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谈到他怎样在1842—1843年间“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从而促使他“去研究经济问题”.这个研究使他在1844年得出:“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论.接着他将自己在和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阐明,而在《共产党宣言》中作了详细论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简要表述为: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1845—1846年间与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哲学巨著,它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的新型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形成,从而成为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界碑。本文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分析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一、确立科学历史观的出发点,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逻辑体系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特别注重探索和制定唯物主义历史观,这既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也是哲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代表本阶级利…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中通过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的唯心史观和主观唯心主义方法,捍卫并系统阐发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这两篇概述了唯物史观的重要《序言》结合在一起,阐明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并用“两个归结”概括和阐明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方法.列宁论述了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提出唯物史观到通过写作《资本论》验证唯物史观的过程,阐明了“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证明了的原理”.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学观的确立。本文试图从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有关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与旧法学的关系,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学同旧法学的区别以及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学观形成、发展的的过程等方面,来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律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L.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系统阐发唯物史观的著作,是唯物史观这“第一伟大发现”确立的标志,正是唯物史观的确立,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才有了全新的基础,才找到了理解人的问题的钥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次得以科学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前,理论界大多数学者都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作为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确立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理论界已有较为详尽的阐发,但对其本身之所以形成的方法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试图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一书中创立唯物史观时所运用的方法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理论体系主要来自《反杜林论》与《自然辩证法》。这个思想体系主要是由恩格斯运作,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是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或“彻底的人道主义”,包含着唯物史观的萌芽,但未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这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尚未形成,不能以此为根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而是针对费尔巴哈来说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学术讨论会综述黄采这次学术讨论会是为纪念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150周年而召开的。讨论会是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哲...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第一次清算以往青年黑格尔派,建构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所以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最具特色和决定意义的理论成果,更加启发了当代理论界的诸多思考,至今仍然引发人们不断求索。为此,有必要探讨《形态》中的基本思想,分析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结合现实阐述唯物史观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马克思恩格斯以意识形态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立为文本结构,以反讽为主要修辞风格,对“世界历史”概念作了实践的批判性改造。“世界历史”是经由施蒂纳中介而来的意识形态语言,它颠倒反映着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与之相对,马克思恩格斯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基础重构的“世界历史”概念,客观地揭示了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的内在机制和历史意义,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发现。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念,又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于1848年1月在布鲁塞尔独立完成。它的创作深受恩格斯独立写作的《共产主义原理》影响,语言风格和行文方式也很接近于恩格斯。但是《宣言》的确是由马克思一人写作,这就使得后人对于《宣言》的思想主导者身份产生了分歧和追问。对比《宣言》和《原理》,不难发现二者的根本差异是《宣言》中所体现出的对唯物史观的娴熟应用和阐述。因此,唯物史观的创立者理应是《宣言》的思想主导者。然而,首次公开论述唯物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原文稿显示,恩格斯是《形态》创作的“主笔”,其正文的字迹都是恩格斯的。不过,从思想深度、哲学逻辑和行文风格上看,《形态》也像是马克思的“独立”作品。因而学术界对唯物史观的创立者身份,至今也存在着较多的争论和疑问。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篇光辉著作,文章主要论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揭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而且也阐述了语言学的重要思想,其中包括关于语言的起源、深化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关于语言的内容等问题的论述。深入挖掘这些思想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84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对正在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结构调整。这次调整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一次实质性升华,没有这次升华,也就没有现在的第一卷第一章,亦即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比较系统的正面阐述,因此深刻地理解这次调整,对于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这次调整的全部文本就体现在广松所说的大束手稿和小束手稿中,本文重点论述小束手稿的形成及其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较少的异化词汇阐述着最明确的异化思想。异化本质上是社会现象而非自然现象,是经验条件中现实个人社会本质的表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异化思想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思想具有内在、明晰、严谨的逻辑关联性。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揭示历史发展的经验现实的基础上,借助于异化,实现了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历史进程的科学描绘,真正实现了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形而上的层面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历史演进的内在机制,是强式的哲学话语论证但缺乏经济学的理论支撑,只是到了《资本论》时期,唯物主义历史观才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他们的唯物史观。西方当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提出了质疑。因此,要想构建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伦理或道德理论,有必要对这些质疑进行梳理。这些质疑包括把唯物史观看做是经济一元论或者一种历史决定论等,只有在合理反驳这些质疑的基础上,建构唯物史观的道德理论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究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既是对他们以前的思想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完善,也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施蒂纳的利己主义思想。施蒂纳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对人生和历史作了主观化的虚构 ,并以利己主义为旨归 ,试对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问题作道德解答。马克思、恩格斯从思想实质、思想根源以及思想史的角度对此作了批判 ,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9.
学者对阶级这一范畴的研究始于17世纪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均未能对阶级产生的历史过程和经济根源作出全面科学的概括和解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分析了阶级的历史起源、产生根源等问题,揭示了阶级的本质,最终指出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摧毁一切奴役制度、实现全人类最终解放的伟大力量。马恩阶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著述,本文辨析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及其认识论的哲学原理、运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科学,通过围绕《资本论》具体分析说明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著述,发现并且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原理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