我国乃至国际上极其特殊而又重要的生态位置凸现了环境教育在这一地区的深远意义.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与西部民族地区环境教育研究为背景,通过对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环境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三江源地区由于地域、历史等原因所导致的经济落后已成为该地区发展环境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具体表现为:没有专门环境教育的负责机构;环境教育经费极度缺乏;环境教育专业人员缺乏;环境教育缺乏资料.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建立专门的环境教育领导管理机构;开展主动积极的环境宣传工作,营造环境教育氛围;建立健全三江源地区中小学环境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21世纪议程》要求“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历史地理学》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通过讲授其自然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的变化,可增强学生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意识、民族平等意识、国家统一意识、民主和法制意识、人口增长必须和社会发展相平衡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环境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教育,实质上就是对民众所进行的旨在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中小学阶段的环境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文章借鉴了国外环境教育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Many observers have commented on disparities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ortrayed in academic liter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at takes place in schools. In much of the literature and in curriculum document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emphasis on promoting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results of several surveys suggest that many teachers support this ai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eliefs of three geography teachers teaching controversial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UK secondary schools. In contrast to the findings of prior studies, the teachers in this study feel strongly that they should try to avoid influencing students' attitudes, or imposing any kind of pro‐environmental agenda. There is a substantial divergence between the teachers' beliefs and the espoused aims of muc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iterature and the geography syllabus they were following. This suggests that, unless curriculum developers take account of teachers' beliefs in designing new curriculum materials, those materials are unlikely to be implemented in their intended form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