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博物馆,是流动的空气。它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塑造着我们的气质、性格、感知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如果没有语言,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者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语言是“人的精神本体”,母语教育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课文,就是给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处于全球文化与科技主义潮流裹胁中的中国大学教育,又一次面临着民族精神教育需求的强声呼唤,把一个有关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时代主题推置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前。于是,实施强势的民族精神教育成为新的教育共识,以民族文化教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成为大学教育的理性选择。一、民族文化的现代反思与理性选择按照一般理解,我们所说的民族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过往的历史中形成的具有明显特色的传统文化。而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又是近代以来,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潮和社会思潮。我们可以看到,在一系列的文…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际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但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功能逐渐萎缩,同时也面临着迅速消逝和同质化的危机。在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益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之时,有多少大学生知道"我们的节日"有多少?又是怎样度过的呢?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即将承担建设国家重任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当前现状实际,阐释了节日文化的意义和在高职院校开展以节日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如何通过节日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地域环境看,"大山文化"赋予沂蒙人民不显山露水而在关键时刻能够顶天立地的品格。从思想文化看,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尚义"思想是沂蒙精神"大爱大义"的哲学基础。从政治文化看,"家国同构"的观念对沂蒙精神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社会文化看,沂蒙传统文化是沂蒙精神产生的历史基础,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红色文化是沂蒙精神产生的催化剂。沂蒙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发展的;既有区域性,又是开放性的价值体系,反映着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沂蒙精神主要有警世、导向、支撑和聚合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强化这些社会功能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民族精神内化到民族品格中去,内化为民族发展的动力,锻造出整个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脊梁。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老育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文化熏陶人,以文化养日人,以文化培育人”的文化教育内涵是知识、思维、方法、原贝与精神的凝聚。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语为教育密不可分,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通过授业艺传授知识,教给方法;通过解惑以活跃思想,发展思维;通走传道以认识原则,升华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引导健康个性,形成爱国情怀,奠定民族文化基础,语文教甍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以及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的深远意义。同时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以及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的深远意义。同时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要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发挥重要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民族精神成为塑造我们民族的品格与风貌、指导我们民族发展与进步的动力。今天,当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庄严的历史使命写进党的文献。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构成文化传承的教育主体,共同传承和创造着一个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特色和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0.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8,(63):7-8
小学教育作为培养一个国家社会成员的基础教育,其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经由几千年传承下来极具价值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特有的、鲜活的文明果实,小学教育是民族的基础教育,有着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小学教育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民族思想、情感并向我们展示了祖先的精神和智慧。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从小扎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味中华文化的浓郁芬芳、中华民族的流光溢彩、中华思想的广博与深邃。  相似文献   

12.
语文具有文化的特性和功能,它负载着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着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启示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精神世界,促进传统文化精神的复苏和建构;要尊重汉语言“意象组合”的独特性,引导学生穿透文字符号的表层,去探求其前后贯连着的意义、情趣、意象以及潜流着的思想、信念;要重整经典阅读之风,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学习民族文化的智慧,铺就民族精神的底蕴,使几千年来民族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薪火相传。这是语文教育应当拥有的文化视野和高度。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课从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出发,通过了解文化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使学生感受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神圣职责。一、思想政治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素材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绵延不断的一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作为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不失时机地、旗帜鲜明地、积极有效地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积极与进步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统称,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感情等的综合反映。所谓中华民族精神,则是指深深蕴涵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并维系着我们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5.
陈鹏 《林区教学》2013,(11):94-96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健身方式,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武术教育也是中国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武术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身体方面、智力方面、思想品质方面等。基于此,主要从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道德、人伦的规范,武术教育对意志品质的提升,武术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培养三个方面探究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思想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1.提高学生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能力民族精神教育首先是存在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本民族的文化,就不可能有对本民族的自信。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对于全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优秀的传统文化同当代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将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可以说,民族传统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  相似文献   

17.
<正>在素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国,秉承优良的传统美德,讲文明、讲礼貌,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要素。同时,礼仪教育已受到了国人极大的关注,大家已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礼仪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思想、作风和群体意识,它既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风貌,又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总体价值取向,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具有巨大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既以积极的态度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使自己的经济、管理、法律等与世界“接轨”,又保持思想、文化、价值和传统的相对独立,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就成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清楚地辨析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精神与普世价值等问题,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可行性举措。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的深刻积淀。鲁迅的弃医从文,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20.
张元济承担的诸多社会角色中,都能够看到其"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教育思想。这是一个文化人对于时代的使命感,更是一个时代赋予文化人的敏锐自觉性。张元济在实现平生志愿的同时,更在与人交游中构建不同的文化共同体,为推行教育留下印记。张元济在与不同的人物进行交游的同时,不断充实丰富自身的思想内涵,更推动着近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启发着时代人的精神使命与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