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宪法的价值在于实现宪政。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宪法,强化宪政意识和进行宪政制度创新是宪法发挥其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宪法的价值在于实现宪政。从我国实际出发 ,不断完善宪法 ,强化宪政意识和进行宪政制度创新是宪法发挥其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宪政文化因宪政活动而形成,含宪政制度文化、宪政组织文化、宪政意识文化等。当代中国宪政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隐患。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市民社会、宪政制度、宪政意识等方面建设当代中国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4.
也谈我国的宪政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行宪政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而要在我国建设宪政,首先要提高宪政意识。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是宪政主体,还是在对宪政内容的实践中,宪政意识都很淡薄。对此应从市场经济、树立宪法权威和提高全民族素质三个来加强我国的宪政意识。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宪政意识的角度,分析了民初虽有宪法但却没有宪政的原因,认为宪政意识是宪政的内在驱动力,民众宪政意识的培植必须以相应的宪法文化为基础,文章对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从两个角度讨论民事诉讼与宪政的关系,也即以宪政为参照看民事诉讼和以民事诉讼为参照看宪政;前者主要是为了说明宪政对民事诉讼的影响和要求,就是说在宪政环境下或者要试图建立宪政应该有什么样的民事诉讼,后者主要是为了说明民事诉讼对宪政的重要性。不过,本文的重点在于后者,因为笔者认为,民事诉讼是宪政的基石,建立健全的民事诉讼是建设宪政的起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对抗性理念是宪政意识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宪政意识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宪政文化内部的各个要素.对抗性理念不但影响着各国宪政文化,并且通过宪政意识的作用推动着宪政发展的道路.要在中国实现宪政之路,我们就要客观地对待中西对抗性理念差异,并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去培养这种对抗性的宪政意识.  相似文献   

8.
分析近代中国宪政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出启示,对于我们今天的宪政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宪政理想的实现决不在于一部宪法的制定,而在于对宪政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宪政意识的增强和契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作为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宪致意识对一个国家宪法的制定、实施,对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宪政制度的确立以全体公民宪政意识的普遍提高为前提,因此宪政意识的能动作用不客忽视.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依然是我国的宪政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试论民国时期梁漱溟宪政态度之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继昆 《历史教学》2003,6(1):42-46
梁漱溟关于中国宪政问题的探索,大致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梁氏是宪政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后期则是冷漠者.其客观原因在于中国宪政运动的失败所刺激,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掀起的怀疑思潮所影响;其主观原因在于梁氏认识到了仿效西方宪政之路在中国行不通.  相似文献   

11.
宪法观念是一定阶级、阶层或个人关于宪法及宪政制度的思想、观点和看法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起决定作用的统治阶级的宪法观念,广义上也包括广大社会成员的宪法观念。在宪政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宪法观念作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始终影响牵制着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实践。因此,推动宪政制度构建,正确的宪法观念的树立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自由和民主是宪政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追求。自由是宪政的终极价值追求。尊重和捍卫人权和人的自由,是全人类共同的最高价值,也是宪政最基本的内涵。宪政本身即承载着民主的理想,民主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民主存在的最基本方式。在这两种宪政价值中,自由应具有高于民主的价值。民主只是宪政的基本形式价值之一,自由才是宪政的实质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的宪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宪政建设的现状,阐述了宪政、宪法、法治三者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宪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由传统集权政体向现代立宪政体的转换,是梁启超的宪政理想。他在立宪、议会制度以及选举制度等方面都有自身的见解。其思想一方面是对当时历史情势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试图将西方宪政化引入中国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从动力来源的角度来说,宪政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内源型、外发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我国的宪政现代化在不同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虽然中国宪政现代化的进程开始于清末,但纯粹的外力冲击只会产生“纸上宪法”,不可能产生宪政,因而五四宪法是中国宪政现代化的真正起点,内源和外发的混合将促进我国宪政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的宪政史表明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当思想解放,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时期,法学也能得到繁荣发展;而法学得到繁荣发展的时期,也就是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繁荣发展的时期,人民能安居乐业的时期,综合国力不断强盛的时期。中共中央提出的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推动我国的宪政建设朝着更加民主完善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之核心,其丰富的宪政思想对我国宪政建设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两代伟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不同,他们对宪政的认识和实践也不尽相同。对他们宪政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我国宪政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宪政制度是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土地法的历史演进,不仅反映了自身的发展变化,也能从中把握宪政共和在英国孕育成长的过程。封建地产制度直接塑造了英国的议会制度并且保留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中世纪晚期的产权革命又将资产阶级推上了历史舞台,最终促成了宪政共和制度在英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法治国家的最高层次是实现宪政。要在缺乏法治底蕴的中国实现宪政,必须解决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才能逐步推进宪政的进程,最终在中国实现宪政。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基督教对近现代宪政有深刻的影响。基督教的“原罪说”、信仰主义和禁欲主义是近现代宪政运动的精神催化剂,神学自然法学说传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代宪政精神,中世纪政教二元化结构体系直接导致人的信仰自由,教会与国王、贵族的权力斗争产生了近代宪法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