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正如费尔巴哈所宣称:"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幸福是人生活的永恒目标,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其直接目标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其终极目的则应为了人幸福地生活.这其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应包括教师.教育丰富的主客体内容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拥有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情感体验,其中,幸福可谓最为基本.  相似文献   

2.
自从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诞生以来,人就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追寻,即使是那些公开声明自己放弃幸福追求的人其实也在追寻着自己所理解的幸福。费尔巴哈曾宣称: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世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世界教科文组织也认为,"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可见,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既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也是一种应然价值的追求.基于此,我们在实现学校内涵发展、追求更高层次办学的进程中,提出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近年来,我们积极实践"幸福教育",营造幸福环境,探究幸福课堂,建设幸福课程,努力将学校办成充满亲情的家园、探索求知的学园、学生依恋的乐园,让学生在学校感受今天学习的幸福,积淀明天生活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教育部部长,贵仁诠释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幸福呢?究竟什么是幸福教育呢?康德认为,“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发展,最后达到人人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为终极目标”。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自己培养出来的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我们认为,幸福是指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教育的幸福梦是在教育过程中人生养成的目的、需要、欲望得到实现和满足后的心理体验,它意味着主体的生存和发展进入更完满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时钰鹏  陈宁 《文教资料》2010,(2):130-131
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现代意义上的幸福就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本文从解读幸福的基础上对“幸福——教育对生命的关注”这一观点进行分析,揭示了幸福是教育的本质,在批判教育相关异化表现的基础之上提出对幸福的教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一个极富诱惑力的美丽词汇,它是人生的理想状态,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费尔巴哈说: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幸福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向往,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作为教师,有着特殊职业的社会角色,还应有自己的职业幸福.这种幸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和育人成功后获得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对于教师,只有在工作中充溢着幸福感,心情愉  相似文献   

9.
一、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古今哲人都曾对幸福作出过精辟论断.快乐主义幸福观代表人物伊壁鸠鲁曾指出:"快乐是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终极目的仍是得到快乐."而完善主义幸福观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则表示,幸福除了追求快乐之外还应追求自我的实现和发挥,同时,他把幸福定位于"一切其他东西或是它(幸福)的必然附属品或是为它的本性所需的有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一、原生态作文教学概念阐释"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原生态"就是最初的生态,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破坏的自然本态。在原生态中,生物的一切特征和习性都是天然所成,生物与环境呈现着一种天然的和谐。"原生态作文教学"概念的提出以及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是  相似文献   

11.
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人来自于自然又归于自然,人是自然之子,无法逃脱自然的法则。人本身就是物质之构成,人靠物质条件而生存。人的本性中就有对物质生活不懈追求的因子,因此,任何抑制人追求物质的行为都是不人道的。只要取之有道,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崇高的,一切脱离了物质生活而奢谈幸福的举动是不明智的。所以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人首先要  相似文献   

12.
从古至今,幸福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追问和研究,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者之一,他关于"幸福"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著作中。通过梳理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阐述,认为他对幸福做出了幸福是至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沉思是最大的幸福三种定义。  相似文献   

13.
<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主席新年感言似春风拂面、与民心共振,鲜活生动、溫润人心,折射出时下中国人的神韵与气质;哲理通透、大道至简、脍炙人口,映射国人昂扬姿态,动态呈现新时代中国梦美景。习近平主席对幸福观的科学定位,对幸福到底从哪里来的英明判断,是照亮我们前行路的灯塔,是我们走向新胜利的催征鼓点,为我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幸福是一种追求哲学家休谟有句名言:"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在他看来,幸福在于奋斗、在于追求。要追求,就要不停地奋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古希腊时期对幸福问题论述最深刻 ,最系统的人。他将幸福定义为“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认为幸福就是至善 ,是需要外在善作辅佐的 ,是通过学习和努力得到的。同时他还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校长孟夏有一句名言:"人生可以选择放弃,却不能放弃选择。"这句话也是他本人人生发展轨迹的真实写照。在36年的教育生涯中,孟夏有多次机会可以离开学校或教育,过上更舒适、优裕的生活,但他都选择了坚守。支撑他的正是一份无与伦比的职业幸福感,支撑他的正是对"幸福教育"的执著追求。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深深地影响着孟夏的办学。如今在小学教育的园地里,作为学区管委会主任兼中心校的校长,他都能够以恬淡、平和的心态去理解教育,践行他理想中的学校教育;能够大胆突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实践;也能够抛开功利羁绊,回归教育本原,关注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精神成长,引领他们感悟幸福、传递幸福、创造幸福。这一切最终升华为他对"幸福教育"的全部理解。轻盈的足迹和人生的漫歌,踏出多彩的道路。蓬勃的激情,主宰着我们的思绪。2014年初夏的一天,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创新教育》执行总编陶继新先生与孟夏校长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畅谈对"幸福教育"的理解、感悟和实践,走进了他那深沉而丰盈的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16.
教育:师生幸福的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活动包含了师生的一切主客体关系,当中既有学生的主体,也有教师的主体;既有学生的客体,也有教师的客体。在主客体关系上,教育是一种直接与人的全面性打交道的过程。教育丰富的主客体内涵使它能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最丰富的情感内容,因而也最有理由表现为一种幸福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建军 《湖南教育》2010,(12):37-40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教育是师生共同创造幸福的一种智力劳动。学生到学校来接受教育同样如此。幸福是人的一种积极追求,追求幸福是一个人主体性不断增强,人的本质和生命境界不断拓展的过程。学生幸福生活的创造,需要我们教师为其导航。  相似文献   

18.
卢梭 《良师》2011,(4):7-7
幸福作为一种永久的状态,似乎不是为世人安排的。在人世间,一切都在不停地运动,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具有固定的形式。我们周围一切都在变化。我们自己也在变化,谁也不敢说他明天还继续爱他今天所爱的东西。因此,我们今生争取至上幸福的一切盘算都是妄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主导意象"床"的分析得出,罪、自由和死亡就是主人公对生命、生活和世界的全部体验,而在整个的体验过程中,主人公处于一种身不由己的"飘逸"的生存状态,他的所有努力和挣扎不但毫无意义,不会带来任何结果,而且使他罪上加罪.但他对生存的可能性的挑战以及他的生存姿态给他的存在罩上了一层高贵的光环,这也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寻.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审美化存在是汪曾祺生命意义最本原的追求,它是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和价值的俸认,汪曾祺想要维护的正是个体审美化生存的传统价值。他追求生命的淳如和本真,追求那种绝然属于自己的生命感觉。他把对生命的崇尚,由人生形式的返归自然,提升为人生本质(即人性)的返璞归真。这是一种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一种人类最高的生命存在方式,是伦理型道德生命的一种超越形态,同时也是生命本体的终极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